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是跟隨國民黨遷台的蒙古族人及其後代。
http://www.epochtimes.com/b5/3/4/27/c12538.htm
蒙古馬奶祭
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一日,素有「馬背上的民族」美譽的蒙古族,八百年來這天都會放下身邊的瑣事,在草原上行祭成吉思汗大典,獻花、獻香、獻羊、獻帛、讀祭文,表達追崇民族先賢之意,也展現蒙古游牧傳統的文化風情。昨日是成吉思汗八百四十歲大壽,同時也是蒙古帝國建國八百年紀念日,在台灣的蒙古族群,便身著傳統服飾行「成吉思汗大祭典禮」。
成吉思汗大祭典禮,也稱為「馬奶祭」,在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許志雄、蒙藏基金會董事長徐正光的致祭下展開,成為台灣官祭的正式儀典之一,之後,宗族中最年長的蒙古人包克代表主祭,以蒙古文進行家祭,高台上準備九種祭品,蒙古文化協會、蒙古同鄉會的男女老少,也一一也向成吉思汗肖像致敬,他們大多是一九四九年來台的蒙古人,大部分擁有正宗、貴族的身分。
雖然成吉思汗大祭典禮,在台灣只能因陋就簡,沒有辦法比照蒙古高原同樣準備九十九匹母馬壯觀地獻祭,但在台灣的蒙古朋友,其實為這一天,卻已經期待許久,因為目前台灣的蒙古人為數不多,能夠瞭解、認同自身血統文化的更少了,大家對於透過傳統祭典延續情誼的機會,都相當珍惜。
擁有蒙古血統的作家席慕蓉,昨天也現身會場,她說,「馬奶祭」不能和漢人「清明節」類比,這一天對所有的蒙古人而言都有著複雜的情感,以及自身文化認同的課題,其實在內蒙古除了祭拜外還有蒙古舞等等節目,她小時候沒看過蒙古包,對於「馬奶祭」沒有深刻的體會,但自從帶著相機一步步找到自己父親的家園後,反而更激起她學習蒙古語言、唱蒙古歌、研究蒙古傳統的動力,和蒙古文化更靠近。
關於這個傳統祭典的起源則有多種說法,對於每年春天這個的神聖日子,有的說是成吉思汗的生日;有的則說是成吉思汗從這天起反敗為勝,在蒙古歷史上極有意義,各蒙旗到了此時,都要派人前往成吉思汗衣冠塚所在地--內蒙古鄂爾多斯的伊金霍落,以寶馬的初乳致敬,紀念統一蒙古高原、創造蒙文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到了忽必烈時代則明訂為國家的春季大奠,如今更象徵對上天的奉獻與祈禱儀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