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每一個國家通常只設立一個首都,因為通常會方便政府高層官員行政和管理。一些國家有多個首都,一些甚至沒有。有時候,實際的首都和法定的首都由於某些原因並不在同一個城市。 故此,「行政首都」一般被認定為是該國的「國家首都」。
史念海先生認為:“自然環境應是形成都城的首要因素。所謂自然環境,至少應包括地形、山川、土壤、氣候、物產等各項。”管子也曾說:“凡立國都,非於大川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
中國歷史上統一國家或地方政權的首都.又稱都,都城,國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定.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向外拓張形勢的需要,京都常常從舊都遷往更為合適的新地.在中國歷史上,不僅許多政權在自身發展中經歷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轉移,而且從整體看,歷代京都還呈現出先以東西向遷移為主,後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變換.
由於各個朝代所管轄的具體區域有所不同,所以這些稱呼所指代的城市也各有差異。比如,宋代的都城是東京汴梁(今開封),另有西、南、北三都: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而同時期管轄中國另一部分區域的遼代也有類似的稱呼: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上京臨潢府。同一個城市在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南京在東吳及南宋之初稱東都,而在五代十國的吳國稱西都。
從地理位置上看,五大古都,洛陽居中,開封居東,西安居西,南京居南,北京居北。洛陽、開封、西安都位於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中原地帶。近古以來的中國首都則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間轉換。
大部分是地理條件好,物產豐富,等等之類,但是古人很迷信,每個王朝都有個龍脈。
全國一統時期的都城基本上位於北方,南方建都多在分裂割據時期。中國有年代可考的歷史起自夏朝,至今已有4000多年。其中統一的時間大約有2843年,佔70%;分裂的時間約為1239年,佔30%。統一與分裂的標誌是國家的中央政權是一個或是若干個。中國歷史上有4次大統一,3次大分裂。中華民族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大一統”的觀念是統一的思想保證,愛國主義思想則是保持統一的精神紐帶。
我國在商末以前,中原大地為中華民族祖先主要的活動舞台,政治中心是三河地帶。以後擴大到關中,形成東西對立的政治格局,經歷了武王伐紂、秦滅六國、漢勝西楚、光武滅新、郭子儀平安史之亂、北宋取代後周等歷史過程,都城基本上在長安— ——開封這條橫軸上移動。北宋以後,南北對峙取代了東西對立。如五代十國、金與南宋、蒙古族與南宋、明與蒙古及滿族、清與南明、清與太平天國等,都城在北京———開封———南京———杭州這條縱軸上變遷。奴隸社會時期的都城在北方。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都城,一統時期在西安的有秦、西漢、隋、唐四朝約570年;東漢、西晉在洛陽計246年;北宋在開封167年;明初期在南京,後期遷北京。元、明、清三朝在北京約580年之久。從西安向北京轉移,為中國封建社會國都變遷的軌跡。
一統時期的都城西安、北京在北方,洛陽、開封也在北方,基本上都位於北方。僅明朝初期的52年在南京。分裂割據時期的都城,建在南方的有:三國時的吳、東晉,十國中的南唐、吳越、前蜀、後蜀等等。南宋定都臨安,偏安一隅。一統的力量主要來自北方。
對中國歷代王朝來說,首都選址是極其重大、謹慎之事,是關係到王朝能否萬世承繼、國家能否恆治久安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