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進廢退錯了?不會錯吧?

2012-10-09 5:35 pm
記得以前國一學到的
曾有一個叫馬克的人提出理論說:
短頸鹿想吃到樹上的葉子,所以不斷拉長脖子,一代比一代長,最後便長頸鹿
後來這個理論被踢走,取而代之的是:
原本有短頸長頸鹿兩種,短頸陸吃不到葉子所以死光,只剩長頸鹿
但這裡面有一個天大的矛盾!
如果短頸長頸鹿本來就都存在,那麼──
為什麼幾億年來生物都是→越來越多樣化?
像魚進化成兩棲類到陸地上
難道你要說原本有兩棲類和魚類,後來因為「魚類不適應陸地環境」就死光,只剩兩棲類?
胡說八道!當然是魚類想要到陸地上,所以慢慢演化出踋變兩棲類啊!
再回到長頸鹿問題,畢竟短頸陸和長頸鹿,他們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當然是變來的囉!
但照課本的說法,根本不存在「變」這種東西,只有「淘汰」,真是太矛盾了啦,如果沒有變,那這些生物哪來的?無中生有?那還是變來的啊!
更新1:

你們幾個!請不要再吵了好嗎!

更新2:

↑我脫口而出真的是很抱歉,各位實在是非常認真地討論,我由衷感謝各位熱心教導我許多知識,各位辛苦了!

回答 (7)

2012-10-14 8:30 pm
✔ 最佳答案
因為有性生殖的結果,會讓後代都有一些不同的特徵,

例如你的兄弟姊妹們,身高外觀都不一樣,

所以長頸鹿也是如此,天生就有些比較長、有些比較短,

因為物競天擇的結果,長頸的比較有優勢,

容易存活外,更能有機會生下最多的後代,

所以久而久之,長頸的後代們幾乎都是長頸的

短頸的後代則是越來越少、最終被淘汰,

最後長頸鹿就只剩長頸的外觀,

由長短不一,進化為長頸。

2012-10-10 23:02:38 補充:
to :☆╭水也右╯★

盲魚的確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例子,

也是對天擇說常出現的一個挑戰題,

其中的說法很多,也很不一至,

也許是缺乏化石證據的原因,

所以對眼睛部位的『退化』←『用演化會比較恰當』

我看過的天擇說解釋是:

2012-10-10 23:14:13 補充:
自然界本來就會有天生視力缺陷、未發育個體出現的狀況,

但是在水中視力缺陷不一定會導致死亡,

因為魚類還有其他感知器官,

會有部分個體在因缺陷而死亡之前,

摸索、學會不用視力的求生方式,

(所以釣魚時掉到瞎子魚、白內障魚,別太驚訝~~~)

當某一群脂鯉無意間困在地底洞穴中,

視力正常個體無法短時間適應黑暗環境,

在適應黑暗、學會靈活運用替代感知器官前,

很可能早已撞壁受傷、飢餓過久,最後死亡,

如同忽然停電,一片漆黑中

視力正常者往往會驚慌失措、一團混亂,

而天生的盲人則完全不受影響,最有機會存活下去。

2012-10-10 23:20:58 補充:
視力缺陷的脂鯉個體因為使用側線等其他感知方式已久,

環境變異的阻礙幾乎不會產生效果,不受黑暗的影響,

而正常覓食、逃避危險,

將導致視力天生缺陷者變成族群中的優勢個體,

可以成為少數幸存者,

在黑暗中得以生活,甚至是繁殖,

而視力天生缺陷的公魚與母魚,

其後代遺傳視力缺陷的比例很有可能大大提高,

將導致後代出現天生無視力的演化趨勢,

數十萬、百萬年後,天生無視力的性狀將趨於穩定,

由一般的脂鯉,演化出這一群無視力的『盲魚』

2012-10-10 23:31:09 補充:
也許因為缺乏化石證據,

所以盲魚常被用於對演化論的天擇說提出質疑,

不過正如我上面所述,盲魚的演化依然適用

雖然演化論難以解釋所有的現象,

但是是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卻更難以解釋目前的現象,

也非常不符合現代遺傳學與基因的研究,

因為生物性狀的後天改變,

都不會編碼到染色體中,更不會影響後代基因。



例如將一對體型一般的男性與女性,

努力鍛鍊成超級猛男和金剛芭比,

他們的後代依然只是一般的正常嬰兒,

不會是天生的『肌肉寶寶』,

所以這個簡單的例子,

就可以讓拉馬克一個頭兩個大。

2012-10-12 23:51:43 補充:
to:☆╭水也右╯★

關於視力正常者為何最終會被淘汰的問題

我的個人判斷,

應該是在短間內視力先天缺陷者有較高的存活機率,

而視力正常者大都死傷殆盡,

所以每次無意間沖進地下洞穴的魚群中,

可以繼續在黑暗中生存、繁殖者以視力先天缺陷者占多數

這裡的多數,可能只有十多隻或個位數

在親代基因歧異性低、近親繁殖的機會大增之下,

在黑暗洞穴裡繼承先天視力缺陷基因的比例將會大大提高,

數十萬或百萬年後,這項基因將趨於穩定,

使得幾乎所有的後代都是先天視力缺乏的,

但也許還是偶爾會有視力正常個體出現的可能。

2012-10-12 23:57:39 補充:
所以我認為應該不是在於黑暗中競爭平等的問題

而是在於基因比例的問題

困在洞穴中的個體本來就不會太多

依推論,倖存者應已先天視力缺陷者為多

被隔離的這一小族群在繁殖數十代、數百代之後,

帶有視力缺陷的基因將會越來越『濃』『純』

使的絕大多數的後代都是視力缺陷的。

2012-10-13 00:10:52 補充:
同樣的例子也可用在非洲師的鬃毛上,

雄獅的鬃毛除保護頸部等功能外,

也是母師擇偶的參考依據,

但是雄獅本身有黑褐色、淡褐色、黃色、白色等鬃毛,

在開闊的大早原上,母師通常會選擇黑褐色獅鬃者為配偶,

黑褐色獅鬃就成為最有優勢的一個性徵,

所以大草原上其他鬃毛顏色的都很少見,

但是在某些火山口、島嶼、動物園等被隔離之地

就會因為親代基因選擇不多或人擇的結果,

使得雄獅不一定都是黑褐色的為多,

有些封閉地區獅群就是黃褐色的為多。

可以想像的狀況就是:最出困在封閉地區的原始獅群以淡色鬃毛為多

2012-10-13 00:19:29 補充:
如同困在洞穴中的盲魚一樣,

原本不是優勢的基因,

在『沒得選』的狀況下,

不具優勢的基因反倒越來越『純』,

使得後代具有先天視力缺陷、天生淡色鬃毛的占絕大多數。

2012-10-13 00:25:01 補充:
所以不是視力正長的魚會全部一次死光

而是他們的存活者數量不多,

並且每次新一批移入的魚,存活者又以先天視力缺陷者為多

小群體不斷彼此交配繁殖的結果,

使得視力正長的基因被稀釋、被沖淡了,

最終使得盲魚無眼的基因越來越穩定。

2012-10-14 10:24:34 補充:
TO☆╭水也右╯★ ,

基因當然不會消失啊,只會被稀釋、被沖淡,

最終保存在懾伏、不活躍的狀態;

