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秦始皇滙報

2012-11-09 2:04 am
求生平,事蹟(詳細)(任何關於秦始皇

回答 (3)

2012-11-09 11:31 p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1/21z/21z04/21z0402.htm
秦始皇
秦始皇即嬴政(前259─前210),原為戰國時秦國國君,秦莊襄王的兒子(相傳為呂不韋所生),公元前246年即位,當時年僅十三歲。由於未行成人之禮,實際專權用事者為呂不韋及太后寵信的宦官嫪毐。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開始親政,當年鎮壓了嫪毐的叛亂,第二年又免去了呂不韋的職務。接著任用李斯為丞相,採納其滅六國以成一統的建議,派大將王翦等人進行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他在十年之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實現了四海統一。統一全國後,他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皇帝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可決定國家一切事物,直接任免重要的中央及地方官吏。此外,秦始皇又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又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統一了貨幣、文字、度量衡等。他下令銷毀民間兵器,將山東六國貴族遷移到關中,又焚燬儒學諸書,坑殺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實行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於第五次出巡途中,在返回咸陽的路上病死於沙丘(在今河北邢台)。

秦始皇的大一統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國最後完成對六國的兼併,實現了全國之大一統。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就此確立,首都設在咸陽。秦王嬴政自以為功高「三皇」,德過「五帝」,所以兼採二者尊號而合為皇帝,用作天子的專稱。他自命是秦「始皇帝」(前221年-前210年),子孫將是「二世」、「三世」......以至無窮。
秦始皇建立了以皇帝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三公」分掌政務、軍務及監察;地方則廢除封建體系,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增至四十一郡),郡下設縣,縣下又有鄉、亭、里等基層組織。這樣,全國由上到下均置於皇帝及其家族的嚴密統治之下。
為免六國勢力死灰復燃,秦始皇還採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例如:夷平險阻,銷毀兵器,遷徙豪富,統一文字、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在農業方面,秦實行「強本抑末」,允許土地私有及自由買賣。此外,秦始皇還以首都咸陽為中心,廣修通往全國的馳道。而他自己則沿著新修之馳道,多次巡視全國各地,四處勒石記功。
秦始皇的一系列大一統措施,自然是為了建立其家族萬世一系的統治,但其創立的制度,往往為歷代王朝所遵循,它奠定了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萬里長城及秦代建設
除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統一措施外,秦始皇也注重對外開拓,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國版圖大定。當時秦朝疆域西自隴蜀,東至遼東,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後來中國領土之基礎。而秦代彪炳武功之最好見證,莫過於萬里長城之修築了。
[略]
秦代建設還包括修馳道、築溝渠。如疏濬鴻溝(河南汴河)作為水路樞紐,通濟、汝、淮、泗諸水。又於公元前214年,令史祿監修長達六十多里的靈渠,溝通了湘、灕二水。
此外,秦始皇為了滿足自己的窮奢極慾和安排身後的歸宿,徵調了數百萬民工,大肆修築宮殿和陵墓。宮殿以阿房宮(今陝西西安阿房村)最著名,東西五里,南北千步,規模盛大,直到秦始皇死時都未建好。而他為自己精心策劃的墳墓──驪山陵,也先後修了三十六年,到他死去時才勉強竣工。近年來在它東面發現了大型兵馬陶俑坑,內有武士俑約七千個、駟馬戰車一百多輛、戰馬一百餘匹,以及數千件各式兵器,被中外人士譽為「世界第八奇觀」。


秦朝的暴政
為了維持龐大的軍費開支與工程建設,滿足窮奢極慾之生活,始皇不惜對民眾課以重稅。由於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戰,內則修馳道、開靈渠、築長城,外則伐匈奴、征百越,每項工程或每次征戰,均須役使浩大之民力。特別是始皇為了自己之奢慾,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宮、修驪山墓,所耗民伕竟在七十萬以上。據載秦代「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如此重稅苦役,實非百姓所能忍受。
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法令即十分嚴苛,一人死罪誅及三族,一家犯法鄰里連坐,百姓動輒被罰充苦役或慘遭酷刑。到秦始皇時,更把嚴刑峻法推至顛峰。其酷刑之名目,諸如謫戍、籍沒、黥為城旦、連坐、腰斬、車裂、梟首、戮、阬、磔、鑿顛、抽脅、鑊烹、具五刑(黥劓、斬足、笞殺、梟首、棄市)、族、夷三族(父母、兄弟、妻子)等等,不一而足。
秦始皇還把嚴刑峻法施之於文化領域,大肆統制思想,禁錮言論自由。如規定除了秦國的歷史記載,一切史書都燒掉;民間所藏,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外,其餘《詩》、《書》、百家語全部焚燬;誰要是再談論《詩》、《書》,就殺頭;以古非今的人則滿門抄斬。在「焚書」後的一年,又發生「坑儒」之事,秦始皇下令搜捕對朝廷不滿的儒生,一共捉到四百六十人,全部加以活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坑儒」。

