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龍樹菩薩時代,他融合的大小乘間的衝突,讓佛教的發展得以延續。 唐朝有位圭峰宗密,收攝儒道,三教合一。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到了宗密的手中,變成殺(不殺謂之仁)、盜(不盜謂之義)、淫(不邪淫謂之禮)、飲酒(不飲酒謂之智)、妄語(不妄語謂之信)。經過宗密的詮釋,儒家的五常,與佛教的五戒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因此民間對佛教的接受度大大提高。 觀世音菩薩是修觀音法門成就的,耳根圓通的表徵「循聲求苦」,這與媽祖展現出來的相當接近,再加上觀世音菩薩的「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若將媽祖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應是可以理解的。 這兩位大菩薩何時被劃上等號已不可考。聖嚴法師晚年也常常強調:「今後的世界教趨勢,必定要從消融性及包容性的視角,來完成回歸佛陀本懷的整體性。」,這個思考主軸,似乎與龍樹及宗密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