他們是同一物種我當然知道,

我說的是比例的問題,

依推論,困在洞穴的個體少,倖存者又以先天視力缺陷者為多

地理隔離的一小族群在相互繁殖數代之後,

幾乎都會因此使得先天的某些隱藏基因缺陷漸趨穩定,

雖然並不是在討論視力缺陷是顯性或隱性疾病,

但就算視力缺陷是顯性基因,血緣相近個體之後代也將使性狀漸趨明顯

所以先天繼承視力缺陷基因的機率大增的可能性,是非常合理的。

2012-10-14 10:26:57 補充:
至於眼盲者為何在洞穴中佔優勢,

也已經說明過,缺乏化石證據、都只是推論,

個人較認同的說法在14、15樓,

請您參考看看。

2012-10-14 10:54:49 補充:
個人現以演化論的天擇說觀點,

演化動力來自 個體差異 + 滅亡

來還原一下盲魚出現的可能原因:

在距今100萬年前,

某批脂鯉共2000隻,無意間沖入無光的地底洞穴出不來,

群體中共有1980隻正常個體+20隻天生視力缺陷個體,

因完全無光線,大部分的脂鯉驚慌失措,

當天因為碰壁、彼此撞擊、游向淺灘擱淺等原因死去1500隻,

接下來幾天則因無法覓食、飢餓、壓力等原因剩200隻,

又有150隻是在黑暗中迷航、被沖散為鬆散個體,就算存活也無法繁殖,

最後只剩一群50隻已摸索出黑暗中求生的方式得以倖存,

其中有20隻天生視力缺陷者

2012-10-14 11:08:25 補充:
剩下的50隻在黑暗中幸存,30隻正常魚學會求生方式並繁殖

其中的20隻盲眼魚亦有繁殖後代,

因為先天視力者比率增加,

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由正常的1%升為5%

數年後又有一樣的事情發生,恰好又有2000隻新成員被困入,

又恰好剩50隻倖存、其中也有20隻盲眼魚,

加入這20隻新盲眼魚後,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升為10%

數年後歷史又再度重演,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升為15%

平均只要每隔5年發生魚群被困,100萬間就可以發生20萬次,

所以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將會不斷攀升

2012-10-14 11:14:33 補充:
最後所有被困的脂鯉後代,幾乎都會帶有現先天視力缺陷的基因,

而且會有極高的比例會顯現,

最後因為長期地理隔離,出現了脂鯉的新品種 ─ 盲魚!

2012-10-14 11:22:44 補充:
TO:☆╭水也右╯★

在網路能查到的資料中,水族網站亦有說明,

其實盲魚不是所有後代都是先天視力缺陷的!

例如水族常見的墨西哥麗脂鯉、金線鲃等,

後代中會有少部分保有眼睛的構造,

水族業者把這分為有眼型與無眼型,

不論是亞洲的鲃類或美洲的脂鯉類都一樣有這種現象,

所以這現象亦符合天擇說的觀點。

2012-10-14 11:31:32 補充:
並且研究發現,在亞洲的盲魚中,

發現其實有部分種類其實並未演化為『新種』,

同一種鲃,困在洞穴中的族群與一般正常族群大不相同,

困在洞穴中的是幾乎都是『盲魚』,

不過盲魚依然可以與正常族群彼此交配產生後代,

所以這現象也相當符合天擇說的觀點,

亞洲的部分盲魚種類,是因地理隔離而『正在演化』的物種。

2012-10-14 12:30:46 補充:
那人是『拉馬克』,他提出的是『用進廢退說』,

但不符合現代的遺傳學、考古學、生態學與基因研究的結果,

已被較為進步、精準的『達爾文演化論』取代,

因為有性生殖的結果,會讓後代都有一些不同的特徵,

(例如你的兄弟姊妹們,身高外觀都不一樣)

所以長頸鹿也是如此,天生就有些比較長、有些比較短,

因為物競天擇的結果,長頸的比較有優勢,

容易存活外,更能有機會生下最多的後代,

短頸的後代則是越來越少、最終被淘汰,

所以久而久之,長頸的後代們幾乎都是長頸的

最後長頸鹿就只剩長頸的外觀,

由長短不一,演化為通通長頸。




....................................................................................


您所謂的『天大的矛盾』,其實根本不矛盾,

生物真的都是越來越多樣化沒錯!

族群穩定繁殖的種族,後代岐異度會越大,

例如馴鹿大量分部在世界各地,

在美國的、俄羅斯的與歐洲的,外觀都會不大一樣,

而且差異越來越遠、越來越大,

這就是多樣化的一種例子。


....................................................................................




至於您說的魚進化成兩棲類到陸地上的問題其實解說有誤,

不是陸地上本來就有兩棲類和魚類,

而是有少部分魚類能暫時離水、有爬到路地的能力,

在三億九千萬年前,某些古總鰭魚就能漸漸爬上岸

(類似現代鰻魚、泥鰍、彈塗魚的情況)

由於能上陸地是一種優勢,除了可逃水中敵人外,

還可獲得額外的陸地食物等優勢,

所以能上岸的種類就這樣穩定發展下來,

所以漸漸的出現介於蠑螈與魚類之間的動物,

越能適應陸地生活的後代就能越多(類似上述長頸的長頸鹿)

慢慢的,越後期出現的就越能離水生活,

出現了如魚石螈(Ichthyostega)這類生物,

也是化石發現中最早的一批原始兩棲類,

魚類就這樣出現了一個新分枝,演化出兩棲類這一個種類。




所以不是魚類為了要上陸地而『變』出腳來,

而是魚鰭發達、能爬行上路的魚類個體,擁有較好的存活條件,

也能擁有最多、穩定的後代,

(就如長頸的長頸鹿一般)

不太會爬行的就會勢微、鰭不發達的就會勢微、不能耐乾燥的就會勢微........

(如短頸的長頸鹿一般)

經過數億年緩慢的演化篩選後,具有兩棲類構造的成為最終贏家,

演化為新的一個陸上族群。



....................................................................................


在回到長頸鹿問題,短頸鹿和長頸鹿,又是怎麼出現的呢?

