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范雎蔡澤列傳》語譯

2012-12-03 7:30 am
蔡澤者,燕人也。游學干諸侯小大甚眾,不遇。去之趙,見逐。之韓、魏,遇奪釜於塗。聞秦相范雎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於秦,范雎內慚,蔡澤乃西入秦。
將見昭王,使人宜言以感怒范雎曰:「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說,吾既知之,眾口之辯,吾皆摧之,是惡能困我而奪我位乎?」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見之,又倨,范雎因讓之曰:「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寧有之乎?請聞其說。」蔡澤曰:「苦夫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然遭戮,亦可願與?」
范雎知越之欲困己以說,復戮曰:「何為不可?夫商君之事孝公也,盡公而不顧私;吳起之事悼王也,言不取苟容,不為危易行,行義不辟難,然為霸主強國,不辭禍凶;大找種之事越王也,主雖困辱,悉忠而不解,主雖絕亡,盡能而弗離。若此三子者,固義之至也,忠之節也。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士固有殺身以成名,惟義之所在,雖死無所恨。何為不可哉?」
蔡澤曰:「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成秦國之霸業,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種為越王深謀遠計,免會稽之危,輔勾踐之賢,報夫差之讎,卒擒勁吳,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踐終負而殺之。此三子者,功成不去,禍至於此。此所謂伸而不能詘 ,往而不能返者也。今君相秦,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極矣,此亦秦分功之時也。如是而不退,則商君、吳起、大夫種是也。吾聞之,『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書》曰:『成功之下,不可久處。』三子之禍,君何居焉?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長為應侯,世世稱孤,孰與以禍終哉?」
范雎曰:「善。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於是乃延入塵,為上客。
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樂,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范雎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新說蔡澤計畫 ,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

要語譯呢篇文,唔要差唔多既文!!

回答 (2)

