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因為有性生殖的結果,會讓後代都有一些不同的特徵,
例如你的兄弟姊妹們,身高外觀都不一樣,
所以長頸鹿也是如此,天生就有些比較長、有些比較短,
因為物競天擇的結果,長頸的比較有優勢,
容易存活外,更能有機會生下最多的後代,
所以久而久之,長頸的後代們幾乎都是長頸的
短頸的後代則是越來越少、最終被淘汰,
最後長頸鹿就只剩長頸的外觀,
由長短不一,進化為長頸。
2012-10-10 23:02:38 補充:
to :☆╭水也右╯★
盲魚的確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例子,
也是對天擇說常出現的一個挑戰題,
其中的說法很多,也很不一至,
也許是缺乏化石證據的原因,
所以對眼睛部位的『退化』←『用演化會比較恰當』
我看過的天擇說解釋是:
2012-10-10 23:14:13 補充:
自然界本來就會有天生視力缺陷、未發育個體出現的狀況,
但是在水中視力缺陷不一定會導致死亡,
因為魚類還有其他感知器官,
會有部分個體在因缺陷而死亡之前,
摸索、學會不用視力的求生方式,
(所以釣魚時掉到瞎子魚、白內障魚,別太驚訝~~~)
當某一群脂鯉無意間困在地底洞穴中,
視力正常個體無法短時間適應黑暗環境,
在適應黑暗、學會靈活運用替代感知器官前,
很可能早已撞壁受傷、飢餓過久,最後死亡,
如同忽然停電,一片漆黑中
視力正常者往往會驚慌失措、一團混亂,
而天生的盲人則完全不受影響,最有機會存活下去。
2012-10-10 23:20:58 補充:
視力缺陷的脂鯉個體因為使用側線等其他感知方式已久,
環境變異的阻礙幾乎不會產生效果,不受黑暗的影響,
而正常覓食、逃避危險,
將導致視力天生缺陷者變成族群中的優勢個體,
可以成為少數幸存者,
在黑暗中得以生活,甚至是繁殖,
而視力天生缺陷的公魚與母魚,
其後代遺傳視力缺陷的比例很有可能大大提高,
將導致後代出現天生無視力的演化趨勢,
數十萬、百萬年後,天生無視力的性狀將趨於穩定,
由一般的脂鯉,演化出這一群無視力的『盲魚』
2012-10-10 23:31:09 補充:
也許因為缺乏化石證據,
所以盲魚常被用於對演化論的天擇說提出質疑,
不過正如我上面所述,盲魚的演化依然適用
雖然演化論難以解釋所有的現象,
但是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卻更難以解釋目前的現象,
也非常不符合現代遺傳學與基因的研究,
因為生物性狀的後天改變,
都不會編碼到染色體中,更不會影響後代基因。
例如將一對體型一般的男性與女性,
努力鍛鍊成超級猛男和金剛芭比,
他們的後代依然只是一般的正常嬰兒,
不會是天生的『肌肉寶寶』,
所以這個簡單的例子,
就可以讓拉馬克一個頭兩個大。
2012-10-12 23:51:43 補充:
to:☆╭水也右╯★
關於視力正常者為何最終會被淘汰的問題
我的個人判斷,
應該是在短間內視力先天缺陷者有較高的存活機率,
而視力正常者大都死傷殆盡,
所以每次無意間沖進地下洞穴的魚群中,
可以繼續在黑暗中生存、繁殖者以視力先天缺陷者占多數
這裡的多數,可能只有十多隻或個位數
在親代基因歧異性低、近親繁殖的機會大增之下,
在黑暗洞穴裡繼承先天視力缺陷基因的比例將會大大提高,
數十萬或百萬年後,這項基因將趨於穩定,
使得幾乎所有的後代都是先天視力缺乏的,
但也許還是偶爾會有視力正常個體出現的可能。
2012-10-12 23:57:39 補充:
所以我認為應該不是在於黑暗中競爭平等的問題
而是在於基因比例的問題
困在洞穴中的個體本來就不會太多
依推論,倖存者應已先天視力缺陷者為多
被隔離的這一小族群在繁殖數十代、數百代之後,
帶有視力缺陷的基因將會越來越『濃』『純』
使的絕大多數的後代都是視力缺陷的。
2012-10-13 00:10:52 補充:
同樣的例子也可用在非洲師的鬃毛上,