出現原因就是『有性生殖』與『突變』!

有性生殖會讓後代繼承父母的部分基因,

讓後代基因更『豐富多樣』,

每個都會有一些些的差異,

以人為例,有的不易感冒、有的不太怕冷、有的跑得快,

所以後代會越來越多樣化;


再者則是突變,

突變有大有小,有利有弊,

有些忽然出現的突變,可以使後代具有父母都沒有的特殊能力

例如後代突變全白的毛、特別敏銳的視力、特別的高大的體型等,

會讓多樣化變得差異更大!




所以可以這麼解釋長頸鹿的脖子,

有些天生長、有些天生短,

有些甚至突變出特長或特短的脖子,

因為長期以來特長脖子的最具優勢,

沒草時可以吃樹葉,所以有較高的存活機率,

也能有最多的後代,

所以其他短的都勢微、被淘汰了,只剩長頸的;



亦可用老虎為例子,

有些老虎是黃底黑條紋、有些是白底褐色條紋

黃底黑條紋是比較好的保護色,最能隱藏自己伏擊獵物

白底褐色條紋則較顯眼、易被發現,

最後導致容易被餓死,繁殖的白底後代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天生有白底基因的族群就不斷勢微、逐漸消失,

但在完全消失前,於1951年在印度捕獲其中一隻

並開始有計畫的繁殖、刻意保護,

所以白底褐條紋的『白老虎』這一血脈才得以保存,

若人類沒有刻意飼養,

很可能就會如短頸的長頸鹿一般,消失在演化的道路上。


....................................................................................



所以生物種類不會忽然『變出來』喔!

都是一點一滴的慢慢演化而來~~~




~~系統工程師的居酒屋~~

2012-10-15 02:04:59 補充:
TO☆╭水也右╯★ ,

基因不會消失,只會被沖淡,

最終保存在懾伏、不活躍的狀態,

在分子生物學上指的是其實生物的基因沒有全部顯現,

只有少部分被表現出來,其他都只是『備於不用』『存於不現』

例如所有靈長類都帶有尾巴發育的基因,包含人類,

但人類的尾巴基因是處於不活躍的狀態,在胚胎後期不會啟動,

使得絕大多數的人類都沒有發育出尾巴。

2012-10-15 02:16:43 補充:
我的說明與推論中,視力正常者在短期內會完全無法適應全黑的環境,

發生碰壁、彼此撞擊、游向淺灘而擱淺、脫隊落單、無法覓食等狀況,

但視力缺陷者早已熟悉在黑暗中以其他感官生活的方式,

但不是多出外加的辨識能力,

而是比眼明者『提早熟悉』『靈活運用』如側線、聽聲音等替代方式,

所以先天視力缺陷者發生意外的機率將大大降低,

並能在黑暗中正常覓食、長久生存、繁殖,

不是多出外加的辨識能力,而是

已經說很多次啦~

^ ^
在8樓和9樓

2012-10-15 02:43:33 補充:
有些種類的盲魚幼魚眼睛是正常的,長大之後才逐漸消失,

符合先天視力缺陷的說法呀 @@ 問題在哪??

盲魚胚胎發育過程中是全都有眼睛的,

但在孵化數週後多數會出現眼睛會退化了的狀況,只有留下眼睛的痕跡,

這完全符合先天視力缺陷的狀況啊!

先天的遺傳缺陷,不代表一出生就會有,

大部分剛出生都是正常的,隨著成長才會逐漸顯現,

人類常見的,類似逐漸退化的先天疾病

例如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小腦萎縮症、多發性硬化症等等,

大多數是在20-40歳時才會逐漸顯現,

這些都是先天基因缺陷的遺傳疾病。

2012-10-18 04:12:25 補充:
哈囉,☆╭水也右╯★

100隻會失明的魚苗和100隻正常的魚苗

在完全不見光的環境下出生,日後數量減少的差異不大,

因為黑暗中其實條件都是一樣的,

但是問題是出在基因上:帶視力問題基因者變多了!

加上日後的新進存活成員,亦是帶視力問題基因者為多

使得該地理隔離的小族群中,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將快速提升,

(類似亞洲獅群出現免疫系統缺陷的遺傳問題)

讓族群出現先天視力缺陷逐漸趨於穩定、普遍發生的狀態。

2012-10-18 04:45:46 補充:
另外關於深海魚顏色問題,

中等深度的魚類中,其實以紅色的比列為多

原因是因為紅色波長較長、能量較低

故在一定深度的水中紅色反而會呈現低明度的暗色系或灰色系

故能達到隱藏自己的目的;

而在光線難以抵達的深海,

體色則會朝兩極化改變:全黑與沒有體色

眼睛也會朝兩極化改變:超大與超小

先說體色,其實不管全黑還是透明,也都是一種保護色

在幾乎無光的黑色環境中,全黑或透明的體色可以達到隱身的效果

例如鮟鱇魚,為了避免頭上的燈籠照到自己而曝光,

所以鮟鱇魚大都是黑色或深褐色的;

2012-10-18 05:22:47 補充:
至於黑暗環境中不發展色素的動物,則會出現透明無色彩的外觀,

這也是適應環境演化的結果,全透明的效果與黑色一樣,

都是可以藏身魚黑暗之中的方式;


但是全透明的動物,在光線底下看起來其實好像是偏白的,

但請注意,

拍照或是人類看見他們時的光線,都是用人工光源的結果

所以才會讓這些動物看起來『白得很顯眼』

在他們原生環境中是不存在這麼大量的光線,

例如盲魚其實就是『透明的』,

只是在人工光源或日光下看起來偏白或偏粉紅。

2012-10-18 05:28:43 補充:
另外亦有一些是真正純白色的海底生物;

許多深海的掠食動物發展出特別發達的視力,

利用僅存的超超超超微弱光線中,在深海巡弋獵食,

而在深海最底層的厚厚的沉降物與殘骸碎屑,其實都是白色的,

在深海熱泉生物圈中,主要色系亦是白色的火山噴出物,

所以黑色在這反而可能比較顯眼,

白色或透明無色,在這就能達到保護色的效果,

所以亦有部份生物發展出純白的外觀,

例如深海熱泉的白色螃蟹。

2012-10-18 05:37:08 補充:
當然也有許多資料說:

『深海沒有光線,有沒有顏色都無所謂,所以部分生物不發展色素導致顏色偏白』

但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有疑慮,因為多數海底生物都有眼睛,而且許多是特別發達,

