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點!!!]中二 中史: 隋文帝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2012-10-20 4:51 am
隋文帝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賢主也。 呂思勉的<隋唐五代史>

學者呂思勉指隋文帝是一位賢能的國君,你認同他的評價嗎?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述
(80-130字)

回答 (2)

2012-10-20 5:21 am
✔ 最佳答案
總體上可以說是,只是晚年犯上錯誤。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1/41z/41z04/41z0401.htm
隋文帝
隋文帝(581─604),姓楊名堅,隋代的開國皇帝,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父楊忠,北周時封「隨國公」。周武帝時楊堅為大將軍,襲封父爵,長女為太子妃。周宣帝時以后父拜上柱國、大司馬。後宣帝死,子靜帝年幼,由楊堅輔政。堅自為左大丞相,總攬軍政大權。為了奪取帝位,楊堅先後平定了尉遲迥等人的反楊武裝力量,又大殺周室諸王。大象三年(581年)二月,楊堅代周稱帝,建立隋朝,改元開皇。
文帝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發展經濟、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如改革中央官制,改地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廢除豪強士族壟斷的選拔用人制度,規定六品以下官員由吏部選授,地方官員不得自用僚佐。又制定「開皇律」,統一度量衡,統一鑄貨幣五銖錢。對突厥採取積極防禦與和親政策。又頒佈均田和租庸調的新令,減輕農民負擔。這一系列的措施迅速取得顯著成效,為滅陳統一全國作好了準備。開皇八年(588年)二月,文帝下詔伐陳,開始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十一月,以晉王楊廣為統帥,分兵八路南下。次年正月,隋軍渡江攻克建康(今南京),俘陳後主,陳亡,南方各地聞風歸附。這是中國南北分裂二百七十多年,人民企盼統一的必然結果。第二年文帝又改革府兵制,取消兵民異籍制度,促進了民族融合和生產發展。到了文帝統治後期,國家富足,戶口大增,倉廩充實。但文帝後期不恤民力,在岐州(今陝西岐山)修建奢華的仁壽宮,耗資巨大,累死民伕上萬人。文帝還多疑偏信,廢太子楊勇,另立心懷不軌的楊廣為太子,造成了後來隋的速亡。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文帝在病中猝死,據說是楊廣陰謀害死的。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4/41/41z/41z18/41z1801.htm
隋文帝統一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隋文帝應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又一位有功於中華民族團結和國家富強的傑出人物。自西晉末年至隋初,中國又陷於戰亂,分裂近三百年,生產力遭受巨大破壞,民族仇殺不止。到6世紀下半葉,全國人民久經喪亂,企盼統一。581年楊堅建立了隋朝後,不到九年,又實現了南北統一。這是順應全國人民願望的結果。隋文帝在位期間,執行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穩定社會、加強中央集權的有力措施,使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生活逐漸改善,戶口倍增,政通人和,都是全國統一後帶來的大好形勢。
隋初統一中國,使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又向前跨進了一大步。西晉末年,民族矛盾加深,民族鬥爭突出。先後出現了十六國以上的多種民族政權和南北朝的分裂,然後北方的東魏、北齊又合為北周,再由北周、南陳合為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各族人民在長期的接觸、溝通中,共同接受了先進的漢文化的薰染,民族間的隔閡在逐漸消除。出現了民族和解、民族融合的新氣象。原來在北方邊境上的匈奴、羯、鮮卑、氐、羌族和南方的越族,都逐漸融合於漢族之中,其餘的也陸續成為中華各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與漢族和平相處,為國家的發展繁榮做出貢獻。因此,隋代的建立和統一中國,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積極的意義。
2012-10-25 2:52 am
政治方面,隋文帝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以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 複姓,代表漢化的主流,終究戰勝了鮮卑化的逆流。表明府兵不再是一支胡人的軍隊,而是一支名副其實漢人或者夏人的軍隊。軍與民的胡漢之分,至此消除。也表明關隴貴族集團事實上名義上都是關隴地區的一個漢人集團。

經濟上鑑於五胡亂華以來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故自隋開皇九年(589年),隋軍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 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楊堅身為皇帝,但衣着十分樸素。他是個節儉的皇帝,然而卻可說是節儉得過份。許多史書均記載文帝晚年日漸吝嗇,例如在隋高祖開皇十四年(594年)關中大旱,楊堅竟然不肯開倉賑濟。不過只有此一事例,略嫌立論不足。按資治通鑑所載,楊堅在此時派員觀察民間所食,亦十分自責,之後他又親率官民接近洛陽糧倉,途中又十分關懷災民。諷刺的是,史書用前一句來印證楊堅吝嗇,後一句來印證楊堅關心民間疾苦,似有矛盾的地方。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04: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019000051KK005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