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2012-10-22 9:09 pm
淨業三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三皈、俱足眾戒、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想要造淨業,卻因煩惱而明知故犯,日常生活之中一失正念就造十惡業。

『十善業』
身業(離殺、離盜、離邪淫)
語業(離妄語、離惡口、離兩舌、離綺語)
意業三(離貪、離瞋、離癡)

三福之中的「修十善業」是特別強調修,表示可以從這上面下功夫,從早到晚都拿「十善業」來觀照自已的所做所為,也許功夫能因此而得力。

當然除了十善業,其它的都很重要,但我想表達的是說「自愛」。


如果不自愛,相應的是魔而不是佛。


回答 (8)

2012-10-22 10:48 pm
✔ 最佳答案
是的 淨業三福是往生的必要條件
2012-11-05 9:35 pm
修十善很重要但要完全符合不容易 真正跳脫輪迴ㄉ力量是念佛法門 這是正行 其餘是助行 念佛ㄉ力量很重要 現在ㄉ環境要作到善人不容易 要正助行並行方可
2012-11-04 5:13 pm
讚歎師兄善根發露

用普通話以<自愛>言慈與悲.言戒.言定.
2012-10-23 8:34 am
言之有理, 但淨業三福是佛親口宣說的,經典就是法寶。

我還是「依法不依人」好了。

如果當初的經典是你說的,那我就依你所言。


歸依佛,覺而不迷。
歸依法,正而不邪。
歸依僧,淨而不染。


就算往生極樂,也是有妙音,令極樂眾生聽聞「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如果擅自捨其二、三而只取其一,那經典就不會如此說法。

再者二如果不適合在家居士,那第三條不就更不適合。

不發菩提心(徹底覺悟之心)又如何能往生淨土。

2012-10-23 13:36:52 補充:
而只是針對不同的對象、次第增上,而說。

那在家居士要依什麼? 依自已的煩惱、習氣嗎? 還是依三寶(佛、法、僧)?


真實的菩提心則不同,是具備實際修持的。

真信切願持名念佛就是實修。 希求往生之心即是無上菩提,一生成佛。


深信因果的真實情況。 最殊勝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四十八大願成就極樂世界,且願願對現才取正覺。 是所謂的「依正莊嚴」。

2012-10-24 00:00:13 補充:
明明第二條說的就是「受持三皈,俱足眾戒」......

你偏要說成「眾戒變成五戒」

再用第一條「十善業」否定第二條「俱足眾戒」的存在


「歸依佛,覺而不迷」 「歸依法,正而不邪」 「歸依僧,淨而不染」

真正做到圓滿的「覺、正、淨」不就自然俱足眾戒,那怕戒無量無邊也能不犯。



如果以法謗法就可以稱為「放棄自己的見解,選擇 佛陀與聖弟子之說」,
那也太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2012-10-24 00:17:26 補充:
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量覺」。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眾生起心動念,在知見上另立知見就已經在自我設限之下才枉受諸趣。


大勢至菩薩

「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念念皆是阿彌陀佛(無量覺)自然「自得心開,不假方便」。

這是淨土修行的理論之一。

念佛法門,既可說真實,又可說方便。
經上說‘無有定法’,又說:‘此法非實非虛’。
專心念佛是如來最好的方便法門,以念佛一門深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門。
心開即是回歸如來本性,也就是明心見性。

2012-10-24 00:39:46 補充:
阿彌陀經是讚極樂依正莊嚴,依就是依報,正就是正報,極樂世界的依報,經典說是七寶樹八功德池,鳥語花香都在演說佛法,這是極樂世界的依報,殊勝莊嚴黃金舖地和我們娑婆世界比起來是相差太多了。

2012-10-24 01:06:51 補充: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正報指的就是彌陀,依報指的就是極樂世界。

依報隨著正報轉「為何極樂國土,要有大樹之願?」,
不就是依彌陀的四十八大願,願願對現而生出的依報,
不就是依正(彌陀)才成就的莊嚴(極樂世界),不然是什麼???

2012-10-24 03:10:50 補充:
佛陀的大悲,不在於那48願中,(48願只能說是一種善巧)

如果大悲不在其中,願沒有對現,又怎能攝受眾生往生極樂一生成佛。


那你發個願,花無量劫去成就佛國土看看沒有「大悲」能不能成就???