表示極微弱的光線亦能被利用於視覺,

白色的體色比較可能是配合海洋底床白色沉降物與殘骸碎屑,

適應『白色底層的黑暗環境』而發展出來的環境色,

所以顏色鮮艷個體在黑暗中處於弱勢,

黑、白或透明體色則處於優勢。

2012-10-18 06:06:41 補充:
回到"基因不會消失,只會被沖淡"的問題,

我說過了啦,『沖淡』是『基因出現或表現的機率低』


生物中所含的基因其實大多都是不表現的,

只有部分是有用到的外顯子 ,

其他大多都是睡覺的功能未知部分,又叫『垃圾DNA』

例如人類只用不到1.5%,剩下的全都是不表現的 ,

例如人類的尾巴、八對的乳頭、發達的毛髮等等,

被沖淡稀釋到龐雜的基因庫存中,存而不現,

只會在即極罕見的狀況下,經由某些未知的方式而被喚醒、產生作用,

垃圾DNA是演化下遺留的產物,也是演化的重要證據之一。

2012-10-18 06:11:13 補充:
說到基因表現,就稍微偏題一下:

在同一生物中的每個細胞都是一樣的基因,

但不是每個部位的細胞裡的遺傳信息都會被表達出來,

不到1.5%的外顯子中,因他的位置與功能,

而表現其所攜帶的部分遺傳信息。


↑這是稍微有關聯的岔題~~~可看可不看~~~~

2012-10-18 06:22:38 補充:
再回到"基因不會消失,只會被沖淡"

其實不用到分子生物學的層次,只要用一般『育重』的概念就能解釋啦

例如:我要培育毛色純白的狗,

就挑選『黃色』體毛的親代1000對,第一代繁殖出6000隻小狗,

其後代出現純白的機率是1%,共有600隻

再由這600隻彼此交配,第二代繁殖出1800隻小狗,

其後代出現純白的機率是10%,共有180隻

再由這180隻彼此交配,第三代繁殖出540隻小狗,

其後代出現純白的機率是50%,共有270隻........................

2012-10-18 06:28:55 補充:
反覆經過無數代之後,

第N代小狗出現純白毛色的機率將會達99%以上,

培育出穩定的白毛基因狗,

原始親代的黃毛基因就是被『沖淡』了,

黃毛基因表現的機率變得非常低,

而白毛基因則因為人擇的結果,被強化為穩定表現的基因;

而盲魚則是因為天擇,

使得先天視力缺陷被強化為穩定表現的基因。

2012-10-18 06:35:37 補充:
TO:☆╭水也右╯★

我是讀藝術創作和教育的,

只有在高一和高二有接觸過生物課程,

但是我應該是全台灣唯一一個,

可以跟讀分子生物和微生物的人一起討論生物題的美術系學生吧?

@@

哈哈哈~~~

新竹高中的生物老師真不賴,

連我這個去考美術系的都不放過,拼命灌、拼命教~~~

2012-10-18 13:35:09 補充:
Q:為什麼帶視力基因者有何理由變多呢??

A:啊啊啊啊,

我在24到29樓, 都在說明為何為什麼視力缺陷基因者比例會多,

並說明了為何新加入成員又以視力缺陷基因者為多,

25、26、27樓也舉例說明了

為何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會由正常的1%

會逐漸升為10% 、15% ...........

平均只要每隔5年發生魚群被困,100萬就可以發生20萬次,

所以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將會不斷攀升,直至99%以上。

2012-10-18 13:46:22 補充:
"基因不會消失,只會被沖淡"

沒錯,就是後代該基因的表現率會低的意思。

^^

2012-10-18 13:55:35 補充:
地下河流是被岩石結構所遮擋,

因此深處是完全不會有任何光線的;

但是海底則不同,是海水『過濾』了大部分的光線,

所以深度越深,能穿透的光就越少,

大部分動物與人類的眼睛,看起來深海或許是全黑的

但許多視力特化的深海魚類還是可以看清東西,

所以這與完全無光的『地底洞穴河流』的狀況不同

地底河流就算視力特化還是無法視物,因為根本沒有光線

0.1與0的差別,就在於地底河流是0,是完全沒有,

所以深海魚類與盲魚沒有矛盾之處啦。

2012-10-19 04:15:09 補充:
哈囉,我回應白狗育種的例子,

你說的完全沒錯,這我當然知道呀,

所以我說育種這是人擇,是有計畫的人工挑選,

大自然當然不會特別只挑選白毛個體,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

所以白獅白虎白熊都很少見;


而盲魚是機制類似的天擇,

人擇給了白毛狗特別高的繁殖機率,成了人工的優勢,

而天擇給了先天盲眼魚特別高的存活與繁殖機率的環境,

在黑暗地底中讓先天盲眼魚有了自然的優勢。

2012-10-19 04:33:52 補充:
我也是假設盲眼屬於隱性基因(r),常被顯性基因(R)所覆蓋的,

即便一開始黑暗中正常個體比盲眼多,盲眼基因依然會存在

而且隱性基因出現比率不會減少喔,反而是增加;

書上一定都會提到:由於隱性的關係,(rr)個體出現比率之後只會減少不會提升

但書上說的是自然的產生的F1,不是這種親代被特殊篩選的特殊環境

而且因為交配對象少,所以天生盲眼相互交配的比例將大大提高,

就算是顯性基因,血緣相近個體之後代(F2)(F3)...(Fn)也將使性狀漸趨明顯

所以這不是單純的F1,裡面已經出現非常多(rr)與(Rr)了,

遠比自然出現的機率高。

2012-10-19 04:49:03 補充:
所以假設自然發生天生眼睛缺陷(rr)的機率是1%,

在地底洞穴中,天生眼睛缺陷的親代數量將會大增

F1出現天生眼睛缺陷(rr)的機率將會提高到5%,剩下的95%中亦有很多是(Rr),

因此會隨著不斷繁殖,出現(rr)的機率將不斷提高。

(在25、26、27樓的意見裡)


例如我舉例過的『白狗育種』

親代是正常的黃毛親代1000對,所以F1出現純白的機率假設是1%

但是現在改變親代的基因表現,

1000對中有200對都是純白毛、200對是白毛X黃毛,

F1出現純白的機率絕對不再是1%,而是比這高很多的結果

狀況類似洞中的魚。

2012-10-19 05:31:36 補充:
『深海沒有光線,因為光線無法穿透』

所有的的資料都是如此,我當然知道啊,國小就有教了~~~

但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可能有疑慮,極微弱的光線亦可能被利用於視覺;


海水透光率不是幾公尺喔!海洋透光帶依環境而有不同深度,

但至少都有200公尺深的明亮海域,但這是對人類而言,

人類眼睛看起來全黑的地方,一樣有光線抵達的,

深海魚以及底棲動物都可以在3000-7000公尺深的地方找到,

如鱈魚、章魚、燈籠魚、安康魚各種的蝦子等等。

2012-10-19 05:37:07 補充:
一般只有6000公尺以下的『超深淵帶』,

才是被認為幾乎黑暗無光的地方,

不過這裡依然有許多靠視覺獵食的動物,

所以『個人』認為這種說法『可能』有疑慮,

極極極微弱的光線,一樣有可能被用於視覺。


PS.深海很怪,

有大眼睛、沒眼睛

有全黑的、全白的

有超巨大的、有超微小的

有黯淡低調的、還有能發出閃耀光芒的.......

