✔ 最佳答案
脫肛是直腸黏膜、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肛門外的一種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多見於小兒和老年人。兒童多為直腸黏膜脫出,成人多為直腸全層脫垂。 根據脫垂程度分為: 一度脫垂:直腸黏膜脫出,脫出物淡紅色,長3~ 5厘米,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後可自行回復。 二度脫垂:直腸全層脫出,長5~ 10厘米,呈圓錐形,淡紅色,表面為環狀而有層次的黏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便後須用手復位,常伴有肛門鬆弛。 三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 厘米 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肛門括約肌鬆弛無力。 臨床表現發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症狀,脫出物可分為一度(直腸黏膜脫出)、二度(直腸全層脫出) 、三度(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脫垂。 **脫肛,若能塞回去,還不需手術治療, 最好不要讓它留在肛門外兩三天.建議您多吃蔬果,少吃精緻零食, 避免便秘或用力解便太久.若太嚴重想治療,請找直腸外科.
如何診斷痔瘡每個人在肛門口周圍都有很多小靜脈,當這些靜脈不正常擴張或變大時,我們稱之為痔瘡。靜脈會擴張主要是因為長期靜脈壓力增加的緣故,例如便秘、懷孕及長期蹲坐等都會令靜脈壓增加,引起痔瘡。
症狀:痔瘡可依其所在部位分為內痔及外痔。在肛門內解剖上有一條線稱為「齒狀線」,在此線上面的皮膚不會有痛覺,這裏的痔瘡為內痔;而在「齒狀線」下面的皮膚則對痛覺非常敏感,長在這裏的痔瘡為外痔內痔因為是在齒狀線上面,所以一般都不會痛,最常見的症狀是肛門出血,常是在大便後或肛門用力時就會流鮮紅的血,較大的痔瘡也可能會脫出肛門外,其他症狀包括肛門口癢或痛,有時候在內褲上會有黏液或大便殘留。我們可以依症狀的嚴重度把內痔分成四級:第一級只有留血的症狀;第二級痔瘡在大便時會脫出,但便後會自動縮回去;第三級痔瘡脫出後須以手把它推回才能復位;第四級是脫出後就算把它復位,它馬上又會掉出來。外痔在平時看起來就像是肛門口多出的皮膚一樣,很少會出血,一般也不會痛,但一旦有栓塞(即痔瘡內的血凝固)發生,就會痛得坐立難安。
診斷:
在診所以肛門指診及直腸鏡即可診斷。對於肛門流血之病患,有懷疑時就須安排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以排除大腸直腸癌或瘜肉的可能。
治療:
痔瘡一旦形成,即不可能痊癒,所以最好的治療即是預防發生。平常多吃高纖食物,多喝水,多運動是預防便秘的好方法。如果痔瘡已形成,則預防便秘可避免惡化。若症狀不嚴重,一般服用一些軟便劑、使用局部藥膏及肛門塞劑、及坐浴等都可緩和症狀。對有栓塞的外痔,若在48小時內,可用局部麻醉後把血塊清除,可馬上舒解症狀,如時間太久了,則用藥物治療及保守療法即可。常出血的內痔可以用紅外線燒灼器治療。對出血很多或第三級以上的內痔,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較大的單一內痔可以用橡皮筋結紮,不需住院;較嚴重的要考慮用手術切除內外痔,一般以半身麻醉,住院二到四天,一般來說術後一星期就可恢復日常生活坐息,但要完全復原則需4-6星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