如果只是善巧,那你善巧給我看看。



就是因為48大願成就,彌陀才被諸佛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48大願是「大善巧」而不僅只是善巧而已。 「大」俱足一切圓滿的性智在裏頭。

2012-10-24 18:46:30 補充:
言之有理,理中無慧。

「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在定中為法身大士開示的法,全經是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示現成道二七日中,在定中所說。阿羅漢、聲聞、緣覺......如聾如啞,唯有大心凡夫及法身大士能聽的懂。


「大心凡夫」雖煩惱末斷,卻因「大心」故,而能受持。


而淨土所攝受的眾生又何嚐不是「大心」之人,三福又何以不能受持???

華嚴最終「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皆是大心之人才能信受。

是你先小看了眾生之心,才會擅自「自立章程」。

2012-10-24 19:06:13 補充:
佛有沒有說不出家就不準「受持三皈、俱足眾成、不犯威儀」,
好像是說到一個階段就應該要尊守「受持三皈、俱足眾成、不犯威儀」。

佛有沒有說你不學佛、不是在家居士就不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好像是說佛弟子應當要受持。

2012-10-24 19:11:43 補充:
「若比丘向未受具戒人。說 比丘四事十三事。得波夜提(罪)。
說三十尼薩耆九十二波夜提。越毘尼罪。
說四波羅提提舍尼法眾學威儀。越毘尼心悔。
說比丘尼八波羅夷十九僧殘。得偷蘭罪。
三十尼薩耆百四十一波夜提八波羅提提舍尼眾學威儀。
得越毘尼心悔。說沙彌沙彌尼十戒。得越毘尼罪。
下至俗人五戒。得越毘尼心悔。」
「若為未受具足人。說波羅提木叉五篇名者。越毘尼罪。」

這段經文是說在家不應聞出家戒。

2012-10-24 19:22:25 補充:
我也不知道什麼「出家戒」,我看的是佛親口宣說的淨業三福,
你用凡夫看了出家戒之後,增長分別心。甚至增長輕慢心,
看到出家人犯戒時,若不知戒律則無過,若知道戒律的話,
對於自己反而心生無謂的分別心,甚至對於三寶失去信心,
來套用到「淨業三福」好像說不通。

淨業三福是往生的資糧,又不是出家和在家相處的那一套模式,
而是每個修淨土的「大心」所應受持的。

我喜歡每一條都做到,保證往生,不行嗎???

2012-10-25 17:59:42 補充:
我最主要的意思是說修淨土的都應該盡力受持三福,
雖三福有淺深次悌,但不能用戒律來分別,再去判什麼該尊守什麼不宜,
那反而會讓在家居士自我設限在第一條,接下來的就被戒律給綁死了,
當然你可以說明戒律的境界,但淨土不發菩提心(真信切願)不能往生,
如果變成所知障、所學障,戒律再清楚又有何義???

2012-10-25 17:59:49 補充:
佛無定法可說,淨土修行的方式就是持名,
如果眾生念念都是無量覺(阿彌陀佛),
又怎會不圓滿的「俱足眾戒、不犯威儀」,
淨土有淨土修行的理論及方法,
末法眾生連基本的五戒都持不了,
但用這種方法卻可以攝受大心眾生「受持一切,圓滿俱足」。

就怕念念之中還夾雜著妄念,三福只是輔助,但不夾雜妄念的同時三福一定全都圓滿的做到,如果還卡個「所學、所知」在裏頭最終也一定要放下才能自得心開。

真信切願,請注意那個「真」其實就是菩提心的體(真心)。

2012-10-25 18:18:16 補充:
佛不在世,世人應當,以戒為師,以苦為師。

戒律很重要,但也不能變成「自我設限」的障礙。

如果戒律讓你著了四相,
讓你覺得「我」做不到的同時已著了人相、眾生相、壽著相。

「我」做不到,並不代表沒有善巧方便讓眾生做的到。

戒律確實是讓正法久住的佛智,但也是因緣生法,要懂得變通而不執。


以上所言並不是在暗示說不用持戒,而是說在持之中卻不被綁死。

2012-10-25 18:33:49 補充:
如果在發言當中還是你是你,我是我,
一直都在你、我的相對之中,永遠都是對立法。


意見欄就算可以對答無限制也一點意義都沒有。


所以您說戒、律的境界我知道了,會在修行的過程中拿來觀照自已的程度。



「我」不會佛法。 這裡的「我」指的是本人羅時強..............。

2012-10-25 21:02:18 補充:
@@刪文用的是何心?