什麼都朝兩極化發展~~~~

2012-10-20 19:27:28 補充:
TO:☆╭水也右╯★

我們完全了解你的意思啊!

你說的完全正確,正常魚苗與視力缺限魚苗在黑暗中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我也都是這樣說的啊!

@@

而且不是在討論個體,我們說的是:後代性狀的趨勢!

我們不是在討論個體的『優勢』,『優勢』是指『優勢的基因』!


所以洞穴中的F1,先天視力缺現者比例會提高,

其他視力正常魚,亦有部分是帶有先天視力缺陷基因但不表現 (如同Rr的情況),

所以被限制的F1,彼此交配出來的F2、F3、F4......

因為先天視力缺陷基因站有優勢,所以表現比例將逐漸提高,

百萬年後,性狀表現穩定為止。

2012-10-21 20:23:58 補充:
抱歉更正,

rr及Rr會開始變多,而Rr的後代將又是rr居多

應該更正為:

rr及Rr會開始變多,而Rr的後代將又是Rr居多

是帶白花r的會增多,但基因表現則為紫花最多(Rr與rr)

@@

一時腦殘+大小寫手殘

腦殘的部份因為沒法改,所以我刪除了

以免誤導大眾

2012-10-21 20:32:12 補充:
所以應該可以合理的推測,

盲魚的天生視力缺陷可能為『顯性基因』,

類似捲髮、五枝手指、鐮刀型貧血症等等,都是顯性基因,

不過由於帶此基因個體極少、繁殖困難、子代存活率低,

所以在大量隱性正常個體中,不易有增多的狀況發生,

但若發生陷入地底洞穴這種特殊的隔離狀況,

劣勢基因將會成為優勢、少數將會逐漸成為多數。

2012-10-21 20:32:49 補充:
用這樣說明應該就會比較清楚了吧~~~

2012-10-22 10:41:59 補充:
哈哈,先回答Rr 的問題,
我當然知道rr是隱性,
RR是顯性,
而Rr是帶隱性基因但表現為顯性啦

^^
我不是搞混啦
是前文『Rr』誤打成了『rr』

2012-10-22 10:52:26 補充:
另外,假設天生眼睛缺陷為顯性

那可以很合理的解釋為什麼部份盲魚的眼睛還是會繼續發育,

因為他們就是少數的(rr)

而且長久看來,封閉的小族群中,RR與Rr會越來越多,

rr個體會從族群中減少,沒有錯啊?

@@

2012-10-22 11:10:48 補充:
天擇當然無法解釋全部的現象,

許多精巧複雜的現象,例如眼球的出現、生命的起源等等,

難以單靠演化來解釋,機制與發生原因充滿了謎

有太多可探究的空間;


但目前『比較』合理,而且擁有最多證據的,

也只有達爾文+孟德爾的演化理論最為符合這200年來的研究發現,

不能說演化理論就一定是完美的,而是最能接受新發現的批判與挑戰,

所以我只能運用人類現有的理論來解釋。


但觀念與發現是會不斷流轉的,也許哪天會有新發現,

可以完全推翻達爾文的演化理論,可更完善的釐清物種起源及演化

如同過去拉馬克的理論被推翻一般。

2012-10-22 20:51:16 補充:
Q:

Rr 當中,
R所代表的顯性是指什麼意思?r所代表的隱性又是指什麼意思?

A:

二倍體生物中,多數染色體都有對應排列的兩套,

一套來自父親,一套來自母親,

性狀的表現僅由其中一套決定的為顯性基因,

(Rr與RR,只要有R就會表現)

而性狀的表現必須存在兩套同質的,則稱為隱性基因,

(一定要都是rr才會表現)


少數性狀有數個基因都會是呈顯性(共顯性),

例如人的血型。
參考: 高中生物課本
2012-10-19 3:23 am
1依照達爾文就是

先突變 導致個體差異

如果剛好能適應環境 那就爽了 比其他同種生物更有優勢

適應的就接著而他們與同種之間交配

會含有相同適應的基因

不適應的或則會遭到淘汰

適應的就繼續繁衍下一代


2拉馬克是說

舉例:男生練肌肉 會有強壯的肌肉

他的意思就是他的小孩也會有強壯的肌肉

那不可能阿 動物是依照精子 以及 卵子 來減數分裂形成胚胎

跟一般細胞根本無關
2012-10-14 5:52 am
馬克
我要問的就是為什麼眼明者有何理由為弱勢???
眼盲和眼明只有視力相關的基因有差異,其他基因基本上沒有差異的情況下眼明者他們弱勢的理由是什麼??

2012-10-13 21:54:19 補充:
除非他們視力缺陷是屬於顯性疾病,這樣我就可以理解為何眼盲者占優勢

2012-10-14 17:55:16 補充:
"基因當然不會消失啊,只會被稀釋、被沖淡???"
可否以分子生物學的角度說明,因為被稀釋、被沖淡的形容詞太過模糊

你說眼明者會碰壁、彼此撞擊、游向淺灘擱淺,那視力缺陷者一定也會碰壁、彼此撞擊、游向淺灘擱淺,因為視力缺陷者並沒有比眼明者多出外加的辨識能力

2012-10-14 17:59:34 補充:
而且我查資料的時候發現其實有些種類的盲魚幼魚眼睛是正常的,長大之後才逐漸消失,這不符合先天視力缺陷的說法

2012-10-17 22:17:51 補充:
我做一個例子好了,這樣比較能夠表明我的意思
那假設今天有"剛出生"100隻在出生20天後會失明的魚苗和100隻正常的魚苗
兩種皆處在完全不見光的環境下出生
請問哪一種日後會數量減少最明顯??
這就是我的問題點

2012-10-17 22:28:01 補充:
恩恩,談論到這又抓到了一個問題

你所舉的例子"但人類的尾巴基因是處於不活躍的狀態,在胚胎後期不會啟動,使得絕大多數的人類都沒有發育出尾巴"

胚胎後期處不活躍的狀態,也就是說基因序列是沒有突變的,而是基因表現的調控上出了改變。

而你另外舉例小腦萎縮症,有分為隱性和顯性兩種種類,隱性則是有重要的基因沒有辦法表現出來,而使個體生長的長期情況下導致細胞死亡。
顯性則是有表現出突變蛋白影響細胞正常功能,長期累積導致細胞大量死亡。

所以基因有沒有突變、會不會表現,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參考,因為會影響到後面思考的方向不同。

2012-10-17 22:47:30 補充:
我另外再舉一個類似例子好了
在有光的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種類的魚外表顏色鮮艷多種類
但是在一個完全黑暗環境下的生物他們的體色卻非常的單調

難道顏色鮮艷的個體在黑暗中處於弱勢,單調體色的個體處於優勢??

