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君主需在經濟上為民制產、輕徭薄賦, 使國用充足;文教方面能使文風大盛、在武功方面能傳揚國威;最好, 他所施行的政策能對後世有深遠影響;當然, 身為一國之君, 私德也納入考量其是否為值得稱頌的君主既考量範圍之內。綜觀隋文帝、唐太宗及唐玄宗, 隋文帝能成就第二次大一統之局, 但晚年易儲、貶殺功臣, 更不憐百姓而惜倉庫;而唐玄宗將唐的經濟、國力推至巔峰, 但他晚年縱情享樂, 信用群少, 又用兵頻繁, 影響民生和國力。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 殘殺兄弟得帝位, 雖於私德有損, 但是在太宗為主時施政以民為本, 奠定盛唐國基, 弘揚唐國威, 更為後世留下制度的典範, 在各方面都足以彌補奪位失當的過錯。三主在位期間都有闕失, 但從經濟、文教、武功和對後世的影響來看, 以貞觀時期最突出, 況且人誰無過, 唐太宗奪位後大致勤政愛民, 所以我認為唐太宗是三主中最值得稱頌的。
貞觀之治之所以成功, 其中一個原因是太宗知人善任, 又廣開言路。他「內舉不避親, 外舉不避仇」用人唯才, 著名的諫官魏徵就是李建成的舊屬, 房玄齡、杜如晦出身地方小吏, 太宗都加以重用;反觀隋文帝, 他生性猜忌多疑, 晚年屢殺開國功臣、貶抑賢臣使隋朝人才凋零;再看唐玄宗後期信用群少, 罷免賢臣, 令群少當道、朝政日非。惟獨太宗深明任用賢人、勇言納諫的好處, 他曾說過「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 偏信也」所以他還擴大諫官職權, 大臣敢言直諫、他從善如流, 使貞觀時能集思廣益、樹立了唐代開明的政治風氣。
另外, 太宗繼承並改善了隋代的中央政制, 確立三省六部制, 由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 門下省負責封駁, 尚書六部負責執行, 使之互相協調, 並設「政事堂」, 採用三省合議制, 提高行政效率。
太宗施政更以民為本, 他承隋朝均田制,成年男丁可授八十畝口分田, 老死要歸還政府, 二十畝可世襲的永業田;以租庸調制配合, 輕徭薄賦, 田租、力役較前朝輕, 收為民置產、刺激生產、穩定國入之效。他又興修水利、鼓勵生產, 同時自奉節儉, 曾停貢四方珍寶, 遣散宮女眾多。這些措施使當時社會安定富足, 斗米不過三、四錢。
在文教方面, 他確立科舉, 以重才的原則取代重家勢的九品中正制, 選士有客觀的標準, 有助打擊門閥及消融階級, 收集權及籠絡士人之效。他也在宮中設「弘文館」集書二十多萬卷, 聽政之餘, 與群臣討論治國之道。又大興國學, 延名儒講學, 外國如高麗、百濟及土藩遣弟子往長安學習, 使文風大盛。因太宗雅好儒術, 令孔穎達等編訂《五經正義》, 整理歷代經書典籍, 由是經學大盛, 科舉亦有統一標準。他還設國史館修正史, 成書甚豐, 開唐以後史書官修的傳統。
2012-12-06 19:33:01 補充:
不好的評價
唐太宗貞觀年間的承乾太子謀反案,致使陪葬於昭陵的魏徵墓碑遭到踣臥在地的命運。對於這史事的相關記載,有些史籍裡提到唐太宗於日後曾復立被踣之碑,然由未修復前的魏徵塋地看來,被撲倒之碑依舊廢棄在旁,並無曾經復立的跡象。對於史家何以未能秉筆直書,刻意曲解史實,似乎為了美化唐太宗和魏徵君臣相得成為名臣伴聖君的故事。
唐太宗和魏徵兩人的訥諫、直諫故事,是唐史上的一段佳話,千餘年來人們津津樂道;這一對貞觀之治的明星,也變成了中國古代君臣契合的典範。即使魏徵生前曾因頂撞唐太宗,使唐太宗一時惱怒,發狠要「殺此田舍翁」,但長孫皇后一句「主明臣直」的話便化解危機,反而使佳話更豐富多采。
2012-12-06 19:33:28 補充:
貞觀十七年魏徵病危時,唐太宗給與的臨終觀懷,也令人感動。皇帝屈尊一再親臨魏宅問疾,「藥膳賜遺無算」,「悲懣拊之流涕」,還將女兒衡山公主許配魏徵子叔玉。在魏徵彌留之際帶去這未過門的兒媳,呼喊已不能回答的魏徵:「公強視新婦!』魏徵死,「太宗親臨慟哭,廢朝五百」。出殯時,「太宗登苑西樓望喪而哭』,命百官送出郊外,晉王奉詔致祭,特許陪葬昭陵,二是親制碑文,並為書石,極盡哀榮。唐太宗有一段千古名言的三鏡論,是事後臨朝時跟侍臣們講的: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
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2012-12-06 19:33:53 補充:
唐太宗說著:又「泣下久之』。史臣秉筆而書為後人留下了這一對楷模君臣的圓滿故事。
踣碑,復碑
其實故事的續集並非圓滿。魏徵死後還有停婚、踣碑兩事的變奏,又是史臣們不能迴避而不得不記錄的。貞觀十七年正月魏徵死,四月太子承乾謀反事發被廢。涉嫌此案的侯君集被殺,杜正倫被貶,當初魏徵曾薦這兩人有宰相材,這時唐太宗懷疑魏徵阿黨。為確保新太子李治的地位,徹底清除太子承乾的勢力是必要的,唐太宗對已故的魏徵也不留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