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自在 ? 菩薩 !

2012-10-10 3:33 am
觀.............!
更新1:

...........自在 ? 有多麼自在 ? 有哪些自在 ? ........................... 現量境界 ? 比量境界 ? ..........................

更新2:

感謝 愚餘師父大德 依真大德 贈點 ! 蓬蓽生輝 ! ............................................ 第幾個帳號 見解精闢 ! 無論你本尊是誰 ! 讚一個 ! 感謝 住戒 東大 見解精闢 ! 讚嘆隨喜 !

更新3:

諸位大德均 見解精闢 ! 雖各自表述 ! 外相差異 ! 然均有符合本題重點 ! 交付投票 !

更新4:

大少 大佑 ! 為兩人 ! 為非同一人 ! 是兩各完整的人 ! 各有各自的心 ! 各有各的自在 ! 回覆 飄雲大德 ! 阿彌陀佛 !

回答 (6)

2012-10-10 3:52 am
✔ 最佳答案
觀的角度是中道

因為在你的眼下什麼都看的到

在耳內也很公平的周圍聲音都有

但是確實是很多人像瞎了隆了

只能去見到自我認為的東西

為什麼說自我認為的東西

因為很多問題的答案你是知道的

這是佛性人性天性的無上智慧

人本來就是超人吧哈哈

但是阿這叫業障-業障蒙蔽了自我成為自認

所以這自在是一種觀的修持

簡單的說呢就是收心操

以禪學的角度來用不同的大腦啟動自己未時常挖掘的感官器官

自在是一種定位與平常所見不同

是一種內斂式

好比說你看到聽到會指向某個方向

但是事實上是在耳裡眼裡只是體的用意

卻於體外來示意

一般人是外向如體

但是內斂的收功卻是在練腹中藏宇宙屈指算乾坤的功夫

這些是用門的功夫解釋的觀自在

而這種觀音未說過觀是一種中性

所以沒有壓力

好比我換了別之分身說話沒有另一支的壓力一樣

禪'定的修練常常是這樣子玩的

2012-10-09 20:09:26 補充:
這種觀 因為說過的 是一種中道

打錯一段字 更正
2012-10-10 8:27 pm
觀即是解脫的實修法門,當完全解脫即是應無所住,可以覺知無量的本心,於此當下,自己即是無量自在的菩薩

祝大家平安喜悅
2012-10-10 4:59 pm
這是心境的提升~不受時間影響~而還有地七地的任病跟法執~菩薩行深~表示久住世間~眾生難渡~又急作不能有所突破~無有積效~萌生厭退離心的任病所致~也就是瓶頸一直不能改善與解決~而任病等同憂鬱症~憂鬱如同心死一般的~因此只有證入地八地~才能一解心中得疑惑~才知原來渡眾生~不能以有心來渡有心~而是以無心來渡一切有情覺~如此無住心~才能不被情緒情感而牽引住~你自己都還那麼情緒~那麼感情豐富~怎能渡化這麼複雜詭異得千百種變化的人性呢~自己都先淹沒其中拉~因此菩薩要不退轉~應當放下有心~凡事都是有心~存這心來對待~那你那顆起伏不定的心~也是會有喜怒好壞這影響與作用囉~如此心怎能平靜啊~也是雖無善惡之別~也還有是非之念啊~便成咺擇性的渡你喜好的仲生囉~當下皆要放下這些無作無任的病態~無為無念~只有心繫~這才能自在的歡喜信受~因為你的歡喜~如此自在~怎怕有緣或無緣眾生不往不就呢~也因為你的自在~渡眾有數無數~也不受影響支配有何牽掛與牽絆~那怕你無一人可渡~亦是平常心~隨緣隨喜~如此自在~空間奈何不了你~時間也奈何不了你~管他成不成佛~以不是重要拉~重要的是你的堅持跟不退轉~這便是最自在的心情與心境囉~其實你早已具足成佛的能耐~只是不在乎~也無所謂的你~雖已是成坲當下~卻還是以菩薩自居~以阿囉漢謙卑說法教化眾生也~佛既是菩薩~即是阿羅漢~不一不異~何有罣礙啊~這便是我對自在認知嚕~^^阿密陀佛
2012-10-10 2:06 pm
觀自在 ? 菩薩 !生井觀, 眼淺心窄不自在.
山上觀, 眼寬心闊極自在.
2012-10-10 6:14 am
假如你幻想自己是一把火.....別人都是飛蛾。


那你大概知道怎麼樣生活才自在了吧!!


實踐完全學校等著你直升

2012-10-09 22:17:06 補充:
佛經有一句話是這麼說過..........有無量因緣者不得食肉.............消化器官休息夠了,該努力的時候還是要努力,不得懈怠,惑者放棄。

2012-10-09 22:25:24 補充:
若離開教、想、求.........看見食肉,甚至食人.....充滿著殺生的誘惑

你不該食肉......................
2012-10-10 5:53 am
然而不取 長短相依蓄耕無有 如是菩薩俗者多餘 慧者不剩究竟如何 天地淨無


收錄日期: 2021-04-16 22:28: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009000016KK054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