別說是共同祖先顏色本來就單調,之後有光的地方另外發展出鮮豔顏色
因為共同祖先有體色是合理的推測

2012-10-17 22:57:41 補充:
"基因不會消失,只會被沖淡"
我倒想請問是怎麼個沖淡法
我是讀分子生物和微生物的
所以大概會知道你舉例的哪些例子是對的,哪些是不太符合的
但相互討論可以彼此分享不同的思考點
所以我會想不停的問問題和討論 :)

2012-10-18 09:04:42 補充:
"帶視力問題基因者變多了!"
問題點來了,為什麼帶視力基因者有何理由變多呢??
"加上日後的新進存活成員,亦是帶視力問題基因者為多"
新進的成員是隨機的,假設盲眼在一個可見光的族群中出現率只有3%
新進的成員如果97%都是視力正常的被困進來呢??

2012-10-18 09:16:08 補充:
"我說過了啦,『沖淡』是『基因出現或表現的機率低』"
你當然有說過,這我知道
但是你沒回答到我想知道的答案所以我才繼續追問

所以你說沖淡就是說過了好幾代個體該基因的表現率會越變越低的意思???
如果這樣我還會再問個問題,如果不是那你可以再加以解釋


PS:『垃圾DNA』不是不表現的基因叫做垃圾DNA,而是一些大量重複序列或是目前還未發現到功能的部分才叫做垃圾DNA,有基因序列意義的即使他不表現,也不稱垃圾DNA

2012-10-18 09:22:13 補充:
你舉例了深海生物,也知道深海有不少動物是會發出螢光的
這我又可以找出另外一個方向來說明我的問題了
這代表深海雖然全黑,但是那邊的生物一樣視力正常可以被深海中的發光物所吸引
他們視力正常代表和你說的盲魚論法有矛盾之處

(剩下的討論我等有空的時候再繼續寫,因為最近課業有點重@@)

2012-10-18 20:39:42 補充:
你確定深海還有光嗎??
你知道海水透光率只達幾公尺嗎??
深海魚有些種類是生存在四五千公尺以下的,那裡是完全沒有光線的

2012-10-18 20:42:28 補充:
剩下的50隻在黑暗中幸存,30隻正常魚學會求生方式並繁殖
其中的20隻盲眼魚亦有繁殖後代,
因為先天視力者比率增加,
後代出現先天視力缺陷比率由正常的1%升為5%

我知道你的1%是20/2000
請問你的5%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計算的??

2012-10-18 20:43:52 補充:
發問者
我們沒有吵啦....
我們是在找出論點以及推翻論點,這有助於找出答案

2012-10-18 20:49:54 補充:
"沒錯,就是後代該基因的表現率會低的意思"

假設今天盲眼屬於隱性基因,這種盲眼的特徵在正常個體族群中是很容易被正常顯性基因所覆蓋的,所以一開始黑暗中如果正常個體的數量還是比盲眼多,盲眼基因雖然會存在,但由於隱性的關係,盲眼的個體比率之後只會減少不會提升

2012-10-18 21:06:25 補充:
"例如人類只用不到1.5%,剩下的全都是不表現的"

我是有在維基上查到和你說的類似的東西

"其中的外顯子,也就是能夠製造蛋白質的編碼序列,只佔總長度的1.5%"

我認為1.5%算正常,因為有些DNA序列是要去調控基因表現的,例如啟動子
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序列中內插子比外顯子的序列還要長,這代表基因在表現上須要高精確調控,都是那些不會表現成蛋白質的DNA在做的工作

PS:他寫得有些奇怪,其他RNA的基因咧??有些基因只會轉錄成RNA不會有蛋白質出現

2012-10-18 21:14:41 補充:
DNA不是你所想的只有拿來做基因表現
其他98.5%的DNA有不少的部分是調控基因表現的序列
大部分負責調控功能的DNA序列都比外顯子的序列還要長
還有不少部分DNA屬於大片段重複序列,例如衛星DNA
有些則是已經缺乏啟動子等DNA的基因,它們就算有基因序列也沒有辦法表現,這類稱為假基因
還有部分基因屬於跳躍子
所以DNA並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單調

2012-10-18 21:20:43 補充:
1.5%的DNA就含有約兩萬五千個基因,這已經夠用了
因為有很多基因會有變換表現,以及表現後的加工
兩萬五千個基因真正表現出來的蛋白質或RNA種類可以超過十萬種

2012-10-18 21:27:36 補充:
育種是人工的
你說
"就挑選『黃色』體毛的親代1000對,第一代繁殖出6000隻小狗,
其後代出現純白的機率是1%,共有600隻
再由這600隻彼此交配,第二代繁殖出1800隻小狗,
其後代出現純白的機率是10%"

但是大自然不會讓你只白配白那樣繁衍
600隻純白狗一樣還是混在5400隻黃色狗中,白色個體和黃色個體交配機率較高,因為黃色個體數量高,所以白色個體只會減少,不會增加

2012-10-19 21:04:28 補充:
我問馬克
那假設今天有"剛出生"100隻在出生20天後會失明的魚苗和100隻正常的魚苗
兩種皆處在完全不見光的環境下出生
請問哪一種日後會數量減少最明顯??

在不會有新族群進入的情況下

2012-10-20 18:41:50 補充:
我沒有在爭....
我在問,我想問出一個可以說服我的答案

"100隻正常的魚苗"在此環境"比較會減少"
這是果,不是因
我想討論的是因

2012-10-20 18:51:16 補充:
沒有光線的環境下有眼睛和沒眼睛都一樣是瞎子
眼睛在這種環境只是一個不能發揮功能的特徵,好比沒用的裝飾物
兩種魚一個有裝飾物一個沒有裝飾物,黑暗中有沒有裝飾物對個體來說彼此之間沒有什麼差別
有何理由說那個沒裝飾物的個體是優勢??
希望你們可以了解我的意思.........

