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問!!中醫醫藥的問題,我吃藥後胸悶

2012-10-11 2:52 am
九味羌活湯 3.5克
六味地黃丸3.5克
四君子湯3.0克
平胃散 1.5克
黨參 1.0克
黃耆1.0克
地骨皮0.5克

這是我今天去中醫診所開的藥

吃完後一個小時,便覺頭昏、胸悶但只有胸悶而已

(我本來就有氣喘)之前吃中藥也有過,所以吃一包就不吃了

我打回去問醫生,醫生跟我說,這些藥不太有可能過敏

他說藥氣在跑時,也有可能會有一點胸悶,這是屬於正常的現像嗎??

我想請問一下各位大大

這是正常的狀況嗎 還是我的體質有些中藥不能吃

上次拿時,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黨參+黃耆就沒有這種狀況

回答 (5)

2012-10-11 7:08 am
✔ 最佳答案
九味羌活湯
【方義】
【注意禁忌】

陰虛氣弱者禁用

本方證為外感風寒濕邪侵犯肌表,裡有薀熱所致。方中羌活辛苦而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為君;防風、蒼朮助君藥加強發汗祛濕之力;細辛、川芎、白芷、宣散風寒、通行氣血、去除頭痛身疼;黃芩、生地清泄裡熱,可兼制約辛溫藥之燥,以防傷津,均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以為使也。

氣喘的病患除了少數整年發作的之外,其實大多數的病患若是保養得好的話,是可以免除許多不適的。中醫把氣喘按其臨床症狀和病期,分為實喘及虛喘。所謂實喘即是急性發作期,而虛喘則為緩解期。在急性發作期時,中醫又可根據病因的不同給予像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定喘湯之類的治療。但若是過於嚴重,現代中醫也不避諱的要求病人必須使用一些吸入性的支氣管擴張劑或類固醇之類的藥物,來緩解病人的不適。至於若是處於緩解期的病患,則在中醫歸類中屬於虛症的病人。一般分為肺氣虛、脾氣虛及腎虛。此類病患則是中醫的所長,也就是中醫強調的「培源固本」-用“補”類的中藥來強固病患的身體,減少疾病的發作。我們一般使用像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或左、右歸丸之類的藥物給予調養。

若無濕寒症~用九胃羌活湯~宣肺~發汗~去濕~內有辛溫藥~若陰虛氣虛喘者~恐傷津~

2012-10-10 23:13:07 補充:
以上見解全無辯證~上次你拿~六味地黃丸+四君子湯+黨參+黃耆就沒有這種狀況
唯一有機會造成胸悶的原因~是加了辛溫藥~若是實證則無仿~若是虛症~反效果

2012-10-11 02:54:23 補充:
回診時~記得跟醫師說~你原本就有氣喘病史~其他四劑你吃了一個星期,很有效 整個身體都好多了~
2012-10-11 5:38 am
我本來只是長期工作的時段不定,所以三、四年來睡跟吃都很差,加上小孩也三、四歲,可說是三、四年來沒好好睡過一天覺