2012-12-11 12:44 am
✔ 最佳答案
Q:司馬遷《范雎蔡澤列傳》語譯
A:不知為何你用『匿名』發問?anyway 我已將之譯完。能讓你看得明白,我分段譯出。化了不少時間,希望對你有幫助,亦作參考。
原文:蔡澤者,燕人也。游學干諸侯小大甚眾,不遇。去之趙,見逐。之韓、魏,遇奪釜於塗。聞秦相范雎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於秦,范雎內慚,蔡澤乃西入秦。 譯文:蔡澤,是燕國人。曾周遊列國從師學習並向許多大小諸侯謀求官職,但沒有得到信用。便離開燕國到了趙國,但被趙國趕了出來。隨即前去韓國、魏國,路上遇著強盜搶走了他的鍋鼎之類的炊具。他聽說應侯舉薦的鄭安平和王稽都在秦國犯下大罪,應侯內心慚愧抬不起頭來,蔡澤向西來到秦國。
原文:將見昭王,使人宜言以感怒范雎曰:「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說,吾既知之,眾口之辯,吾皆摧之,是惡能困我而奪我位乎?」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見之,又倨,范雎因讓之曰:「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寧有之乎?請聞其說。」蔡澤曰:「苦夫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然遭戮,亦可願與?」 譯文:他準備去拜見秦昭王,先派人在應侯面前揚言一番來激怒應侯說:“五帝三代的事理,諸子百家的學說,我是都通曉的,許多人的巧言雄辯,我都能折服他們,這個人怎麼能使我難堪而奪取我的權位呢?”於是就派人去召蔡澤來。蔡澤進來了,只向應侯作了個揖。應侯本來就不痛快,等見了蔡澤,看他又如此傲慢,應侯就斥責他說:“你曾揚言要取代我做秦相,可曾有這種事嗎?”蔡澤說:“至於說到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大夫文種,他們的悲慘結局也可羨慕嗎?”
原文:雎知越之欲困己以說,復戮曰:「何為不可?夫商君之事孝公也,盡公而不顧私;吳起之事悼王也,言不取苟容,不為危易行,行義不辟難,然為霸主強國,不辭禍凶;大找種之事越王也,主雖困辱,悉忠而不解,主雖絕亡,盡能而弗離。若此三子者,固義之至也,忠之節也。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士固有殺身以成名,惟義之所在,雖死無所恨。何為不可哉?」 譯文:應侯知道蔡澤要用這些話來堵自己的嘴,從而說服自己,便故意狡辯說:“為什麼不可以?那個公孫鞅奉事秦孝公,終身沒有二心,一心為公家而毫不顧念自身;吳起奉事楚悼王,議論不隨聲附和,辦事不苟且保身,不因危險而改變自己的行動,堅持大義不躲避災​​難。就是這樣為了使君主成就霸業,使國家強盛,決不躲避殃禍凶險。大夫文種奉事越王,君主即使遭困受辱,仍然竭盡忠心和毫不懈怠,君主即使面臨斷嗣亡國,也仍然竭盡全力挽救而不離開,像這三位先生,本來就是道德大義的標準,忠誠氣節的榜樣。因此君子為了大義遭難而死,視死如歸;活著受辱不如死了光榮。士人本就該具有犧牲性命來成就名聲的志向,只要是為了大義的存在,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為什麼不可以呢?”
原文:蔡澤曰:「夫商君為秦孝公明法令,成秦國之霸業,功已成矣,而遂以車裂;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功已成矣,而卒枝解;大夫種為越王深謀遠計,免會稽之危,輔勾踐之賢,報夫差之讎,卒擒勁吳,令越成霸,功已彰而信矣,勾踐終負而殺之。此三子者,功成不去,禍至於此。此所謂伸而不能詘 ,往而不能返者也。今君相秦,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極矣,此亦秦分功之時也。如是而不退,則商君、吳起、大夫種是也。吾聞之,『鑒於水者見面之容,鑒於人者知吉與凶』。《書》曰:『成功之下,不可久處。』三子之禍,君何居焉?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長為應侯,世世稱孤,孰與以禍終哉?」 譯文:蔡澤說:商鞅為秦孝公制法令昭示全國,奠定了秦國的基業。功業告成,結果身遭車裂而死。吳起為楚悼王制定法令降低削弱大臣的權力,使楚國政治安定,兵力震動天下,威懾諸侯各國。功業告成,可是最後慘遭肢解而死。大夫文種為越國國君深謀遠慮,避免了會稽被困亡國在即的危急,助勾踐這樣賢能的君王,報了夫差滅越的仇恨,終於滅掉了強勁吳國,使越國成為霸主。功業彰明而獲得信望,可是勾踐終於忘恩負義把他殺了。這三位先生,功業告成卻不離開官職,遭禍竟至於如此悲慘。這就是所說的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啊。現在您任秦國相國,使天下諸侯都畏懼秦國,您的功業也到了頂點了,這也就到了秦國要分次下小賭注的時候了。若在這個時候卻不引退,那麼您就是商鞅、白起、吳起、大夫文種的結局。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用水來照鏡,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用別人作借鑒,可以明知事情的凶吉' 。《書》上說'功成名就之下,是不能久留的'。這三位先生的災禍,您何必再去經受呢?您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送回相印,把它讓給賢能的人,自己引退而隱居山林觀覽流水,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潔的美名,長享應侯爵位,世世代代稱侯,希望仔細考慮這個問題! ”



由於字數上限已滿,餘下續意見欄...


2012-12-10 16:45:19 補充:
原文:范雎曰:「善。先生幸教,雎敬受命。」於是乃延入塵,為上客。

譯文:應侯說:“好的。承蒙先生教導,我恭聽從命。”於是便請蔡澤入坐,待為上客。


原文:後數日,入朝,言於秦昭王曰:「客新有從山東來者曰蔡澤,其人辯士,明於三王之事,五伯之樂,世俗之變,足以寄秦國之政。臣之見人甚眾,莫及,臣不如也。臣敢以聞。」秦昭王召見,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范雎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新說蔡澤計畫 ,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

2012-12-10 16:45:29 補充:
譯文:幾天之後,應侯上朝,對秦昭王進言說:“有位新從山東過來的客人叫蔡澤,此人是個很有口才的人,對三王的典事,五霸的業績以及世俗的變遷他都瞭如指掌,秦國的大政完全可以託付給他。我見到的人很多,還沒有誰趕得上他,我也不如。我冒昧地把這個情況報告給您。”秦昭王便召見了蔡澤,跟他談話後,很喜歡他,授給他客卿職位。應侯趁機推託有病請求送回相印。昭王還是竭力讓他執事,應侯於是稱說病重。范睢被免掉了相國官職,昭王初次召見蔡澤就很賞識他的謀劃,於是任命蔡澤擔任秦國相國。向東滅掉了周朝。

2012-12-10 16:47:04 補充:
《完》thank you!
參考: anyway~ok請愛護知識產權~


收錄日期: 2021-04-28 23:40: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202000051KK004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