別在門外一直叫,進來再說。

不進來也別一直叫「我」出去。


萬一不小心投錯胎,就有前車之鑑,天篷天帥變成豬八戒。



自讚毀他是重戒,就算以好言相勸的方式來暗指對方無聞也不能稱的上是如法。

2012-10-25 21:08:53 補充:
什麼是戒? 不就是生活起居隨著境界而要尊守的一種制定。

你怎麼可以拿著戒律來規範別人,卻不量量自已的言論是否以戒壓人。

2012-10-25 21:18:44 補充:
朋友,

加強基本的佛法基礎,

尤其是累積戒、定、慧的三學基礎、原理,總是比較好的。

雖不隨喜,但祝福你。


不如你先提升自已的境界再來跟我談@@

這樣回答,滿意嗎???

莫明奇妙,總之最後總要以否定他人收場,要不要付你律師費?

學法玩法在先,還要別人不得不依,你祝福我早日回頭,當我看不懂。

2012-10-25 21:31:24 補充:
明明就「貢高我慢」的要命,還以一副憐憫者的姿態在那裝模作樣。

就是不讓你得其方便,豬八戒。

2012-10-26 12:49:16 補充:
嗯,我不刪@@

你的方式,我不跟進,目的不就是也要我刪文,不用心。

口蜜腹劍,自欺還行,欺人那就請自便。



我看一定是我以小人之心度你君子之腹。

我這個小人就接受您的祝福,「阿彌陀佛」。


惡語無用,多說無益。

(註: 想要依照自己的心意而改變他人,是未解脫者在修持上的大敵)
這句話說的好,只不過文被你刪掉了,你以為刪了,就無跡可尋...........

別以為我沒有察覺到,你用這種方式讓人口出惡言,好證明你對我錯之公評。

那就這樣吧! 「我」說的全是個人見解,你說的全是聖解。

2012-10-26 13:20:44 補充:
來吧!!! 再多留幾個「註」,你就把「聞戒而不能自持」當寶,
變成障緣在變成自我設限的同時再去障礙別人的善巧方便。

不能自持變成自我設限障礙心中之無量覺,還敢一直叫人去把基礎學好再說。

這就是你把文給刪掉的目的,當然我一定是以小人之心,我知道。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變成障緣,法也變質成非法,持戒的目的是讓心清淨,不是自障。


大心普被三根,下下根人帶業往生也變成頓根,頓超三界,極樂受生。

就是那念念無量覺(阿彌陀佛)與極樂大願相應,才能無戒而戒,運用自如。

就怕念念之中夾雜妄念,才要持戒清淨,相輔相成,彼此無礙。

2012-10-26 14:35:38 補充:
嗯,原來你沒有說錯,是「我」誤會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賽翁失馬,焉知非福。



白馬 『馬力夯』 不讓你睡。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壞壞馬也有一步踢。


燃燒我的小宇宙,看招「天馬流星拳」。

幸好馬沒有長角,不然就完了。

看我的貓叫春,喵~~~~~~~~~~~~~~~~~~~!!! 病貓難為,快點長大。

2012-10-26 19:08:41 補充:
藕益大師認為:

(1)下品十善是名『修羅業道』
(2)中品十善是名『人趣業道』
(3)有漏上品十善是名『天趣業道(色界天無色界天須加修『禪定』
(4)無漏上品十善是名『二乘業道(須加修『四諦法』或『十二因緣法』
(5)亦漏無漏上品十善是名『菩薩業道(須加修『六度波羅蜜』』
(6)非漏非無漏上上品十善是名『佛界業道(須加修十波羅蜜)』

又十善業的反面就是『十惡業』,
亦可細分為三品,所以 藕益大師認為:

(1)上品十惡是名『地獄業道』
(2)中品十惡是名『畜生業道』
(3)下品十惡是名『餓鬼業道』

2012-10-26 19:35:52 補充:
往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在念佛功夫之深淺。

念佛的功夫越深夾雜的妄念越少,淨業就越圓滿。

淨業三福的每一句都圓滿具足三福在其中。

如能做到圓滿的孝養父母,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皆當恭敬、孝養,念其恩德,顯大慈,
也能一通全通。

十善業能做到一分就是一分,做到二分就是二分,做到圓滿就是無上。

三福沒有取捨的問題,只有做到幾分的問題。


理事無礙,法法皆如,沒有說用一個境界就可以否定另一個境界之理。

2012-10-27 00:17:49 補充: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用執心,執持名號,帶業也能往生。

否則又何必說造淨業?