雄獅的鬃毛除保護頸部等功能外,
也是母師擇偶的參考依據,
但是雄獅本身有黑褐色、淡褐色、黃色、白色等鬃毛,
在開闊的大早原上,母師通常會選擇黑褐色獅鬃者為配偶,
黑褐色獅鬃就成為最有優勢的一個性徵,
所以大草原上其他鬃毛顏色的都很少見,
但是在某些火山口、島嶼、動物園等被隔離之地
就會因為親代基因選擇不多或人擇的結果,
使得雄獅不一定都是黑褐色的為多,
有些封閉地區獅群就是黃褐色的為多。
可以想像的狀況就是:最出困在封閉地區的原始獅群以淡色鬃毛為多
2012-10-13 00:19:29 補充:
如同困在洞穴中的盲魚一樣,
原本不是優勢的基因,
在『沒得選』的狀況下,
不具優勢的基因反倒越來越『純』,
使得後代具有先天視力缺陷、天生淡色鬃毛的占絕大多數。
2012-10-13 00:25:01 補充:
所以不是視力正長的魚會全部一次死光
而是他們的存活者數量不多,
並且每次新一批移入的魚,存活者又以先天視力缺陷者為多
小群體不斷彼此交配繁殖的結果,
使得視力正長的基因被稀釋、被沖淡了,
最終使得盲魚無眼的基因越來越穩定。
2012-10-14 10:24:34 補充:
TO☆╭水也右╯★ ,
基因當然不會消失啊,只會被稀釋、被沖淡,
最終保存在懾伏、不活躍的狀態;
他們是同一物種我當然知道,
我說的是比例的問題,
依推論,困在洞穴的個體少,倖存者又以先天視力缺陷者為多
地理隔離的一小族群在相互繁殖數代之後,
幾乎都會因此使得先天的某些隱藏基因缺陷漸趨穩定,
雖然並不是在討論視力缺陷是顯性或隱性疾病,
但就算視力缺陷是顯性基因,血緣相近個體之後代也將使性狀漸趨明顯
所以先天繼承視力缺陷基因的機率大增的可能性,是非常合理的。
2012-10-14 10:26:57 補充:
至於眼盲者為何在洞穴中佔優勢,
也已經說明過,缺乏化石證據、都只是推論,
個人較認同的說法在14、15樓,
請您參考看看。
2012-10-14 10:54:49 補充:
個人現以演化論的天擇說觀點,
演化動力來自 個體差異 + 滅亡
來還原一下盲魚出現的可能原因:
在距今100萬年前,
某批脂鯉共2000隻,無意間沖入無光的地底洞穴出不來,
群體中共有1980隻正常個體+20隻天生視力缺陷個體,
因完全無光線,大部分的脂鯉驚慌失措,
當天因為碰壁、彼此撞擊、游向淺灘擱淺等原因死去1500隻,
接下來幾天則因無法覓食、飢餓、壓力等原因剩200隻,
又有150隻是在黑暗中迷航、被沖散為鬆散個體,就算存活也無法繁殖,
最後只剩一群50隻已摸索出黑暗中求生的方式得以倖存,
其中有20隻天生視力缺陷者
2012-10-14 11:08:25 補充:
剩下的50隻在黑暗中幸存,30隻正常魚學會求生方式並繁殖
其中的20隻盲眼魚亦有繁殖後代,
因為先天視力者比率增加,
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由正常的1%升為5%
數年後又有一樣的事情發生,恰好又有2000隻新成員被困入,
又恰好剩50隻倖存、其中也有20隻盲眼魚,
加入這20隻新盲眼魚後,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升為10%
數年後歷史又再度重演,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升為15%
平均只要每隔5年發生魚群被困,100萬間就可以發生20萬次,
所以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將會不斷攀升
2012-10-14 11:14:33 補充:
最後所有被困的脂鯉後代,幾乎都會帶有現先天視力缺陷的基因,
而且會有極高的比例會顯現,
最後因為長期地理隔離,出現了脂鯉的新品種 ─ 盲魚!
2012-10-14 11:22:44 補充:
TO:☆╭水也右╯★
在網路能查到的資料中,水族網站亦有說明,
其實盲魚不是所有後代都是先天視力缺陷的!
