馴伏文字這頭野獸 一文的內容

徵求『馴伏文字這頭野獸』一文的內容

回答 (1)

2012-10-04 5:56 pm
✔ 最佳答案
秦牧《馴伏文字這頭「野獸」》有人曾經這樣譬喻說:「文字像是一頭野獸,要設法子馴伏牠。」這話,我以為頗有道理。我們看人家運用文字的各種程度,也有點像看人騎馬。那些文字拙劣的,詞不達意,欠通的語句密密麻麻,作者有點像是騎在「文字」這頭未馴的馬上,馬亂蹦亂跳,把他掀下來了。那些掌握文字程度較好,不過還是常有語病的人,有點像是騎在較為馴伏的馬上,雖然馬可以馱着他走,但是仍不時蹦跳、「人立」一下,顛顛躓躓,使他坐得很不安生。只有那些掌握文字異常純熟的人,他們寫起東西來,揮灑自如,曲折達意,才給人以這麼一種印象:彷彿老練的騎手騎着訓練有素的駿馬,在蕩蕩平川上歡快地奔馳……我以為,要達到最後一種境界,除了靠學識積累之外,還得充分熟悉自己所運用的文字,不僅是掌握它的一般性能,還要掌握它的奧妙幽微之處。要馴伏文字這頭「野獸」,首先,我認為:得理解、記牢大量的字,掌握大量的詞,精確了解它們的含義,運用它們組成句子的時候,合於民族習慣,合於傳統文法。熟悉羣眾的口語,也熟悉大量的成語。寫出來的文字,既生動活潑,又具有民族風格。對於文字的音響具有敏感,運用它們組成的句子,讀起來抑揚頓挫,節奏和諧,有一種音樂美。上面提到的這些,對於運用任何一種文字來寫作的人,道理都是一樣的。我以為,我們還不應該以此為滿足。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是以漢字來寫作的。我們還得進一步掌握漢字的種種特點。這樣,寫作起來,才能夠更加得心應手。由於漢字是一字一音,它們的音,平仄一般又很清楚,因此,熟練地運用漢字,實對實,虛對虛,可以寫出對仗很工整的漂亮句子。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這種對仗工整的偶句,兩句的字數完全一樣,音節完全一樣,聲調竟然那麼鏗鏘,內涵竟然那麼豐富。這種被叫做對聯的傑作,在世界各國文字中是絕無僅有的。怪不得唐詩、宋詞不但為國人所喜愛,也曾經使世界許多大藝術家傾心了。其次,漢字還有一個特點,由於它原本從象形文字逐步演變發展而來,至今還有一些字,仍然保留着圖畫的痕跡,像日、月、山、川等就是。除了象形以外,其他幾種方法造出來的字,有不少仍然可以讓人們「望字生義」。好像「忍」,就是在「心」上插一把「刃」,「賊」字就是憑暴力去奪取人家的財貨(貝)之類。 了解這類字的結構的道理,有甚麼好處呢?從消極方面來說,它有助於我們加強對於字的記憶,可以減少寫錯別字。從積極方面來說,它有時可以幫助我們解釋一下字眼,增加文筆的情趣。舊時代,在某些作品裏,在人們的談話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聽到這樣一些句子:「忍字,就是心頭插了一把刀啦!」「『家』是甚麼?在一個寶塔蓋下,養的盡是一羣豬!」 這些話都是頗包含了一些道理和情趣的。我們雖然不應該依樣畫葫蘆,也不需要老是在作品裏搞一套拆字遊戲,但是在某些適當場合,掌握漢字的這些特點,審察人們的用語習慣,有時把提到的字眼形象地解釋一番,不也是增添文筆風趣的手段之一嗎! 漢字,表達同一個意思,常常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字,有時交替運用它們,可以避免詞語單調,增加作品的文采。所以,掌握不同的詞兒,總是越多越好,多了,運用起來,才能夠有選擇、配搭的餘地。「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合乎世界之潮流,適乎人羣之需要……」(孫中山),這段話裏面的「順」「應」「合」「適」,如果統一用個「順」字,意義也未嘗不可相通,但是那樣一來,文采就會大大遜色了。這裏提到的,掌握漢字的這些細微奧妙之處,不過是就個人淺見所及談幾點罷了,它談不上完備,只能供讀者們作為舉一反三的參考。每個努力於掌握文字手段的人,都可以從自己的學習和運用當中領悟許多道理。


2012-10-04 09:57:30 補充:
參考網址:
http://blog.yahoo.com/_7BNPA4TBMUJCDP4XQHSS3OGJ4Y/articles/98137
參考: 網上+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22 00:20: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1004000051KK0005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