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為「空」所轉

2012-12-02 5:34 pm
楞伽經合轍卷第二
觀牛有角故兔無角,若無牛角亦無兔角,則知,因色有空,因空有色,離色無空,離空無色,豈色空各有分齊哉。

這段經文只講一個義:色空是同源一體的。
衍生的道理卻很有趣,「觀牛有角故兔無角」更是好玩。
「觀愚老是個和尚,知我不是和尚,於是偏執的認為愚老受人尊敬都是這個和尚身分而已。」,我們只知道參悟空性而得解脫,卻不知空時時刻刻在造生煩惱。
經云:明妄非他,覺明為究。
世尊告菩薩:當思惟自心現妄,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修無常觀,卻被為空所轉,凡事不當一回事,害人害己。
參悟空性,卻為空所轉,妄起「兔無角」為恆常,虐空不已。
修四聖諦,卻為空所轉,落入兩邊,遠離聖諦。

問題:是否有善知識可以提供「不為空所轉」的故事,分享眾生?讓末學可以有更多的練習、開慧見。
更新1:

「法也!皆是為賊所設。」---可以當名言了! 妙,說的好,佩服東降兄的妙語。

更新2:

pei kun大德您好: 說實話,末學看不懂意思,還是感謝您的意見表達; 當然,更歡迎大德繼續的說明表達,以利末學參研。

更新3:

峟林大德您好: 「於無生果位而言修者,易落斷滅而不自知。或無能為力,或無以為力,然說不執著妄想分別。如此說真的能到不執著忘想分別嗎,是在自我安慰。於修行上毫無助益。」........+1+1 末學贊成您的觀點。

更新4:

「既能成空!..... 為何不(無)呢?.....」 是啊!就那一點,就不為空所轉了,有理。 感謝 泰德子大德法佈施。

更新5:

chen大德說的好,本是一體,故,不為空所轉。 本是一體,既不為色轉,自不為空轉。

更新6:

住戒大德說的超重要:「先把空的定義搞清楚」。 不知道「空」,就不知道何謂「空見相織」; 不知道「空見相織」,就不知道何謂「劫濁」; 不知道「劫濁」,就不明賊在何方,又如何解脫色陰; 色陰不能解脫,還說甚麼五陰盡、六根解脫。 感謝住戒大德的開釋!

更新7:

此題開題後,末學有ㄧ些疑惑,這樣的觀照「空見相織」,完全依楞嚴經,才會有「為空所轉」的發現,照理說,開題後ㄧ定有很多心得才對,但卻非常的少。 末學整理楞嚴經五陰解脫的觀照重點(賊)如下: 色陰解脫→堅固妄想→觀照「空見相織」→超越劫濁 受陰解脫→虛明妄想→觀照「四大六根相織」→超越見濁 想陰解脫→融通妄想→觀照「根境相織」→超越煩惱濁 行陰解脫→幽隱妄想→觀照「惑業相織」→超越眾生濁 識陰解脫→顛倒妄想→觀照「性用相織」→超越命濁→得六根解脫 註:相織→交蘆的意思。 大家色陰解脫的修行,若不是觀察「空見相織」,又是在觀照甚麼?懇請開釋!

更新8:

觀峟林大德言:「或非究竟義而心隨其非究竟而轉。」 末學心逢法喜,分享大家: 滿招損、謙受益; 這句話,末學一直以為是個修身養性的言語; 現在看來,說修身養性,這並不能表達這句話的深意; 這根本是解脫色陰的實作法門 「或非究竟義而心隨其非究竟而轉。」 如能謙受,就不為滿所轉,如此,解脫空見相織,超越劫濁,簡直美的不得了。 感謝峟林大德開釋。

更新9:

住戒大德您好: 1.是否可以提供觀四念處的各種觀所緣的模式,有網站詳細的說明、或介紹某本經典有詳細完整的說明皆可。(佛法無邊誓願學,末學雖然做不到,但一直很喜歡學。) 2.關於「至於如何不被空所轉??.............所以誰轉了??好好思維一下.... 」乙節。 因為末學的學習路,一定是先「明辯本末顛倒」,知佛陀所說「賊之所在」後,再「詳細觀照、知見行深」,然後「五八六七轉」,為我所轉,則為達,為其所轉,則為惑。 故,轉不轉,對末學是很重要的。感謝您的意見,只是「當下」末學還無法善受,但末學知道,這是末學塵垢別業所致,並非仁者所言有誤,所以,末學對大德的感謝是很誠懇的。

更新10:

首先感謝住戒大德提供的資訊。 關於星大德的開釋,末學思考了一個晚上該如何表達,表達真的是一種學習,給末學一點時間。

更新11:

經過深思,末學決定以誠實的方式回答,即便有錯,日後也可以面對誠實自己的錯,末學回答星大德的疑問: 1.色空一體,毫無疑問或虛矯之處。  (但末學尊重採取懷疑態度的知見,並不會去否認) 2.「為空所轉」是正確的深義,也毫無疑惑。  前色已離,今色煞納消逝,來色未現,如何可纏?  經云:虛空為同、世界為異。  這空,具全前色今色來色,才是與見相纏的本體;  對於觀照:  若觀色,就會有前前後後變化無窮之過,難以照見五陰。  若觀空,就可明確那空見相織的劫濁。 <------續------>

更新12:

 對於正觀:  若觀色,就會有無窮盡的緣起生滅,找不到賊之所在。  若觀空,就可以明確賊之所在。  對於修行:  我們總是以為色塵惑心,終日勤拂拭,卻永遠也擦不掉五陰蓋。  若明白是空惑本心,破空出繭,就再也沒有色可纏。  總結:照見「為空所轉」,是「正觀」的必然,不可能見不到。

更新13:

舉例:貪。  貪以前,期待,這是空的;  貪著時,興奮,瞬間消逝,也是空的;  貪以後,回味,更是空的;  若以為是貪與見相纏,到底是期待、興奮、還是回味在纏;  念念生滅,此纏,也就念念生滅,不足為懼。  然而,事實是這空,與見相纏,形成了五陰蓋,以致塵垢越積越厚,不能解脫;  此見,並非為色(貪)所轉,而是為空(貪)所轉,此空,才是賊。  如此觀,是正觀,是無常觀的深意。  無常觀若停留在色塵無常,是沒辦法契入自性的。  有人會說:你不貪,就沒有色身,就不會活了。  這樣的邏輯並沒有錯,有錯的是不能正觀;  以色觀,是無解的塵勞,以空觀,卻是賊之所在,這就是佛法殊聖的地方。

更新14:

3.對於唯識乙節,唯識學是佛學的認識論,離於認識,不起唯識法。 4.觀於色法心法心所法緣起法等等,末學是當其為分類,有陷阱;  好比玉米被分類為食物,但不可以為玉米就必然是食物,它也可以當燃料;  一切法,可以分類,但絕非僅單純的某種法類,若如此認知,就顛倒了,是把方便當成本體,當然就會失去法的本義。故,這分類只適合初學,並不適合法的自性起用,起用當無礙、當直心。 因末學初淺,有錯請多包涵。

更新15:

觀於無色禪,對末學來說,太深奧了,還請星大德體諒。

更新16:

踏星大德您好: 「空有不二」從末學的觀點,就是「色空一體」,完全一樣的話。看不出來有何矛盾,反而覺得「空有(色)不二」更證明了「色空不二」,所以,末學看不太懂踏星大德所言,還請能再明白的說明,有何矛盾之處? 謝謝大德的指點。

更新17:

感謝米粉大德的開釋: 末學從大德過去的論說,就ㄧ直很認真的看,明白大德所論,皆是有一貫的基調,雖然尚無法善受,但並非沒有有影響,大德很多的建議,也都淺移默化的改變靜修,在此深為感謝。 只是,有時參修時回憶起大德曾說過相關的論述,卻都無法再找來看,殊為可惜,學習是永久的,當下無法善受,並非不能受,如果可以,還請大德能不刪發言。 當然,不強求,一切都是緣分。

回答 (8)

2012-12-02 7:38 pm
✔ 最佳答案
是非成敗"轉"頭空。

2012-12-02 11:39:25 補充:
世人眼見"轉頭"空。

2012-12-02 11:39:56 補充:
五根本自清境.... 奈何六根為賊。

2012-12-02 11:41:43 補充:
故有車裂之刑.........五馬分身
亦有斷頭之鍘.........包青天斬

2012-12-02 11:44:04 補充:
更有封神榜單,身死既封。
還有古老巫術,血祭天下。
亦有道家、佛家、儒家、清真、基督..........奉獻祭祀之法。

2012-12-02 11:56:43 補充:
法也!皆是為賊所設(赦/攝)............俱捨論~~具舍論也。

2012-12-02 17:23:04 補充:
所以說~~古誠不欺我予:

正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2012-12-02 17:27:00 補充:
三世因果,真實不虛,報應不假,平等不二。

2012-12-03 00:26:10 補充:
圓滿究竟?

往內看非常豐富,往外看一片蒼白?

2012-12-03 23:57:27 補充:
說是賊只是一種現象呈現的描述...........這也太難為情了。

那好吧!就改為阿舍........為了教育大地主的兒子....阿舍.....就是得讓他從小體驗得來不易的感觸.......未來才能讓它有能力擔當既成大地主的遺產。

這不是呈現....這識權說。

2012-12-05 12:32:07 補充:
末法實其沒辦法...........盡可能在無量因緣中體會無始劫來。

2012-12-05 12:35:04 補充:
趣十入定,來實無口。
2014-08-07 2:50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2-12-05 5:57 pm
深為感謝住戒大德開釋!