例如水族常見的墨西哥麗脂鯉、金線鲃等,
後代中會有少部分保有眼睛的構造,
水族業者把這分為有眼型與無眼型,
不論是亞洲的鲃類或美洲的脂鯉類都一樣有這種現象,
所以這現象亦符合天擇說的觀點。
2012-10-14 11:31:32 補充:
並且研究發現,在亞洲的盲魚中,
發現其實有部分種類其實並未演化為『新種』,
同一種鲃,困在洞穴中的族群與一般正常族群大不相同,
困在洞穴中的是幾乎都是『盲魚』,
不過盲魚依然可以與正常族群彼此交配產生後代,
所以這現象也相當符合天擇說的觀點,
亞洲的部分盲魚種類,是因地理隔離而『正在演化』的物種。
2012-10-14 12:30:46 補充:
那人是『拉馬克』,他提出的是『用進廢退說』,
但不符合現代的遺傳學、考古學、生態學與基因研究的結果,
已被較為進步、精準的『達爾文演化論』取代,
因為有性生殖的結果,會讓後代都有一些不同的特徵,
(例如你的兄弟姊妹們,身高外觀都不一樣)
所以長頸鹿也是如此,天生就有些比較長、有些比較短,
因為物競天擇的結果,長頸的比較有優勢,
容易存活外,更能有機會生下最多的後代,
短頸的後代則是越來越少、最終被淘汰,
所以久而久之,長頸的後代們幾乎都是長頸的
最後長頸鹿就只剩長頸的外觀,
由長短不一,演化為通通長頸。
....................................................................................
您所謂的『天大的矛盾』,其實根本不矛盾,
生物真的都是越來越多樣化沒錯!
族群穩定繁殖的種族,後代岐異度會越大,
例如馴鹿大量分部在世界各地,
在美國的、俄羅斯的與歐洲的,外觀都會不大一樣,
而且差異越來越遠、越來越大,
這就是多樣化的一種例子。
....................................................................................
至於您說的魚進化成兩棲類到陸地上的問題其實解說有誤,
不是陸地上本來就有兩棲類和魚類,
而是有少部分魚類能暫時離水、有爬到路地的能力,
在三億九千萬年前,某些古總鰭魚就能漸漸爬上岸
(類似現代鰻魚、泥鰍、彈塗魚的情況)
由於能上陸地是一種優勢,除了可逃水中敵人外,
還可獲得額外的陸地食物等優勢,
所以能上岸的種類就這樣穩定發展下來,
所以漸漸的出現介於蠑螈與魚類之間的動物,
越能適應陸地生活的後代就能越多(類似上述長頸的長頸鹿)
慢慢的,越後期出現的就越能離水生活,
出現了如魚石螈(Ichthyostega)這類生物,
也是化石發現中最早的一批原始兩棲類,
魚類就這樣出現了一個新分枝,演化出兩棲類這一個種類。
所以不是魚類為了要上陸地而『變』出腳來,
而是魚鰭發達、能爬行上路的魚類個體,擁有較好的存活條件,
也能擁有最多、穩定的後代,
(就如長頸的長頸鹿一般)
不太會爬行的就會勢微、鰭不發達的就會勢微、不能耐乾燥的就會勢微........
(如短頸的長頸鹿一般)
經過數億年緩慢的演化篩選後,具有兩棲類構造的成為最終贏家,
演化為新的一個陸上族群。
....................................................................................
在回到長頸鹿問題,短頸鹿和長頸鹿,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出現原因就是『有性生殖』與『突變』!
有性生殖會讓後代繼承父母的部分基因,
讓後代基因更『豐富多樣』,
每個都會有一些些的差異,
以人為例,有的不易感冒、有的不太怕冷、有的跑得快,
所以後代會越來越多樣化;
再者則是突變,
突變有大有小,有利有弊,
有些忽然出現的突變,可以使後代具有父母都沒有的特殊能力
例如後代突變全白的毛、特別敏銳的視力、特別的高大的體型等,
會讓多樣化變得差異更大!
