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舉制度與九品制度的比較

2012-11-13 5:52 pm
請各位跟我詳細說明一下察舉制度與九品制度的比較

回答 (2)

2012-11-14 5:10 am
✔ 最佳答案
察舉制度漢代察舉制度可分為兩類:一是詔擧,當國家有特殊需要時,下詔命官吏推擧人才。二是孝廉之擧,是由郡國按時向中央保薦當地的人才。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41]。高祖曾於十一年(前196年),下詔徵求賢才,此擧開漢代選舉制的先河。其後文帝二年(前178年),曾下詔命「二三執政」擧「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誎者」[41]。至十五年(前165年),再度詔擧上項人才,保擧者的範圍則擴大到侯王、公卿和郡守,由皇帝親自策問,漢的選擧制自此開始普遍推行。其後武、昭、宣等朝,也曾屢次詔擧人才,都以賢良為主。西漢的名臣鼂錯、董仲舒、公孫弘等都以賢良入朝為官[41]。漢代詔擧,除賢良外,尚有「文學高第」、「茂材異等」、「孝悌敦厚」、「勇猛知兵法」、「明當之務、習先聖之術」、「明陰陽災異」等名目,被擧者大抵為現任官吏[41]。東漢時,詔擧由特擧變為歲擧,又稱茂材之擧。選擧的標準有四:即德行高超,經明行修,明曉法律和剛毅多略。每年由光祿勳、御史、司隸校尉及各州剌史等實責推擧[41]。推行薦舉、察舉等方法的結果是門閥制度的大大發展,大量士族世家出現,與外戚、宦官形成東漢時期的三大勢力,基本壟斷國家政治。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9%9D%E5%93%81%E4%B8%AD%E6%AD%A3%E5%88%B6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央政府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 。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曹魏建立前夕,由吏部尚書陳群提出。《三國志·魏志·陳群傳》:「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最早漢代推行察舉制,因缺乏客觀標準,長久以來為門閥把持,乃至賄選之風極盛。曹魏時,以陳群之議,定九品中正制以選拔人才。其主要內容是,在各州郡選擇「賢有識見」的官員任「中正」[1],中正必須是二品現任中央官,中正以簿世(譜牒家世)、行狀(才幹、道德)、鄉品(中正鑑定)為標準查訪評定州郡人士,將他們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中正給鄉品前先列某一層次,即所謂「輩目」,先由小中正(郡)列入記錄,再報大中正(州),最後轉呈司徒,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曹魏時對人才的提升和使用有重要作用,如中正王嘉狀吉茂為「德優能少」。西晉時,中正王濟狀孫楚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大中正亦可推薦小中正,但無權任免。陶侃亦曾任中正。咸熙二年(264年)以六條作舉薦標準:忠恪匪躬孝敬盡禮友於兄弟潔身勞謙信義可復學以為己中正制每隔三年清理調整一次,有所上下,言行有修者則升之,如由五升四,道義有虧者則下之,如自五退六。
2012-11-15 6:12 am
1. 察舉制
http://www.chiculture.net/1107/html/b05/1107b05.html
實行了300多年的兩漢選官制度──察舉制,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從實際情況觀察,察舉制度確實為漢朝選出了許多人才。究竟什麼原因令察舉制度能如此成功呢?總括而言,有以下幾點:
(一)察舉科目多,涵蓋了國家所需的各種人才,選拔的範圍也較廣,為有才**士人提供了較多晉身仕途的機會;
(二)相對而言,察舉制度執行嚴格,對舉主和被舉者均有賞罰,特別是舉主,不得不謹慎行事,因而減少了濫竽充數的情況發生;
(三)最重要的是選拔與考試相結合,為被舉者提供了公平競爭的舞台,使真正優秀的人才有脫穎而出的機會。
此外,漢代察舉之得人,還要歸功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在此之前,有漢初的「文景之治」,加上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求賢若渴,於是大力推行察舉制度,呈現出「群士慕向,異人並出」的勃勃生機,造就了漢王朝成為當時的文明大國。
但由於漢朝選才之權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當時被舉者佔四分之三是現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優秀人才被拒之門外。特別在東漢後期,任人唯親、唯財、唯勢,權門勢家把持察舉的結果,令流弊百出,察舉制度亦因此遭到極大的破壞。


2. 九品中正制
http://chist.yy2.edu.hk/cert_B_tsunexam.htm
魏晉南北朝之九品中正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察舉徵辟制度不能切實執行,代之而起的是九品中正制。九品虯正制施行的背景如下:
東漢末年,政局混亂,人口流散,地方薦舉又為權貴把持,被薦者多名實不符,察舉流弊日多,須另立新制。
東漢社會倡清議,重氣節,喜以等級評比人物;曹魏政權因應時勢與風氣,訂立九品為評定人材標準。
在此政治環境下,魏文帝採納尚書陳群之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作為銓用人才之方法。
魏晉南北朝時施行九品中正制之內容:
公元220年,曹丕採納尚書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內容大略如下:
在州郡設中正官由地方才德兼備人士出任,察訪人材,評為九等,作為政府用人授官準則。
中正官品題人物,按例三年重新審核及品評一次,以供吏部作升降之依據。
魏晉南北朝時施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之影響
魏晉南北朝施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造成下列影響:
中正官多由世族出任,徇私舞弊,只問門第,不論才德,世家大族子弟藉此仕進,造成門閥政治。
九品中正制助長社會階級觀念之形成,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門第社會日漸形成。
九品中正制推行至後期,高門子弟壟斷官位,多只注重清談玄學,不理政事,導致政治敗壞,人材凋零。
總言之,魏晉九品中正制本意在選拔人才為國家效力,惟推行既久,流弊叢生。隋唐以後,終為科舉制取代。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21: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113000016KK015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