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參考:http://pic.pimg.tw/jg812/1216740772.jpg
《Virtual (虛擬)》 「Virtual (虛擬) 」這個字在英文中的原意是有力量、有效的,絲毫沒有虛幻的意思,扣緊虛擬社群這個詞來說,「Virtual」所以要描述的是一種不直接面對面,經由經由溝通媒介關係的中介,所形成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這樣的人際關係是得確存在的,但是,仍帶著有別於大部分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的特殊性。1964年,加拿大學者麥克魯漢(McLuhan. Marshall)提出了,「外爆炸」概念來描述電子媒體將全世界整合為地球村的情況。這個現象,從麥克魯漢的觀點來看,在電器時代會因電視、無線電廣播的包那共感性格,促使個人的「再部落化」,建立一個允許多元、多樣化的的社群存在的場域,而個人也不再只是孤立的生產單位的疏離主體。
或許沒錯,個人從事網路行為的過程中,(如網路家族的參與),在網路匿名特質下,一個人可以隱藏自己真實身分,扮演多重腳色,身份可以因時因地因家族不同而不同,呈現個人身份的「去中心化」。然而,個人在多種網路使用身份下,儘管個人不再疏離而單一,卻也容易因為多重自我,如同後現代主義所提的「精神分裂主題」,陷入自我分裂的狀態,形成個人自我的失焦,甚至過於沉溺在網路的虛擬社會,而無法自拔。
【實體化的逃避心態】
由於人與人之間不是面對面的互動,溝通的隱匿性,也使得個人能夠比較放的開且投入互動的情境中,所以,在個人溝通原意呈現給他人的面向上,還會有放大或誇張化的效果發生。對於使用者來說,也會產生一種莫名而令人興奮的解放感。在電影摩登大聖中,原來的英文片-面具(Mask),其實,劇中所描繪的也是主角在戴上面具之後,行為變得誇張化並逃離真實生活的情形,事實上,主角在片中所表現出來的反向性格,確實有可能是長期受到壓抑的內心自我。這樣的表現,其實就非常接近某些網路使用者上,潛藏的某種人格異常與人際關投射效果。但是,解放或是誇張化是不是等於為所欲為呢?會不會讓網路上的人際關係因而變得更虛幻與疏離感呢?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一點,虛擬社會(Virtual Community)的實效與功用,必須要建立在我們的期待之上。
現在普及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媒介與傳播媒體。網際網路最主要的效用,可以說是為了補充原有溝通管道的不足與限制,在了解網路以及網路人際關係的特性,我們是否該深思與關心注意的問題,是我們用利用它來做些什麼事情。否則,網路人際關係變成真實世界人際關係時,很有可能就會取代原始的人與與人之間溝通關係模組,這就演變成所謂的網路沈迷症候群。這樣的現象可說是id的實體化(id-entity),使用者將所有的自有身分,投置到網路的身分上,藉此逃避真實世界的生活壓力,就如同停留在夢幻當中,不願醒來面對的人,結果造成個人藉著化名的掩飾,企圖完全脫離真實世界,沉溺在網路世界中追求人際關係所帶來的滿足,或是想要藉著網路所提供的方便性,不停地更換id而遊走在不同的社群之間,來逃避任何角色固定下來時所蘊含的社會責任。
從虛擬社群中回頭觀看真實世界,我們更能夠發現,再多的表情符號,終究還是無法取代面對面的笑容,當我們過度依賴在網路的使用,卻忽略了人與人之間最初的溝通模式,也有可能會造成個人與群體間的溝通與口語表達上的障礙,畢竟中國人常講「見面三分情」,有空還是多與朋友碰面,或是參與社交活動,以免慢慢喪失了溝通能力。
更新1:
★後學靜心十二萬分感謝!每位賢德先進前輩好友們詳細贊助名單請參考下列網址: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2100802460 ★後學靜心十二萬分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 撥冗參與此題請問賢德大大何以解:「大家如何觀看網路“虛擬”世界?」 提供寶貴精湛無比的高見和分享寶貴的心得﹒
更新2:
★後學靜心頂禮致敬!感恩!再感恩!~ ★後學靜心感謝各位先進、前輩、大師、賢德好友們~ 法佈施福德無量!~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