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序] 語譯(急)

2012-10-10 1:55 am
給語譯,幫幫手(急)

傷寒論 [序]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鳴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為異物,幽潛重泉,徒為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已,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求思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病問疾,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髣;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而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回答 (1)

2012-10-10 6:16 pm
✔ 最佳答案
譯文: 我每次讀到《史記 扁鵲傳》中秦越人到虢國去給虢太子診病在齊國望齊侯之色的記載,沒有一次不激動地讚歎他的才華突出。就奇怪當今生活在社會上的那些讀書人,竟然都不重視醫藥,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便對上治療國君和父母的疾病,對下用來解救貧苦人的病災和困苦,對自己用來保持身體長久健康,以保養自己的生命;只是爭著去追求榮華權勢,踮起腳跟仰望著權勢豪門,急急忙忙只是致力於追求名利;重視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輕視拋棄養生的根本之道。使自己的外表華貴,而使自己的身體憔悴。皮都不存在了,那麼,毛將依附在哪裡呢? 突然遭受到外來致病因素的侵襲,被不平常的疾病纏繞,病患災禍臨頭,方才震驚發抖,於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禱告,巫祝宣告辦法窮盡,就只好歸於天命,束手無策地等待死亡。拿可以活到很長久的壽命和最寶貴的身體,交給平庸無能的醫生,任憑他擺佈處置。唉! 他們的身體已經死亡,精神消失了,變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別人白白地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呀! 整個世上的讀書人都昏迷糊塗,沒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這樣地輕視生命,他們還談什麼榮華權勢呢? 而且,他們即使做了官也不能愛護別人,顧及別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愛護自己,顧及自己的隱患,遇到災難,碰上禍患,身處在危困的境地,糊塗愚昧,蠢笨得就像沒有頭腦的廢物。悲哀呀! 那些在社會上奔波的讀書人,追逐著去爭奪表面的榮華,不保重身體這個根本,忘記了身體去為權勢名利而死,危險得如履薄冰,如臨深谷一樣,竟達到了這種地步!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來很多,從前有二百多人。從建安元年以來,還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於傷寒的要佔其中的十分之七。我為過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喪失而感慨,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療救而悲傷,於是勤奮研求前人的遺訓,廣泛地蒐集很多醫方,選用《素問》《九泉》《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書,並結合辨別脈象和辨別證候的體會,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即使不能全部治愈各種疾病,或許可以根據書中的原理,在看到病證時就能知道發病的根源。如果能運用我編寫的這本書的有關內容,那麼對於傷寒病的問題,大多數能弄通解決了。自然界分佈著五行之氣,而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禀承著五行之常氣,因此才有五臟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其道理玄妙、隱晦、幽深、奧秘,其中的變化真是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麼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 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等,中古有長桑君、秦越人,漢代有公乘陽慶及倉公,自此往後到現在,還沒聽說過有比得上他們的人。觀看當今的醫生,不考慮探究經文的含義,用來擴大自己的知識範圍,而是各自秉承家傳的技藝,始終沿襲舊法。診察詢問病情,致力於口才敏捷;面對病人片刻,便處方用藥。只按寸部脈,不按尺部脈,只按手部脈,不按足部脈;人迎、趺陽及寸口,三部脈像不加參驗;測定病人脈搏跳動的次數,不滿五十動。病危將至死期尚且不能確診,九處診脈部竟然沒有一點模糊的印象;鼻子、眉間和前額等處,完全未被診察。這就是所說的“以管窺天”罷了。想要辨別可治之證與不治之證,實在難呀!孔子說:生來就明白事理的人是上等,通過學習而懂得事理的人是第二等,多聞廣記,是“智”的次一等。我一向崇尚醫術,願奉行“學而知之”、“多聞博識”這些教導。
參考: 網上+自己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16 16:26:3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009000051KK002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