所以可以這麼解釋長頸鹿的脖子,
有些天生長、有些天生短,
有些甚至突變出特長或特短的脖子,
因為長期以來特長脖子的最具優勢,
沒草時可以吃樹葉,所以有較高的存活機率,
也能有最多的後代,
所以其他短的都勢微、被淘汰了,只剩長頸的;
亦可用老虎為例子,
有些老虎是黃底黑條紋、有些是白底褐色條紋
黃底黑條紋是比較好的保護色,最能隱藏自己伏擊獵物
白底褐色條紋則較顯眼、易被發現,
最後導致容易被餓死,繁殖的白底後代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天生有白底基因的族群就不斷勢微、逐漸消失,
但在完全消失前,於1951年在印度捕獲其中一隻
並開始有計畫的繁殖、刻意保護,
所以白底褐條紋的『白老虎』這一血脈才得以保存,
若人類沒有刻意飼養,
很可能就會如短頸的長頸鹿一般,消失在演化的道路上。
....................................................................................
所以生物種類不會忽然『變出來』喔!
都是一點一滴的慢慢演化而來~~~
~~系統工程師的居酒屋~~
2012-10-15 02:04:59 補充:
TO☆╭水也右╯★ ,
基因不會消失,只會被沖淡,
最終保存在懾伏、不活躍的狀態,
在分子生物學上指的是其實生物的基因沒有全部顯現,
只有少部分被表現出來,其他都只是『備於不用』『存於不現』
例如所有靈長類都帶有尾巴發育的基因,包含人類,
但人類的尾巴基因是處於不活躍的狀態,在胚胎後期不會啟動,
使得絕大多數的人類都沒有發育出尾巴。
2012-10-15 02:16:43 補充:
我的說明與推論中,視力正常者在短期內會完全無法適應全黑的環境,
發生碰壁、彼此撞擊、游向淺灘而擱淺、脫隊落單、無法覓食等狀況,
但視力缺陷者早已熟悉在黑暗中以其他感官生活的方式,
但不是多出外加的辨識能力,
而是比眼明者『提早熟悉』『靈活運用』如側線、聽聲音等替代方式,
所以先天視力缺陷者發生意外的機率將大大降低,
並能在黑暗中正常覓食、長久生存、繁殖,
不是多出外加的辨識能力,而是
已經說很多次啦~
^ ^
在8樓和9樓
2012-10-15 02:43:33 補充:
有些種類的盲魚幼魚眼睛是正常的,長大之後才逐漸消失,
符合先天視力缺陷的說法呀 @@ 問題在哪??
盲魚胚胎發育過程中是全都有眼睛的,
但在孵化數週後多數會出現眼睛會退化了的狀況,只有留下眼睛的痕跡,
這完全符合先天視力缺陷的狀況啊!
先天的遺傳缺陷,不代表一出生就會有,
大部分剛出生都是正常的,隨著成長才會逐漸顯現,
人類常見的,類似逐漸退化的先天疾病
例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小腦萎縮症、多發性硬化症等等,
大多數是在20-40歳時才會逐漸顯現,
這些都是先天基因缺陷的遺傳疾病。
2012-10-18 04:12:25 補充:
哈囉,☆╭水也右╯★
100隻會失明的魚苗和100隻正常的魚苗
在完全不見光的環境下出生,日後數量減少的差異不大,
因為黑暗中其實條件都是一樣的,
但是問題是出在基因上:帶視力問題基因者變多了!