虛火加上體質有點濕 脈沉 又難以出汗

所以沒有胃口,很容易疲倦,本來不是什麼病
西醫檢查不出來

所以開始用中醫調理

我只想了解一下 九味羌活湯 平胃散 地骨皮

是哪一劑新藥,讓我心跳加速 胸悶難耐的 頭昏

因為其他四劑我吃了一個星期,很有效 整個身體都好多了
2012-10-11 5:14 am
不知你是何病去就診,本身又有何病史。因為此方有腸胃藥、補氣、滋陰、外感風濕等藥,很難判斷。
2012-10-11 5:00 am
  中醫藥的所有工作,不管是宏觀的工作、中觀的工作、微觀的工作,首先要明晰的是發展中醫藥是為了什麼?無論是醫改,還是國務院發的11號文件的貫徹實施,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落實到老百姓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中藥服務的需求。那麼,老百姓的需求是怎麼樣的?其實,如果要說出一樣的角度,是服務對象的話,服務對象不僅是病人,還有亞健康人、健康人。如果要以手段來表示,那麼我們既有醫療又有保健、預防。這是我們中醫的特色,換句話而言,服務的人是一個整體,不是只是局部或者個體。不僅以病人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病人、亞健康人、健康人的人群,加上醫療、保健、預防的中醫方法,這便稱之為「陰陽交互,動靜相宜」。簡單而言,健康人多則說明預防工作做得好;病人多,則是醫療的任務巨大,那麼,我們的目的是要把健康人做的比例越大更多,要考慮好預防工作,要做的越來越好。而中醫在這方面應該發揮很好的養生保健的預防作用。同時,不能單方面認為中醫就是看病,不能治療。中醫工作的目的是想讓大家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這是所有中醫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人民群眾對中醫的需求,不僅僅是治病時,還要是治未病。我們祖先《黃帝內經》開篇就講到了養生,就講到了盡量的讓人少得病,不得病,能夠延年益壽。這些都應該是我們中醫對人類貢獻的重大。  那麼,中醫藥工作發展又是為了什麼?是什麼樣的人群?有了這個指導思想,才有了我們其他的微觀、中觀的措施,宏觀的政策。為了讓老百姓能夠得到中醫藥的服務,而且服務是面向健康人、亞健康人、病人。那麼,我們要首先想到,我們在微觀層面就是為他們提供了什麼樣的條件。如何將宏觀的爭取,中觀的努力,落到基層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中醫藥服務中。  第一, 以人為本的基層理念,要有良好的醫患關係,要大力弘揚我們精神理念,以來訪者為中心,這是第一個要清晰的理念。但是,就基層的情況而言,我們的中醫大夫並沒有繼承老中醫的服務方式或理念。幾分鐘就打發一個病人,不號脈就開方了,這嚴重違背了孫思邈的行醫精神理念。中醫界要弘揚老一代的精神,讓老百姓從實際上,從理念方面,來感受中醫。  第三, 是整理思維,辨症論治,提高能力。老百姓關心的是理念和尊重,真正關心的,是醫生能不能用真正的中醫的辦法看病。現在,許多大夫用西醫的病理開中成藥,就成中醫了,中間缺了最重要的環節「辨症施治」。沒有辯證施治,沒有病因病機,處方缺少根本病因分析和診斷,幾個西醫的名字、病理並不代表能力。  第四, 望聞問切,中藥針灸,推拿,葯膳,方法行。望聞問切的延伸運用現代科技,服務最終的結果是中醫服務,用中醫的理論服務。中醫的診斷服務,讓中醫診斷無誤,最後用的是中藥來解決問題,那麼,望聞問切的延伸毫無疑問。但是,我們現有的儀器設備,望聞問切都是用了不是中藥。方法的可行性,也是老百姓關心的,也是檢驗我們中醫的一個方面。  第五, 最關鍵的安全、有效、簡便、靈驗,效果行。療效決定一切,看中醫,療效上,西醫看不好的都能看好,那才能夠算好,中醫只是吹牛。  中醫發展是為了群眾對中醫的需求,是五「行」,是理念行,維權行,方法行,能力行,效果行,這才叫真正的中醫。所有的一切工作,要在服務的平台上到基層,就是要解決好這五「行」。目前,令人擔憂的是中醫的發展,我們的發展不許人發展,就是非常之可悲的、可畏的。大聲疾呼中醫是不是要走向消亡,就是我們基層中醫服務不行的。沒有競爭的理念,沒有患者固定的參與,沒有整體思維辨症施治的方法,沒有望聞問切中醫中藥的原則以及最終沒有療效,中醫行之不通。
文章來自 健康檢查 >> [中藥視野] >> 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 王國強:我國中醫藥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2012-10-11 2:53 am
不要在這問吧
你要不要回去找醫生比較準
畢境別人把不到你的脈

收錄日期: 2021-04-27 19:53: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010000016KK058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