2012-11-10 4:09 am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但此說有很大爭議。後世俗稱嬴政或秦王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採用君主專制制度,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不含追尊皇帝)。統一中國後推行多項政策,例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當然還有頗具爭議性的「焚書坑儒」。
當時各諸侯國的貴族為了鞏固其政治地位,都會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門下的,他們都收留下來,並供養他們,這些被供養的人一般稱為「食客」,而以供養食客眾多名揚天下的,則以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及楚國春申君)為首。呂不韋自地位鞏固後,感歎以秦國之強,居然在養士方面不如戰國四公子,因此亦大力招攬食客,並重金禮聘許多有學問的人,其門下食客一度達三千人。他更授意自己的食客編撰《呂氏春秋》,寫成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萬言。

成蟜叛變
成蟜為秦莊襄王之子,嬴政之弟,其生母有可能是祖母夏姬為代表的韓系外戚的族人。被封為長安君。
公元前239年,嬴政命成蟜率軍攻打趙國,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趙。秦軍攻佔屯留後,成蟜的部下皆因連坐被斬首處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臨洮。成蟜投降趙國後,被趙悼襄王封於饒。
對於成蟜叛變的原因,據李開元分析,有可能因為其主要靠山,韓系外戚的夏姬於秦王政七年去世,嫪毐在趙姬授意下,徹底清洗韓系外戚勢力,領兵在外的成蟜被迫叛亂。

嫪毐之亂
秦代所用的青銅箭鏃
自秦莊襄王亡故後,呂不韋跟太后趙姬的關係一直藕斷絲連,不過這段不倫關係似乎是趙姬主動單方面展開的。隨着嬴政年齡漸長,呂不韋唯恐事情敗露,災禍降臨在自己頭上,就暗地尋求了一個陽具特別大的人嫪毐作為門客,並借機讓嫪毐在一場盛大的宴會中,表演陽具驅使桐木車輪轉動的把戲,故意傳到太后趙姬耳中。
正如呂不韋所料,太后果然對嫪毐大感興趣,於是呂不韋假裝不知情地將嫪毐帶進宮中,並找人假意告發嫪毐有犯腐罪之嫌。另一方面,呂不韋又暗中教唆太后,替嫪毐安排「給事中」的職務留在宮中。太后深以為然,暗中收買行腐刑的役人,不對嫪毐執行腐刑,但要他們對外宣稱嫪毐已受刑,並將嫪毐的鬍鬚拔除。嫪毐就這樣成為服侍太后趙姬身邊的侍宦。
太后完全為嫪毐的「巨陰」而痴狂,其間竟意外懷孕。為了避人耳目,太后與嫪毐捏造卜辭,指居於咸陽不利,雙雙移至秦國舊都雍,其間太后與嫪毐誔下兩子。
公元前239年,嫪毐獲封長信侯,以山陽郡為其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為其封田。嫪毐門下最多時有家僮數千人,希望做官而自願成為嫪毐門客的,也達到千餘人。
不過按照秦國的規矩,封侯可謂相當困難,例如王翦在滅楚前,曾向嬴政提到自己為將多年,仍未得封候之賞,而王翦當時已經有消滅趙國,重創燕國的戰績。令人訝異的是,《史記》也沒有提到嫪毐封侯的原因。有學者推斷,嫪毐封侯不外乎軍功或告奸(商鞅法:告奸者與殺敵同賞),正是在嫪毐封侯的同一年,成蟜與蒲鶮在屯留發動叛亂,有可能是嫪毐平定成蟜之亂有功,他才有封侯的資格。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歲的嬴政按照慣例到秦國舊都雍舉行冠禮,其間有人向嬴政告發嫪毐為假宦,並與太后趙姬淫亂,甚至還試圖以其與太后所生之子為秦王,嬴政下令徹查。嫪毐決心孤注一擲,先發制人,遂偽造秦王與太后印信,引導其童僕門客和少數受騙軍隊發動政變,攻擊蘄年宮。
嬴政令相國呂不韋及有楚系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兄弟率兵平叛。嫪毐軍本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擊潰。在懸紅銅錢百萬的重賞下,嫪毐被生擒,被送至咸陽後,處以車裂之刑,「夷三族」,其和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也被殺,其童僕門客皆被流放蜀地,太后趙姬則被囚在雍都。
可是在當時,禁錮親母始終有悖孝道,嬴政餘怒未消,下令凡為太后求情的,先用蒺藜責打,然後殺掉,為此有27位進諫者被殺。這時齊國人茅焦勸說嬴政,指出幽禁母親有損嬴政聲名,難以讓天下人信服;殺害進獻忠言的大臣,會寒了天下人才之心,對收買六國人心、統一天下大業不利。嬴政頓時茅塞頓開,採納了茅焦的建議,厚葬被殺的大臣,又親自率領車隊,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陽,復居甘泉宮,母子關係得以恢復。茅焦因此事被尊為上卿。
不過亦有學者認為茅焦的一番話未足於令嬴政改變初衷,真正讓嬴政擔憂的,是趙系外戚勢力在嫪毐之亂中幾乎煙消雲散,讓華陽夫人為首的楚系外戚勢力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出於帝王平衡的需要,嬴政才寬大對待嫪毐流放蜀地的門客,以及將趙姬迎歸咸陽,避免楚系外戚獨霸朝堂。
公元前229年,太后趙姬去世,諡號為帝太后,與莊襄王合葬在茝陽。
2012-11-09 2:49 am
秦始皇
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引述《世本》稱其為趙政,但此說有很大爭議。後世俗稱嬴政或秦王政,亦被某些文學作品稱為「祖龍」。自稱「始皇帝」,是中國戰國末期秦國君主。他在13歲即位,先後鏟除嫪毐與呂不韋,重用李斯、尉繚,39歲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50歲出巡時駕崩。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採用君主專制制度,及第一個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創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不含追尊皇帝)。統一中國後推行多項政策,例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政策,當然還有頗具爭議性的「焚書坑儒」。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亦進行多項大型工程,包括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百姓徭役甚重。秦朝建立後所推行的政策及典章制度,對日後中國歷史的影響,可說是廣泛而深遠。