加上日後的新進存活成員,亦是帶視力問題基因者為多
使得該地理隔離的小族群中,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將快速提升,
(類似亞洲獅群出現免疫系統缺陷的遺傳問題)
讓族群出現先天視力缺陷逐漸趨於穩定、普遍發生的狀態。
2012-10-18 04:45:46 補充:
另外關於深海魚顏色問題,
中等深度的魚類中,其實以紅色的比列為多
原因是因為紅色波長較長、能量較低
故在一定深度的水中紅色反而會呈現低明度的暗色系或灰色系
故能達到隱藏自己的目的;
而在光線難以抵達的深海,
體色則會朝兩極化改變:全黑與沒有體色
眼睛也會朝兩極化改變:超大與超小
先說體色,其實不管全黑還是透明,也都是一種保護色
在幾乎無光的黑色環境中,全黑或透明的體色可以達到隱身的效果
例如鮟鱇魚,為了避免頭上的燈籠照到自己而曝光,
所以鮟鱇魚大都是黑色或深褐色的;
2012-10-18 05:22:47 補充:
至於黑暗環境中不發展色素的動物,則會出現透明無色彩的外觀,
這也是適應環境演化的結果,全透明的效果與黑色一樣,
都是可以藏身魚黑暗之中的方式;
但是全透明的動物,在光線底下看起來其實好像是偏白的,
但請注意,
拍照或是人類看見他們時的光線,都是用人工光源的結果
所以才會讓這些動物看起來『白得很顯眼』
在他們原生環境中是不存在這麼大量的光線,
例如盲魚其實就是『透明的』,
只是在人工光源或日光下看起來偏白或偏粉紅。
2012-10-18 05:28:43 補充:
另外亦有一些是真正純白色的海底生物;
許多深海的掠食動物發展出特別發達的視力,
利用僅存的超超超超微弱光線中,在深海巡弋獵食,
而在深海最底層的厚厚的沉降物與殘骸碎屑,其實都是白色的,
在深海熱泉生物圈中,主要色系亦是白色的火山噴出物,
所以黑色在這反而可能比較顯眼,
白色或透明無色,在這就能達到保護色的效果,
所以亦有部份生物發展出純白的外觀,
例如深海熱泉的白色螃蟹。
2012-10-18 05:37:08 補充:
當然也有許多資料說:
『深海沒有光線,有沒有顏色都無所謂,所以部分生物不發展色素導致顏色偏白』
但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有疑慮,因為多數海底生物都有眼睛,而且許多是特別發達,
表示極微弱的光線亦能被利用於視覺,
白色的體色比較可能是配合海洋底床白色沉降物與殘骸碎屑,
適應『白色底層的黑暗環境』而發展出來的環境色,
所以顏色鮮艷個體在黑暗中處於弱勢,
黑、白或透明體色則處於優勢。
2012-10-18 06:06:41 補充:
回到"基因不會消失,只會被沖淡"的問題,
我說過了啦,『沖淡』是『基因出現或表現的機率低』
生物中所含的基因其實大多都是不表現的,
只有部分是有用到的外顯子 ,
其他大多都是睡覺的功能未知部分,又叫『垃圾DNA』
例如人類只用不到1.5%,剩下的全都是不表現的 ,
例如人類的尾巴、八對的乳頭、發達的毛髮等等,
被沖淡稀釋到龐雜的基因庫存中,存而不現,
只會在即極罕見的狀況下,經由某些未知的方式而被喚醒、產生作用,
垃圾DNA是演化下遺留的產物,也是演化的重要證據之一。
2012-10-18 06:11:13 補充:
說到基因表現,就稍微偏題一下:
在同一生物中的每個細胞都是一樣的基因,
但不是每個部位的細胞裡的遺傳信息都會被表達出來,
不到1.5%的外顯子中,因他的位置與功能,
而表現其所攜帶的部分遺傳信息。
↑這是稍微有關聯的岔題~~~可看可不看~~~~
2012-10-18 06:22:38 補充:
再回到"基因不會消失,只會被沖淡"
其實不用到分子生物學的層次,只要用一般『育重』的概念就能解釋啦
例如:我要培育毛色純白的狗,
就挑選『黃色』體毛的親代1000對,第一代繁殖出6000隻小狗,
其後代出現純白的機率是1%,共有600隻
再由這600隻彼此交配,第二代繁殖出1800隻小狗,
其後代出現純白的機率是10%,共有180隻
再由這180隻彼此交配,第三代繁殖出540隻小狗,
其後代出現純白的機率是50%,共有270隻........................
2012-10-18 06:28:55 補充:
反覆經過無數代之後,
第N代小狗出現純白毛色的機率將會達99%以上,
培育出穩定的白毛基因狗,
原始親代的黃毛基因就是被『沖淡』了,
黃毛基因表現的機率變得非常低,
而白毛基因則因為人擇的結果,被強化為穩定表現的基因;
而盲魚則是因為天擇,
使得先天視力缺陷被強化為穩定表現的基因。
2012-10-18 06:35:37 補充:
TO:☆╭水也右╯★
我是讀藝術創作和教育的,
只有在高一和高二有接觸過生物課程,
但是我應該是全台灣唯一一個,
可以跟讀分子生物和微生物的人一起討論生物題的美術系學生吧?