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能見性,而不是拿來互相防礙的。

那我也把理給拿出來,無始無明,無始就是從來就沒有開始過、表示無明是假的,在假的上面下功夫,實無可修之理,拿出這個理來叫不是那個程度的不準修、捨修,請問是否變成邪知邪見?



這才是心經修行的方法→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照見五薀空..................「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2012-11-04 01:14:34 補充:
末學看到此題,起了相應心,但未解版大所言「自愛」意,
故以『自覺』來相應『自愛』。

我所指的『自愛』是為眾之善行至無漏而到無上圓滿妙覺都以十善為地基。

而十善也是十戒,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乃自無量覺皆源於「自愛」而能成就。

皆是自性眾生,如不能自愛,絕對損人利已,唯有在自愛當中先自度才能度他,
當然也有『自覺』覺他之意,說自愛一般人聽的懂,止惡的意思也比較深。

自愛到圓滿自然自性的大愛(慈)也會因為一體而表露無遺。

2012-11-04 01:14:45 補充:
不自愛雖行大善,但貪、瞋、癡.....末除,縱得大善果,也因無正慧的關係,
有大福遇惡緣一定造大惡,戒能離欲,不離欲「殺、盜、淫、妄」皆由貪生,
魔福是欲界之中最大的福報,行大善而成天魔就太可惜了。

戒律很重要,學佛還是學魔,皆以此為界。

不先學小乘而先學大乘者,非佛弟子。

都是以小乘能圓滿自愛而無漏而分辨是否為佛弟子,
如果不能出離六道,皆是魔子魔孫。

2012-11-04 01:31:52 補充:
萬不可貪、瞋、痴......末斷,又貪求解脫,心卻無法清淨,
而自欺欺人去找尋依佛外道,寧願不受戒或破戒也不可接受貪、瞋、痴...,
成就自已的邪定,邪定之後心也是很清靜,就猶如烝沙成飯,
要成佛果是不可能的,但卻可以用邪定來成魔。

不然就用無所求之心來念佛,萬不可把條件加進來當成因心,
只能用菩提心,就是徹底覺悟之心來念佛才如法。

2012-11-04 01:33:09 補充:
轉載自極樂世界妙音最終編輯極樂世界妙音念佛人的
一百種果報(慈雲灌頂大師)

