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關係不大,明朝於中葉以後才衰落。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e/61e01/61e0101.htm
明代中葉後的宦禍與黨爭
明代的內憂首先是宦官之禍及其所引起的黨爭。由於宦禍嚴重、黨爭激烈,加速了朝政的腐敗和明朝的滅亡。
明初,太祖曾嚴禁宦官干預政事,但成祖因宦官在「靖難之變」中充當內應,即位後便對他們大加寵任,授予出使、監軍以及管理廠、衛等大權。宣宗以後,皇帝為政疏懶,不理國事,大臣的奏章經內閣大學士票擬之後,往往把批示的責任也交給司禮監太監代行,於是宦官專政之局面漸漸形成。明中葉以後,宦官干政日多,宦禍趨於嚴重,如英宗時的王振和曹吉祥、憲宗時的汪直、武宗時的劉瑾、熹宗時的「九千九百歲」魏忠賢等,皆曾權傾一時。宦官禍政大多利用特務機構以行,如「錦衣衛」、「東廠」、「西廠」、「內廠」,形成極為恐怖的特務政治。不過,由於明代皇權特盛,宦官雖是作惡多端,亦只能愚弄皇帝、偷竊國權,尚未造成唐代後期擅自廢立的局面,宦官一旦失寵,亦每每落得殺身亡命的下場。
黨爭方面,明代由於廢除宰相,政府部門各自獨立、相互牽制,而成祖後皇帝多不理政事,因此,朝臣間的爭議控訴,無從分辨是非,漸漸分朋結黨,彼此之間相互排斥。此外,當時朝廷准許吏民上書指陳官吏過失,所以士人常常抗議抨擊時政,一些正直的官員便將矛頭直指亂政的宦官,而宦官也反過來大肆打擊報復。這樣,就形成了明朝後期激烈的黨爭。其後,朝臣間更逐漸形成了東林黨與非東林黨兩大派系,他們往往圍繞宮中一些事而爭吵不休。熹宗時,非東林黨勾結宦官魏忠賢,大肆捕殺東林黨人,又拆毀全國書院,朝野忠良盡去。後來魏忠賢雖被貶而死,但朝臣間派系鬥爭仍未停息。黨爭不僅使文官受害,還殃及邊防將帥,使東北的滿洲坐大,促成明朝覆亡。
明代的宦禍和黨爭,就如明的酷刑一樣,將明朝「寸磔鍋烹」地凌遲處死。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1/61g/61g01/61g0101.htm
明代的民變
明朝自開國以來,民變從沒有停止過。早在洪武、永樂等盛世,就爆發了多次的暴動,其中以永樂十八年(1420年)山東莆台縣(今濱縣)婦女唐賽兒起事的影響最大,即使最後被鎮壓下來,官軍仍找不到她的蹤影。
明朝中葉以後,由於君主昏庸,宦官亂政,朝政日壞,加上土地兼併日熾,賦稅日益沉重,令大量農民破產亡家,成為民變的溫床。較大規模的有正統年間的葉宗留、鄧茂七在浙江及福建一帶的起事,成化年間劉通、石龍在荊襄一帶的暴動,正德年間楊虎、劉六、劉七在河北的起事。其中河北的起事遍及八省,是明中葉規模最大的一次民變。
明代末期,由於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遂激起更大規模的民變。熹宗時,宦官魏忠賢的黨羽橫行全國,到處搜刮民眾財物,廠、衛等特務機關又殘害百姓,使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思宗即位前後,陝北一帶連年發生災荒,饑民遍野;國家財政困難,長期積欠邊防軍的軍餉,激起軍隊譁變;政府為節省經費,大量裁減驛站,以致許多驛卒失業。這些饑民、叛軍及被裁的驛卒匯集起來,逐漸掀起席捲全國的大規模民變。民變初期,以號稱「闖王」的高迎祥聲勢最大。後來,高迎祥被明軍擒殺,其部下李自成被推為首領,繼稱「闖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擁護者日多,不斷大敗明軍。不久,他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並開始進軍北京。高迎祥的另一部將張獻忠,則沿長江流域,攻取四川,自稱「大西」國王。李自成、張獻忠等民變,直接撼動了朱明皇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