@@
哈哈哈~~~
新竹高中的生物老師真不賴,
連我這個去考美術系的都不放過,拼命灌、拼命教~~~
2012-10-18 13:35:09 補充:
Q:為什麼帶視力基因者有何理由變多呢??
A:啊啊啊啊,
我在24到29樓, 都在說明為何為什麼視力缺陷基因者比例會多,
並說明了為何新加入成員又以視力缺陷基因者為多,
25、26、27樓也舉例說明了
為何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會由正常的1%
會逐漸升為10% 、15% ...........
平均只要每隔5年發生魚群被困,100萬就可以發生20萬次,
所以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將會不斷攀升,直至99%以上。
2012-10-18 13:46:22 補充:
"基因不會消失,只會被沖淡"
沒錯,就是後代該基因的表現率會低的意思。
^^
2012-10-18 13:55:35 補充:
地下河流是被岩石結構所遮擋,
因此深處是完全不會有任何光線的;
但是海底則不同,是海水『過濾』了大部分的光線,
所以深度越深,能穿透的光就越少,
大部分動物與人類的眼睛,看起來深海或許是全黑的
但許多視力特化的深海魚類還是可以看清東西,
所以這與完全無光的『地底洞穴河流』的狀況不同
地底河流就算視力特化還是無法視物,因為根本沒有光線
0.1與0的差別,就在於地底河流是0,是完全沒有,
所以深海魚類與盲魚沒有矛盾之處啦。
2012-10-19 04:15:09 補充:
哈囉,我回應白狗育種的例子,
你說的完全沒錯,這我當然知道呀,
所以我說育種這是人擇,是有計畫的人工挑選,
大自然當然不會特別只挑選白毛個體,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
所以白獅白虎白熊都很少見;
而盲魚是機制類似的天擇,
人擇給了白毛狗特別高的繁殖機率,成了人工的優勢,
而天擇給了先天盲眼魚特別高的存活與繁殖機率的環境,
在黑暗地底中讓先天盲眼魚有了自然的優勢。
2012-10-19 04:33:52 補充:
我也是假設盲眼屬於隱性基因(r),常被顯性基因(R)所覆蓋的,
即便一開始黑暗中正常個體比盲眼多,盲眼基因依然會存在
而且隱性基因出現比率不會減少喔,反而是增加;
書上一定都會提到:由於隱性的關係,(rr)個體出現比率之後只會減少不會提升
但書上說的是自然的產生的F1,不是這種親代被特殊篩選的特殊環境
而且因為交配對象少,所以天生盲眼相互交配的比例將大大提高,
就算是顯性基因,血緣相近個體之後代(F2)(F3)...(Fn)也將使性狀漸趨明顯
所以這不是單純的F1,裡面已經出現非常多(rr)與(Rr)了,
遠比自然出現的機率高。
2012-10-19 04:49:03 補充:
所以假設自然發生天生眼睛缺陷(rr)的機率是1%,
在地底洞穴中,天生眼睛缺陷的親代數量將會大增
F1出現天生眼睛缺陷(rr)的機率將會提高到5%,剩下的95%中亦有很多是(Rr),
因此會隨著不斷繁殖,出現(rr)的機率將不斷提高。
(在25、26、27樓的意見裡)
例如我舉例過的『白狗育種』
親代是正常的黃毛親代1000對,所以F1出現純白的機率假設是1%
但是現在改變親代的基因表現,
1000對中有200對都是純白毛、200對是白毛X黃毛,
F1出現純白的機率絕對不再是1%,而是比這高很多的結果
狀況類似洞中的魚。
2012-10-19 05:31:36 補充:
『深海沒有光線,因為光線無法穿透』
所有的的資料都是如此,我當然知道啊,國小就有教了~~~
但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可能有疑慮,極微弱的光線亦可能被利用於視覺;
海水透光率不是幾公尺喔!海洋透光帶依環境而有不同深度,
但至少都有200公尺深的明亮海域,但這是對人類而言,
人類眼睛看起來全黑的地方,一樣有光線抵達的,
深海魚以及底棲動物都可以在3000-7000公尺深的地方找到,
如鱈魚、章魚、燈籠魚、安康魚各種的蝦子等等。
2012-10-19 05:37:07 補充:
一般只有6000公尺以下的『超深淵帶』,
才是被認為幾乎黑暗無光的地方,
不過這裡依然有許多靠視覺獵食的動物,
所以『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可能』有疑慮,
極極極微弱的光線,一樣有可能被用於視覺。
PS.深海很怪,
有大眼睛、沒眼睛
有全黑的、全白的
有超巨大的、有超微小的
有黯淡低調的、還有能發出閃耀光芒的.......