2012-10-20 23:01:56 補充:
你好激動喔@@
我懂,但是我想和你在即時通上談論一下
因為這裡談論感覺耗時又有些限制

2012-10-20 23:24:37 補充:
"正常魚苗與視力缺限魚苗在黑暗中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在沒有差別的情況下我舉個例子
最典型的例子
豌豆花的顏色,白色和紫色,請問一個院子內種100棵白花豌豆,100棵紫花豌豆
請問誰的數量減少較多
照你的說法,如果這兩百個豌豆相互繁衍好幾代,白花的豌豆數量比例會越來越多,而紫花則會越來越少甚至消失,請問這樣合理嗎??

2012-10-20 23:25:14 補充:
忘了說,紫花是RR和Rr
白花是rr

2012-10-20 23:48:42 補充:
馬克
我在討論的不是拉馬克和達爾文的的問題
拉馬克的說法我也不認同
所以我沒在談論拉馬克的學說

我只專對某些物種演化的解釋方式有些質疑

2012-10-21 17:38:40 補充:
我問到這我傻眼了耶 : ( ....
你怎麼會說我舉例的白花豌豆會變多呢??
是紫花豌豆變多才對
你似乎還不太了解遺傳學和隱性顯性的定義喔....
所以我之前才會一直認為你的說法裡面有一部分一直有問題
別認為我先前一直問問題是因為看不懂,因為我在你某些部分真的看到不合理的說法唷.....

2012-10-21 17:45:03 補充:
我先問你最基本的問題好了
1.
Rr 當中
R所代表的顯性是指什麼意思??
r所代表的隱性又是指什麼意思??

2.
rr,rr,Rr,RR 這四隻同種動物,可看出顯性和隱性比為1:1
請問雜交後的第一代和第一代雜交後的第二代,顯性和隱性的比例各是多少??

2012-10-21 17:50:56 補充:
第二題第二代不用回答
回答第一代就好,因為光第一代四隻動物和互配對就有三種答案

2012-10-21 17:56:11 補充:
我說的
"rr,rr,Rr,RR 這四隻同種動物,可看出顯性和隱性比為1:1"
是指表現型的顯隱性比例,不是基因型

2012-10-21 22:24:53 補充:
Rr會變多
由於數量多,Rr和Rr互交的機會高,
之後互交會生成
RR,Rr,Rr,rr
所以RR一樣還是會出現

2012-10-21 22:27:13 補充:
請你回答一下
Rr 當中
R所代表的顯性是指什麼意思??
r所代表的隱性又是指什麼意思??
這個對你對顯隱性的觀念很重要
所以你一定要回答一下喔

2012-10-21 23:00:24 補充:
所以我起初才猜測他們的盲眼可能屬於顯性疾病,但事實是否如此還是需要有資料證明,如果事實是屬於隱性倒是有很多疑點

哈溫定律在敘述的是如果沒有天擇發生,每種基因型的出現頻率在不斷的傳遞好幾代之後會趨向一個穩定的數值
不過這是在一個非常理想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現實中不太可能出現這種情形

2012-10-21 23:36:49 補充:
不過有些種類盲魚幼魚有眼,但是長大後眼睛就完全不見了
這可能不是屬於單純基因顯隱性問題
在成長時期眼睛藉由細胞凋亡的調控讓眼睛整個消失
我認為這參與的基因種類不只一種,有的可能不是顯隱性問題而是基因調控以及細胞凋亡調控上的問題

不過確切哪個基因發生問題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部分,所以這只是順便談論一下而已
但顯隱性這個參考點在族群中的轉變是重要的

2012-10-21 23:46:55 補充:
可是有個問題,那些盲魚一開始的始祖並不是就已經在洞穴中,所以在有光的環境下,盲眼就算是顯性疾病個體數量還是非常少
假設今天有2000隻魚存魚洞穴中(早已存在於洞穴)其中只有20隻屬於顯性盲眼疾病RR或Rr而其他正常個體為rr,除非盲眼個體生產後代數量比正常個體還多,不然很難將rr個體從族群中減少

2012-10-22 09:29:49 補充:
你認不認為在這個大自然中你會看到有些物種簡直以訂做來形容而無法只純粹隨機突變個體做天擇來解釋??
好比說鳥類好了
他的羽毛,空心骨骼,特化肺部等都符合飛行的需求,如果只純粹以隨機突變解釋的話,要突變成這樣的機率真的非常非常的小,因為要變的基因種類很多
而且感覺就是會有一種"趨勢上"的演變
所以生物讀到現在,我一直認為演化學上還是有一小部分有些缺陷,當然大致上是都可以解釋,但就是指某些方面沒辦法解釋得很完美
我認為環境一定還有某些未知因子會影響到生物的突變趨勢

2012-10-22 09:39:56 補充:
從演化的角度來說
生物從單細胞演化成多細胞生物,之後多細胞在演化成更複雜的個體
我們拿單細胞和哺乳動物來做比較好了
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哺乳動物所含的基因種類量一定比單細胞多上好幾倍
假如某單細胞的細胞內基因為兩千多種,而某哺乳類的基因則有三萬種
請問如果以個體差異和天擇來解釋的話,你怎麼解釋他們彼此之間相差的兩萬八千種基因是怎麼突變出來的???而且都是突變出有意義和含有promoter,leader,trailer,terminator的兩萬八千種完整基因耶???

你不覺得哪方面有很多疑點嗎???

2012-10-22 18:46:21 補充:
我問的不是你所理解的意思
我問:
Rr 當中
R所代表的顯性是指什麼意思??
r所代表的隱性又是指什麼意思??

是要問你什麼是顯性基因,什麼是隱性基因
你要把他們的定義說出來唷~

2012-10-22 22:05:44 補充:
意見限制100個= =
還沒談完耶...
我要刪前面的部分

2012-10-22 22:22:16 補充:
你回答的不完全對
簡易的說
顯性就是指能夠進行基因表現的等位基因
隱性就是指已失去表現功能的等位基因

RR代表兩個等位基因都能表現
Rr則是一個等位基因可以表現,另一個不行,但是可表現的等位基因可以彌補隱性的缺陷,不過其實有些基因光只有一邊能表現還是會有弱勢的
rr則是表示這個基因在個體內已經沒有任何功能,不會進行基因表現

所以你說的"一定要都是rr才會表現"是沒有這回事的喔~ :)

2012-10-22 22:42:58 補充:
所以你應該知道什麼是顯性疾病和隱性疾病了吧???
隱性疾病就是某基因失去表現功能之後,造成個體某些表現型異常,因為重要的基因沒了功能
顯性疾病正好相反,它能夠進行基因表現,但是它表現出來的是失常的蛋白質,這可能會擾亂細胞正常代謝反應,所以造成疾病