2012-12-07 11:49:49 補充:
末學的觀點與您一樣,「空有不二」是不足以解釋究竟一切的。

真心→勞相(自然)→自性(佛性)→晦昧(顛倒)→識海→妄起分別→故有色空→貪→故有色身→世業遷流→故有是非善惡

空有不二,是初入禪修的基礎,就連虛妄分別都還無法究竟解脫。
更何況是識解脫、顛倒不生、自性起用。


這是末學的邊見。
2012-12-05 2:20 am
第七、八識,該如何查驗呢?

如果可以,從哪裡查驗? 如何撿別?
---------------------------------------------------
我想星洲大提供了一個修學者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這也是踏星之前一直想在佛版隱晦傳達的的訊息....如何思證?比證?反證?論證?乃至心證與實證?

事實證明~每個人的心智、環境乃至經驗皆是不可能完全一致,故就算同步深研一部經書,也不可能獲得一模一樣的心得或證悟,是不是?但如此簡單的邏輯卻又潛藏著極深的奧妙....。為何如此說?因為修行者“心底”不能真作如此之念....否則則又掉入了初始無明所生的旋流之中。

2012-12-04 18:23:17 補充:
若要談論「色空」是否一體的概念~

首先我們要定位色是歸屬「有」部,還是歸屬「空」部?

若歸「空」部~如此則無存在色空是否一體的問題了。

若歸「有」部,則就會衍伸出許多需要探討的問題.......

1.佛教之法有云「空有不二」、「真空妙有」!(此說義不再多做解釋)簡單的說義~空與有是一體兩面、是無法完整真正切割的!所以~色若歸「有」部,若要否定色空一體......等同也須否定掉「空有不二」與「真空妙有」的定義!是不是?

2012-12-04 18:25:35 補充:
2.「無色界」是屬「空部」還是「有部」?

若一樣把色歸屬為「有」部~無色界的意思就可做義為「無有界」,若無有...但無色界仍屬佛教所謂的「三界」,不離三界...就不算真正解脫,又如何稱「無有」?

若歸「無」部~那存在的又是什麼?是「意識身」?那又是哪個「意識身」?六識?七識?八識?此“識”於定義上、應是屬有亦還是屬無?

2012-12-04 18:27:10 補充:
再反論~

無色界的境界乃高於「色界」,「極樂世界」的境界又殊勝於無色界。若此極樂世界怎可能存有色慾界之質物色品?

極樂世界---《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又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頗梨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馬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彼國又有阿彌陀佛所幻化之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踏星返真以上所提所言,並非想爭辯什麼....,只不過是想藉此提出個人修學心得與眾者做些交流與探討,如此~

2012-12-04 18:29:08 補充:
事實上~在個人求知的過程....往往於以為已經尋得真正答案時,卻反而又生出一個或數個疑惑或問題.....如此不斷的在週而復始,直到找到定位與方法後....才不至於陷入不斷的疑惑與流轉.....,當然~必須感謝佛版的大部分善知識,因為有您們的所問所答....才讓踏星返真能夠有所思、有所尋,而不至於陷於自我狹隘的視野之中。

踏星返真的修法是『雙修』,當然不是指那種“雙修”....,而是針對「二元法則」的雙修,個人確實認為~在二元時空不論是擇陰擇陽、擇有擇空、擇內擇外、思善思惡、定是定非、端因端果,只要是「擇單」而修....都是有漏、不圓滿之法!

2012-12-04 18:31:45 補充:
踏星對二元的觀點~就猶如一線兩點,說它是兩點是兩點,說它是一線是一線...以此漸修至求無礙。但如此修法...剛開始一定會陷入相當的矛盾與無所適從...,所以個人在未接觸佛學時已把「識體」分別拆開為~「意識」、「淺意識」與「無意識」,以星術與冥想來做觀照與定位,等真正接觸到佛法之後....才知道原來佛學也有如此名稱....稱為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若「空有不二」與「二元法則」是相通的,於色身內有六識、七、八識,於色身外也會同有六、七、八識,這道理很玄....絕大部分的人一定不會相信!可是經踏星返真不斷的印證....道理確實是如此!個人不多做解釋....有興趣的人則不妨做做參考~

2012-12-04 18:35:26 補充:
六、七、八、九識,於內於外我大概有所了解,但要把它們環扣連結在一起而思辨無礙.....還是有一些抗點與疑惑需解決的。尤以第七識....其功能變化多端,很難摸清明白....。