若以念佛一門、攝生世出世法言之。

為五欲故、發心念佛、地獄界也(一)。

為名利故、發心念佛、餓鬼界也(二)。

為眷屬故、發心念佛、畜生界也(三)。

為勝他故、發心念佛、修羅界也(四)。

畏惡道故、發心念佛、人法界也(五)。

求天樂故、發心念佛、天法界也(六)。

欣涅槃故、發心念佛、聲聞界也(七)。

慕無生故、發心念佛、緣覺界也(八)。

欲度他故、發心念佛、菩薩界也(九)。

希成佛故、發心念佛、佛法界也(十)。

2012-11-04 01:33:49 補充:
堅心念佛、地大也(十一)。

喜心念佛、水大也(十二)。

熱心念佛、火大也(十三)。

勤心念佛、風大也(十四)。

虛心念佛、空大也(十五)。

靈心念佛、根大也(十六)。

想心念佛、識大也(十七)。

念佛旋見、眼根也(十八)。

念佛反聞、耳根也(十九)。

念佛轉脛、鼻根也(二十)。

2012-11-04 01:34:13 補充:
念佛還嘗、舌根也(二一)。

念佛攝覺、身根也(二二)。

念佛逆知、意根也(二三)。

念佛觀像、色塵也(二四)。

念佛聽名、聲塵也(二五)。

念佛染香、香塵也(二六)。

念佛有味、味塵也(二七)。

念佛光嚴、觸塵也(二八)。

念佛觀想、法塵也(二九)。

眼不別色、眼識念佛也(三十)。

2012-11-04 01:34:35 補充:
耳不別聲、耳識念佛也(三一)。

鼻不別香、鼻識念佛也(三二)。

舌不別味、舌識念佛也(三三)。

身不別觸、身識念佛也(三四)。

意不別法、意識念佛也(三五)。

怖生死苦、苦諦念佛也(三六)。

息諸惑業、集諦念佛也(三七)。

修戒定慧、道諦念佛也(三八)。

證寂滅理、滅諦念佛也(三九)。

煩惱不生、無明緣念佛也(四十)。

2012-11-04 01:34:58 補充:
不作諸業、行緣念佛也(四一)。

不託母胎、識緣念佛也(四二)。

色心斷滅、名色緣念佛也(四三)。

諸根灰泯、六入緣念佛也(四四)。

根塵識離、觸緣念佛也(四五)。

不領前境、受緣念佛也(四六)。

不貪財色、愛緣念佛也(四七)。

不求塵欲、取緣念佛也(四八)。

業無有成、有緣念佛也(四九)。

不受後陰、生緣念佛也(五十)。

2012-11-04 01:35:21 補充:
空無熟壞、老死緣念佛也(五一)。

一心念佛、萬緣自舍、施度也(五二)。

一心念佛、諸惡自止、戒度也(五三)。

一心念佛、心自柔順、忍度也(五四)。

一心念佛、永不退轉、進度也(五五)。

一心念佛、餘想不生、禪度也(五六)。

一心念佛、正智分明、智度也(五七)。

一心念佛、成正遍知、菩提也(五八)。

一心念佛、常樂我淨、涅槃也(五九)。

寂靜念佛、空如來藏也(六十)。

2012-11-04 01:35:43 補充:
想像念佛、不空如來藏也(六一)。

圓通念佛、空不空如來藏也(六二)。

日出念佛、先照時也(六三)。

食時念佛、轉照初也(六四)。

亭午念佛、轉照中也(六五)。

晡時念佛、轉照後也(六六)。

日沒念佛、還照時也(六七)。

念心外佛、小教也(六八)。

念心內佛、始教也(六九)。

念即心佛、終教也(七十)。

2012-11-04 01:36:05 補充:
念非心佛、頓教也(七一)。

念普融佛、圓教也(七二)。

有佛有心、淨念相繼、事法界也(七三)。

無佛無心、不假方便、理法界也(七四)。

念佛念心。入無生忍、事理無礙法界也(七五)。

若佛若心、遍含無盡、事事無礙法界也(七六)。

一念佛門、含無盡義、總相也(七七)。

四五義門、非一念佛、別相也(七八)。

十六觀等、同成念佛、同相也(七九)。

依報清淨、非正莊嚴、異相也(八十)。

2012-11-04 01:36:43 補充:
念佛一門、攬諸義成、成相也(八一)。

四種五種、各住自位、壞相也(八二)。

依正功德、念佛便週、同時具足相應門也(八三)。

遍週諸法、不離念佛、廣狹自在無礙門也(八四)。

一根念佛、六根都攝、一多相容不同門也(八五)。

念佛三昧、即一切法、諸法相即自在門也(八六)。

正念佛時、餘門不現、秘密隱顯俱成門也(八七)。

此念佛門、一切齊攝、微細相容安立門(八八)。

五種念佛、互攝重重、因陀羅網境界門也(八九)。

見念佛門、即見無盡、託事顯法生解門也(九十)。

2012-11-04 01:38:33 補充:
前後念佛、不異當念、十世隔法異成門也(九一)。

念佛一法、帶無盡法、主伴圓明具德門也(九二)。

念自心佛、本覺也(九三)。

念佛信心、始覺中名字也(九四)。

念佛解心、始覺中相似也(九五)。

念佛證心、始覺中分證也(九六)。

念佛成佛、究竟覺也(九七)。

當念佛時、寂寞無為、法身佛也(九八)。

當念佛時、無德不具、報身佛也(九九)。

當念佛時、凡聖並欣、化身佛也(一百)。

故知念佛一法、攝盡一切法矣。

2012-11-04 01:47:35 補充:
念佛人的一百種果報 第五十三條


一心念佛、諸惡自止、戒度也(五三)。

只要『一心』念佛,自然能止惡持戒。

這一條很重要。是凡聖的分水嶺。

戒律很重要。
2012-10-22 11:22 pm
善不善 惡不惡善不離惡 真育教也大象無形 小相己定眼觀非是 性為耕隨
2012-10-22 10:53 pm
淨業三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三皈、俱足眾戒、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2012-10-22 10:39 pm
自己做不做得到,那才重要!

不用拿出來要人依教奉行做到!

不過我看你也未必做得到~~你如果做得到,早就(即身成佛)了,還會當眾生陪眾生一起在哈拉聊天室「抬槓」嘛!

也許我太強人所難了,要人十善業都完全做到!
這樣吧~~只要求你一條,看你能不能做得到~~受持三皈、俱足眾戒、不犯威儀。


算了,看完之後,我實在找不到你哪一條可以完全做到!
2012-10-22 9:29 pm
隨喜 大德 !

願世人常行十善 !

願世人遠離十惡 !

阿彌陀佛 !


收錄日期: 2021-04-11 19:17: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022000015KK0288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