什麼都朝兩極化發展~~~~
2012-10-20 19:27:28 補充:
TO:☆╭水也右╯★
我們完全了解你的意思啊!
你說的完全正確,正常魚苗與視力缺限魚苗在黑暗中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我也都是這樣說的啊!
@@
而且不是在討論個體,我們說的是:後代性狀的趨勢!
我們不是在討論個體的『優勢』,『優勢』是指『優勢的基因』!
所以洞穴中的F1,先天視力缺現者比例會提高,
其他視力正常魚,亦有部分是帶有先天視力缺陷基因但不表現 (如同Rr的情況),
所以被限制的F1,彼此交配出來的F2、F3、F4......
因為先天視力缺陷基因站有優勢,所以表現比例將逐漸提高,
百萬年後,性狀表現穩定為止。
2012-10-21 20:23:58 補充:
抱歉更正,
rr及Rr會開始變多,而Rr的後代將又是rr居多
應該更正為:
rr及Rr會開始變多,而Rr的後代將又是Rr居多
是帶白花r的會增多,但基因表現則為紫花最多(Rr與rr)
@@
一時腦殘+大小寫手殘
腦殘的部份因為沒法改,所以我刪除了
以免誤導大眾
2012-10-21 20:32:12 補充:
所以應該可以合理的推測,
盲魚的天生視力缺陷可能為『顯性基因』,
類似捲髮、五枝手指、鐮刀型貧血症等等,都是顯性基因,
不過由於帶此基因個體極少、繁殖困難、子代存活率低,
所以在大量隱性正常個體中,不易有增多的狀況發生,
但若發生陷入地底洞穴這種特殊的隔離狀況,
劣勢基因將會成為優勢、少數將會逐漸成為多數。
2012-10-21 20:32:49 補充:
用這樣說明應該就會比較清楚了吧~~~
2012-10-22 10:41:59 補充:
哈哈,先回答Rr 的問題,
我當然知道rr是隱性,
RR是顯性,
而Rr是帶隱性基因但表現為顯性啦
^^
我不是搞混啦
是前文『Rr』誤打成了『rr』
2012-10-22 10:52:26 補充:
另外,假設天生眼睛缺陷為顯性
那可以很合理的解釋為什麼部份盲魚的眼睛還是會繼續發育,
因為他們就是少數的(rr)
而且長久看來,封閉的小族群中,RR與Rr會越來越多,
rr個體會從族群中減少,沒有錯啊?
@@
2012-10-22 11:10:48 補充:
天擇當然無法解釋全部的現象,
許多精巧複雜的現象,例如眼球的出現、生命的起源等等,
難以單靠演化來解釋,機制與發生原因充滿了謎
有太多可探究的空間;
但目前『比較』合理,而且擁有最多證據的,
也只有達爾文+孟德爾的演化理論最為符合這200年來的研究發現,
不能說演化理論就一定是完美的,而是最能接受新發現的批判與挑戰,
所以我只能運用人類現有的理論來解釋。
但觀念與發現是會不斷流轉的,也許哪天會有新發現,
可以完全推翻達爾文的演化理論,可更完善的釐清物種起源及演化
如同過去拉馬克的理論被推翻一般。
2012-10-22 20:51:16 補充:
Q:
Rr 當中,
R所代表的顯性是指什麼意思?r所代表的隱性又是指什麼意思?
A:
二倍體生物中,多數染色體都有對應排列的兩套,
一套來自父親,一套來自母親,
性狀的表現僅由其中一套決定的為顯性基因,
(Rr與RR,只要有R就會表現)
而性狀的表現必須存在兩套同質的,則稱為隱性基因,
(一定要都是rr才會表現)
少數性狀有數個基因都會是呈顯性(共顯性),
例如人的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