早年生活
人質之子,嬴政生於趙國邯鄲,父親是秦公子異人,母親是趙姬,秦昭襄王是他的曾祖父。由於秦昭襄王採用了范睢「遠交近攻」的戰略,將近攻的對象選定為鄰國韓國和魏國,而和較遠的趙國停戰。按照當時的慣例,秦趙兩國需要互換人質以示真誠。秦國派到趙國的質子是秦始皇的父親王孫異人(又名子楚,即秦莊襄王),異人當時是被秦昭襄王立為太子的安國君(即秦孝文王)其中一個庶子,有20多個兄弟,加上他的母親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因此他繼承王位的機會很低。更不幸的是,由於秦趙兩國已發生數次的軍事衝突,故此異人在趙國的待遇並不好。異人就這樣成為趙國的人質,但是陽翟大商人呂不韋卻改變他下半生的命運。呂不韋有着遠大的政治抱負,覺得異人「奇貨可居」,很快與異人成了好朋友,除了幫助異人與安國君的正夫人華陽夫人打通關係,讓異人成為安國君與華陽夫人的嗣子之外,還獻上美人趙姬給異人,其後趙姬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生下一名男嬰,取名「政」亦即是後來的秦始皇。

消滅六國
自鄭國渠建成後,關中變成了肥沃之地。至此,秦國的三大糧倉——巴蜀、漢中、關中就此全部建成,嬴政因而發動了歷時十年的統一中國戰爭。

自稱皇帝
西周初年,只有周天子才可稱為「王」,但自平王東遷後,周室衰落,楚吳越三國分別僭越稱王,而到了戰國時代,周天子權威更形低落,其間發生「五國相王事件」,各諸侯不但各自稱王,還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的王位,一時間「王」的稱號亦大幅貶值,因此「皇、帝」之名開始形成。當時各國諸侯為了合理化自己的政權及統一的依據,紛紛從上古史中找出根源,甚至為自己王族編造古代帝王譜系。如戰國後期齊湣王及秦昭襄王互稱東西兩帝。
嬴政統一六國後,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兼五帝」,「王」的稱號根本不足以向後世人張顯自己偉大的功業及尊崇地位,於是與重臣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及廷尉李斯等人商議,就自己的「尊號」一事提供意見。王綰等人首先稱讚嬴政的功業已經超越三皇五帝,然後稱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等稱謂,以泰皇最尊貴,因此向嬴政獻上「泰皇」的尊號。頒佈律令的稱為「制書」,詔告天下事件的稱為「詔書」,印章稱「璽」,所說的話稱「諭」,群臣稱其為「陛下」。天子不再自稱為「寡人」,改稱為「朕」。
嬴政接受王綰等人的大多數建議,但對於群臣向自己獻上的尊號「泰皇」,則將其泰字去掉,採用上古「帝」一字,稱為「皇帝」,並追尊其父莊襄王為太上皇,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後代則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百姓則稱為「黔首」。另一方面,嬴政又命李斯將和氏璧磨成玉璽,亦即是後世相傳的「傳國玉璽」,玉璽大小為四寸方形,由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精研細磨,玉璽上方雕著五條龍,上寫八個蟲鳥篆字,根據記載和現存拓片有「昊天之命、皇帝壽昌」、「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見《三國志·吳書》)」、「受命於天,既壽且康(見《應氏漢官》、《皇甫世紀》)」以及「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史學家裴松之說法)」四種說法。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06: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108000051KK0033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