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news.qq.com/a/20100729/001943.htm
“封建”本義
封建由“封”與“建”組合而成,為聯合結構詞。“封”初見於甲骨文,“建”初見于金文。
封”之本義與引申義“封”字甲骨文作〔《甲骨文合集甲二九0二》〕,為樹木象形,作動詞用,象土上種植豐茂的樹木。周代青銅銘文中的“封”,形似一株植物“”與兩隻合圍的手“0”組成(《康矦豐鼎》),衍為(《召伯簋》),象人手給植株培土,聚土植樹。“封”又指堆土堤,土上植樹以增固,引申為作境界林以劃分田界、疆界,《周禮》在述及大司徒的職守“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時,講到其一項劃界工作:制其畿疆而溝封之,設其社稷之壝而樹之田主。東漢經學家鄭玄(127—200)注:“封,起土界也。”故“封”是從培土植樹本義,推出作境界林以劃分界域義的。《小爾雅•廣詁》釋曰:“封,界也。”唐代考據家顏師古(581—645)為《急就篇》作注說:“封,謂聚土以為田之分界也。”封”從堆土植樹、劃分田界義,進而引申為帝王將土地分賜給親戚或功臣作領地、食邑。《墨子•魯問》:“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里。”兩例之“封”皆指賜土立國。“封”還指給予爵位名號,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西晉史家杜預(222—285)注:“爵上公”。《史記•魏公子列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史記•高祖本紀》:“封韓信為淮陰侯”。兩例之“封”皆指頒賜爵號。“封”的引申義的文字學表述,見於許慎(約58—約147)《說文解字》:封,爵諸侯之土也。從之,從土,從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周秦以降,“封”的賜土頒爵引申義廣為通用。“封”又作名詞用,指疆域,《左傳•僖公三十年》:“(晉)既東封鄭,又欲肄其西封。”講的是晉國東邊疆域至鄭國,又想擴展西邊疆域。前一“封”字為動詞,後一“封”字為名詞,杜預對後一“封”字作注曰:“封,疆也。”作為名詞的“封”,還指所封領地,《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我有四封,……何故不可。”《荀子•強國》:“土地之大,封內千里。”二例的“封”,皆指分封的疆土、領地。
王國維先生(1877—1927)據殷墟卜辭,證明“古邦、封一字”。此說古人已有論述,《釋名•釋州國》曰:“邦,封也,封有功於是也。”段玉裁(1735—1815)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墨子•非攻下》:“唐叔與呂尚邦齊、晉。”此“邦”同“封”。《書•洪範》:“武王既勝殷,邦諸侯。”《史記•周本紀》則作“封諸侯”,可見“古字邦、封同”。不過“邦”多作名詞用,“封”多作動詞用。王國維發現,“邦”在卜辭中甚少見,周金文則常見,說明周代盛行封建,眾“邦”林立。
“建”即立,“建”即封“建”字,首見於金文(《萩建鼎》)。“建”是動詞,本義為“立”,有“設立”、“設置”之意。東漢至清的古典箋注家均以“立”釋“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建,立朝律也。”釋“建”為“立”。《老子》四十一章:“故建言有之”,西晉•王弼(226—249)注:“建,猶立也。”《禮記•王制》:“州建百里之國三十”,唐•孔穎達疏:“建是樹立之義”。南朝•顧野玉《玉篇•廴部》:“建,豎立也。”《尚書•洪范》曰:“皇建其有極”,南宋•蔡沈(1169—1230)《書集傳》:“建,立也。”《周禮•天官•敘官》:“惟王建國”,清•孫詒讓正義:“凡立皆為建”。《周•地官•大司徒》言及大司徒的職守時,提到“建王國”、“建邦國”。《周禮•地官•小司徒》又說:“小司徒之職,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國中。”“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這幾例“建”皆為“立”意。《廣韻•願韻》:“建,樹也。”在相當多的情形下,“建”與“封”同義,指封賜、封立。《易•比•象傳》:“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王弼注:“建萬國,謂割土而封建之。”《周易》的屯卦、比卦、豫卦的經文中,多次出現“利建侯”、“宜建侯”之類句式,其“建”義均同于“封”。《詩•魯頌•閟宮》:“建爾元子,俾侯于魯。”此“建”,義為“封立”。《左傳》載,周景王之子王子朝(?—前505)先後趕走悼王、敬王,自立為王,後晉國出兵幫助敬王復位,王子朝奔楚,行前告于諸侯: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這裏的“並建母弟”,即分封母弟,“建”亦同于“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