2012-10-23 09:25:54 補充:
有些種類的基因甚至沒有所謂的顯性和隱性的定義
它們稱為半顯性
一個掌管某種花顏色的基因
其中一種等位基因(Ar)是能表現出酵素,這種酵素可生產出紅色色素
另一種等位基因(Aw)則是表現出的酵素沒辦法產出紅色色素

當個體為ArAr時,是紅花
當個體為AwAw時,則是白花
當個體為ArAw時,則是粉紅花

所以純粹RR,Rr,rr 的顯隱性不是唯一的基因表現法

2012-10-23 09:32:09 補充:
在標準條件之下哈溫定率的確是可以拿來作參考
我沒有說不能拿來用
但是就以哈溫定律的定義來說就不符合你說的有眼個體數量會大量減少的說法呀.......
2012-10-12 5:56 am
我想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字來解釋你所有疑問:
性。
我可不是在開黃腔,性是交流遺傳因子的途徑,產生子代的過程,子代將不一定與親代相同,可能長出了奇怪的構造,手,或腳,或任何器官,這種親代沒有的新特徵,使得子代可以到達或適應親代無法到達的新地方,在那里繁衍,又產生不一樣的子代,繼續探索新區域--
當然,不是所有的突變都有利於生物,突變不適應親代環境的,無法適應新環境也無法適應舊環境的突變,會導致死亡,淘汰,幸運未死,能適應新環境的突變種則被迫離開舊環境,遇到同樣能適應新環境的伴侶的機率也很小。
然而,時間造就一切,漫長的時間使得上述的幸運情況發生了。
所以演化需要很長的時間。
像樹枝沿著樹幹,所有的生物可以畫成一個樹狀圖的。
如果你本來就長手長腳,你的子代長手長腳的機率會更大。
所以適應了一定環境的祖先,和生活在經過漫長時間卻無大變化的環境的妳會長的大致相同。
希望可以幫你解惑。
2012-10-10 2:02 am
拉馬克的理論經不起古典遺傳學(孟德爾遺傳學)的推敲。德國的科學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雌、雄的老鼠尾巴都切斷後,再讓其互相交配來產生子代,而生出來的結果也依舊都是有尾巴的。再將這些沒有尾巴的子代互相交配產生下一代,而下一代的老鼠也仍然是有尾巴的。他一直這樣重複進行至第二十一代,其子代仍然是有尾巴的,就此推翻了拉馬克的學說。進入20世紀40年代以後,人工智慧的學說迅速發展,特別是2008年提出的智能進化論揭示生物進化的內因,據此,人們也知道把老鼠尾巴切斷這種愚蠢的實驗根本不能說明問題,拉馬克理論的合理性被重新提了出來。
2012-10-10 1:44 am
因為這些動物行有性生殖
精卵行减數分裂後再重新組合
所以才會有變化呀@@
而且如果是因為有些魚類想到陸地上
那就會有不想上岸的魚類嘛
所以才變成兩大類XD
2012-10-09 7:09 pm
那個人是法國動物學家"拉馬克",不是馬克!

2012-10-09 12:31:29 補充:
但照課本的說法,根本不存在「變」這種東西,只有「淘汰」,真是太矛盾了啦,如果沒有變,那這些生物哪來的?無中生有?那還是變來的啊!
→你錯了!無論拉馬克或達爾文都認為有"變"。反而拉馬克認為現在的物種只是對原有物種作改變,達爾文是共祖說,也就是短頸、長頸各可朝著牠們有利的方向演化為不同物種!淘汰是把同種裏面中等的個體消滅,如此才能產生新物種。你的課本是中學的嗎?中學並沒有仔細說明這兩個理論的差異,易造成誤解!

2012-10-10 22:58:08 補充:
我想請問以"盲魚"做一個例子
如果以天擇的方式來說明的話,當初有眼睛的個體為什麼沒有辦法存留在族群中呢??
→不是!這是那個環境讓盲魚成為優勢,有眼的只是弱勢或在其它環境保留,不是不能保留。拉馬克才是認為有眼的被盲眼的"取代"!這也是拉馬克下台的原因。

2012-10-13 20:53:48 補充:
當然有視力的個體可以在其他地方保留
但是我目前想討論的是在"同一個環境下"盲眼和有眼的留存問題
→我不是一開始就說了嗎?同一個黑暗環境,眼明者並沒有消失!只是是弱勢者而已!
如果那個環境太小資源太少,或許弱勢者將被"淘汰"到別的環境去,朝向另一個方向演化了而已。

2012-10-15 06:35:49 補充:
我要問的就是為什麼眼明者有何理由為弱勢???
→因為環境造就明眼基因為弱勢者。
眼盲和眼明只有視力相關的基因有差異,其他基因基本上沒有差異的情況下眼明者他們弱勢的理由是什麼??
→如上!如果基因相同則以環境影響基因表現來解釋。如葉綠體基因在無光環境也無法表現。

2012-10-19 14:49:44 補充:
大概都已看不太下去太長的討論了。我請你再回頭看看我的意見,不知是否有問題?
1、那個人是法國動物學家"拉馬克",不是馬克!
2、但照課本的說法,根本不存在「變」這種東西,只有「淘汰」,真是太矛盾了啦,如果沒有變,那這些生物哪來的?無中生有?那還是變來的啊!

2012-10-19 14:50:09 補充:
→你錯了!無論拉馬克或達爾文都認為有"變"。反而拉馬克認為現在的物種只是對原有物種作改變,達爾文是共祖說,也就是短頸、長頸各可朝著牠們有利的方向演化為不同物種!淘汰是把同種裏面中等的個體消滅,如此才能產生新物種。你的課本是中學的嗎?中學並沒有仔細說明這兩個理論的差異,易造成誤解!
如有疑議請補充!我可以針對您的問題再解說。

2012-10-20 07:27:37 補充:
1、前面的意見是告知提問者我認為大家是在討論,不是在吵。
2、100隻正常的魚苗"在此環境"比較會減少。這不需要爭什麼吧?

2012-10-21 20:36:30 補充:
怪!請問你們知道"哈溫定律"嗎?白花、紫花(基因)如果不被環境選擇,自然子代和親代的基因、基因型、表型都是相同的。不是嗎?

2012-10-22 11:24:13 補充:
演化學上還是有一小部分有些缺陷,當然大致上是都可以解釋,但就是指某些方面沒辦法解釋得很完美
我認為環境一定還有某些未知因子會影響到生物的突變趨勢
→這是當然的!而且不是一小部份,可是像我這種半調子也沒辦法。只能用已經能夠解釋的部份來看而已。
→哈溫的確是一個不存在的條件,但上面的白花、紫花因為和環境條件不知有何關聯,因此是用哈溫來解釋的。除非你能夠提出環境對這兩個表型的影響為何。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4:1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009000010KK013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