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察舉制
http://www.chiculture.net/1107/html/b05/1107b05.html
實行了300多年的兩漢選官制度──察舉制,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從實際情況觀察,察舉制度確實為漢朝選出了許多人才。究竟什麼原因令察舉制度能如此成功呢?總括而言,有以下幾點:
(一)察舉科目多,涵蓋了國家所需的各種人才,選拔的範圍也較廣,為有才**士人提供了較多晉身仕途的機會;
(二)相對而言,察舉制度執行嚴格,對舉主和被舉者均有賞罰,特別是舉主,不得不謹慎行事,因而減少了濫竽充數的情況發生;
(三)最重要的是選拔與考試相結合,為被舉者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舞台,使真正優秀的人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此外,漢代察舉之得人,還要歸功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此之前,有漢初的「文景之治」,加上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求賢若渴,於是大力推行察舉制度,呈現出「群士慕向,異人並出」的勃勃生機,造就了漢王朝成為當時的文明大國。
但由於漢朝選才之權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當時被舉者佔四分之三是現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特別在東漢後期,任人唯親、唯財、唯勢,權門勢家把持察舉的結果,令流弊百出,察舉制度亦因此遭到極大的破壞。
2. 九品中正制
http://chist.yy2.edu.hk/cert_B_tsunexam.htm
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察舉徵辟制度不能切實執行,代之而起的是九品中正制。九品虯正制施行的背景如下:
東漢末年,政局混亂,人口流散,地方薦舉又為權貴把持,被薦者多名實不符,察舉流弊日多,須另立新制。
東漢社會倡清議,重氣節,喜以等級評比人物;曹魏政權因應時勢與風氣,訂立九品為評定人材標準。
在此政治環境下,魏文帝採納尚書陳群之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作為銓用人才之方法。
魏晉南北朝時施行九品中正制之內容:
公元220年,曹丕採納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內容大略如下:
在州郡設中正官由地方才德兼備人士出任,察訪人材,評為九等,作為政府用人授官準則。
中正官品題人物,按例三年重新審核及品評一次,以供吏部作升降之依據。
魏晉南北朝時施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之影響
魏晉南北朝施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造成下列影響:
中正官多由世族出任,徇私舞弊,只問門第,不論才德,世家大族子弟藉此仕進,造成門閥政治。
九品中正制助長社會階級觀念之形成,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門第社會日漸形成。
九品中正制推行至後期,高門子弟壟斷官位,多只注重清談玄學,不理政事,導致政治敗壞,人材凋零。
總言之,魏晉九品中正制本意在選拔人才為國家效力,惟推行既久,流弊叢生。隋唐以後,終為科舉制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