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總體上可以說是,只是晚年犯上錯誤。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1/41z/41z04/41z0401.htm
隋文帝
隋文帝(581─604),姓楊名堅,隋代的開國皇帝,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父楊忠,北周時封「隨國公」。周武帝時楊堅為大將軍,襲封父爵,長女為太子妃。周宣帝時以后父拜上柱國、大司馬。後宣帝死,子靜帝年幼,由楊堅輔政。堅自為左大丞相,總攬軍政大權。為了奪取帝位,楊堅先後平定了尉遲迥等人的反楊武裝力量,又大殺周室諸王。大象三年(581年)二月,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改元開皇。
文帝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如改革中央官制,改地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廢除豪強士族壟斷的選拔用人制度,規定六品以下官員由吏部選授,地方官員不得自用僚佐。又制定「開皇律」,統一度量衡,統一鑄貨幣五銖錢。對突厥採取積極防禦與和親政策。又頒佈均田和租庸調的新令,減輕農民負擔。這一系列的措施迅速取得顯著成效,為滅陳統一全國作好了準備。開皇八年(588年)二月,文帝下詔伐陳,開始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十一月,以晉王楊廣為統帥,分兵八路南下。次年正月,隋軍渡江攻克建康(今南京),俘陳後主,陳亡,南方各地聞風歸附。這是中國南北分裂二百七十多年,人民企盼統一的必然結果。第二年文帝又改革府兵制,取消兵民異籍制度,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生產發展。到了文帝統治後期,國家富足,戶口大增,倉廩充實。但文帝後期不恤民力,在岐州(今陝西岐山)修建奢華的仁壽宮,耗資巨大,累死民伕上萬人。文帝還多疑偏信,廢太子楊勇,另立心懷不軌的楊廣為太子,造成了後來隋的速亡。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文帝在病中猝死,據說是楊廣陰謀害死的。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1/41z/41z18/41z1801.htm
隋文帝統一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隋文帝應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又一位有功於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富強的傑出人物。自西晉末年至隋初,中國又陷於戰亂,分裂近三百年,生產力遭受巨大破壞,民族仇殺不止。到6世紀下半葉,全國人民久經喪亂,企盼統一。581年楊堅建立了隋朝後,不到九年,又實現了南北統一。這是順應全國人民願望的結果。隋文帝在位期間,執行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穩定社會、加強中央集權的有力措施,使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生活逐漸改善,戶口倍增,政通人和,都是全國統一後帶來的大好形勢。
隋初統一中國,使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西晉末年,民族矛盾加深,民族鬥爭突出。先後出現了十六國以上的多種民族政權和南北朝的分裂,然後北方的東魏、北齊又合為北周,再由北周、南陳合為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接觸、溝通中,共同接受了先進的漢文化的薰染,民族間的隔閡在逐漸消除。出現了民族和解、民族融合的新氣象。原來在北方邊境上的匈奴、羯、鮮卑、氐、羌族和南方的越族,都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其餘的也陸續成為中華各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與漢族和平相處,為國家的發展繁榮做出貢獻。因此,隋代的建立和統一中國,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