第七識~若踏星說“一顆紅色蘋果”,當您腦海中立刻浮現一顆紅色蘋果的樣子,那就是由第七識所生出。第七識與第八識都有能生能藏的功能,但第八識
的容量更大...藏的更深。舉例~第七識若如電腦的D-RAM(動態存取記憶體),則第八識則如存取硬碟+中央處理器。

2012-12-04 18:35:38 補充:
於內觀第八識,除了冥想禪定外,最好的方法便是觀夢的生(緣)起,此有三觀,分別如下~

1.初始在半夢半醒之間,以清醒(半醒)的意識去觀察夢的開始生起.....。

2.在夢中觀察夢中的己之或景物!(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某種經驗~就是夢中的自己知道自己是在夢中。)

3.醒來時,趁腦海之夢還清晰尚未遺忘時,用意識好好的關照一番(此時正是六、七、八識交疊之時,當六識愈漸清醒....第七、八識的顯現度則愈難見....。


僅供參考~

2012-12-04 20:54:01 補充:
壽州智通禪師悟道因緣(摘自網路,個人覺得很值得品味的一段禪話....)

智通禪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壽州(治所在今安徽壽縣)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之義。於是前往曹溪,禮拜六祖,求解其義。

六祖道:“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2012-12-04 20:55:04 補充:
智通禪師又問:三身的含義我已經明白了,那麼四智之義又是什麼呢?

六祖道: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邪?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复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2012-12-04 20:55:23 補充:
轉識為智者,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智通禪師聞偈,當下契悟三身四智一心本有之妙旨,連忙向六祖再次頂禮致謝,並作偈贊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非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污染名。

2012-12-04 21:17:21 補充:
有依方能得(圓滿),有得終作捨。

能捨境(空有不二)、捨盡、捨淨,才能究竟解脫,入涅盤之門........

這是踏星返真認為的究竟奧義。

共勉之~

2012-12-06 16:54:50 補充:
靜修大您好~

個人是持認同色空源自一體的.....,只是認為「空有不二」的道理並不足夠解釋究竟之一切。

僅供參考~
2012-12-03 2:47 am
空..
非有..非無..

本是..一體..
故..不為空所轉...
2012-12-03 1:20 am
既能成空!.....
為何不(無)呢?.....


快點! 就是那個啦!~
2012-12-03 12:50 am
以不執著妄想分別為主見而修一切法,落入斷滅,無執著妄想分別是無生境地。

以無執著妄想非別為見,"是見"是執著妄想分別,於執著妄想分別而自言無執著妄想分別,而自認為無執著妄想分別,於法起修,是生起執著妄想分別,而起斷滅。

無執著妄想分別則不生一切法,不滅一切法,不起一切法,頓入無生。若有是有生。欲直接從無生果位修起,無生果位本無修亦無起,故於無生果位而言修者,易落斷滅而不自知。或無能為力,或無以為力,然說不執著妄想分別。如此說真的能到不執著忘想分別嗎,是在自我安慰。於修行上毫無助益。

2012-12-02 17:11:05 補充:
問:1.修無常觀,卻被為空所轉,凡事不當一回事,害人害己。
2.參悟空性,卻為空所轉,妄起「兔無角」為恆常,虐空不已。
3.修四聖諦,卻為空所轉,落入兩邊,遠離聖諦。

修無常觀讓我們把一切事不當一回事,必須已入定或入空或在專一的當下才對,不然是不是心態上不對了,可能是誤解法義而作持,持非法為法所困,非為空所轉,若空,空中無.無常,若空中有無常,則空是有而非空,有無常表示還未空,還是在有的狀態下,先入專一,才有空可言,未入專一,不太可能見空。
關於第2第3,空本無轉,有轉是有非空,是心對法義見解而心持,其見解法非究竟法或非究竟意而心隨其非究竟而轉。

2012-12-02 17:20:57 補充:
需於一句或一字或二字或三字堆尋究竟其意,而於其意專一,以專一而入,入無所入是安住,安住久了自然見空。

專一才能不起,不起煩惱自見煩惱不起,於見不起久了自見不生,見不生知因不生故亦無所滅,於不生無滅心地空然無一物,此才是空。否則是有。

2012-12-02 17:34:36 補充:
如果你不是正統佛教徒,你會跟你本身的教師教主是共業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佛菩薩也做不了你的主,如果你作這樣的選擇佛菩薩也幫不上忙,還不如獨自覺悟,自學自悟還有可能獨覺,有佛菩薩加持下再修持都要非常注意了何況還是非正統佛教徒。那跟本別說了。

2012-12-03 00:15:04 補充:
或非究竟意而心隨其非究竟而轉。 ~更正如下
或非究竟義而心隨其非究竟而轉。
2012-12-02 10:08 pm
如何不為「空」所轉轉也空, 頓也空, 始末也空, 空空如也, <也>不為空所轉.


收錄日期: 2021-04-16 22:29: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202000015KK012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