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關於馴化猴子做寵物的問題,
其實應該要說馴化時間不夠久,
而非猴子難以馴化,
因為所有的家畜、寵物,都是自野生動物馴化而來,
並不是智商高低、凶猛程度、感情豐富與否,
而是考量馴化後對人類是否有『功能性』,
越有功能需求的,馴化的積極性與發生年代會越早,
越早馴化,他們的野性會越低,也較容易控制與訓練,
例如狗在一、兩萬年前被人類飼養,用於協助原始的狩獵等工作,
羊是在一萬年前左右被馴化,用於提供毛皮與穩定肉源,
馬則是4000年前被養殖,用於騎乘、役使,協助戰爭與農業,
所以越有用、越有需要,越早被人類馴養;
早期被馴養的個體,想當然爾野性極重、不易控制,
想像野牛的兇悍、野馬的神經質、野豬的攻擊性不亞於猴子,
但是被馴養個體的後代們,個性脾氣工作能力將會趨於穩定,
主要是人擇的結果,
特別讓個性穩定、聰明聽話、配合度高的個體彼此繁殖,
其後代通常也都能繼承父母的特性,
所以被馴養的世代越多,野性則會越低,
對人類也會越親近,無數世代後,
甚至能由工作性質變為寵物用途;
反之,逃逸到野外的動物,
在野外生活、繁殖越多世代,野性則會越來越強,
通常都會慢慢回復原始的野生狀態,
如逃逸的家豬就是常見的野化例子,
經過數個世代後就會有變回野豬外貌與個性的情況,
野貓野狗的例子則就更常見了,
所以時間是可以改變一切的,
一代不行改變的,經過五代、十代、一百代,
還是可以發揮效果的,亦即『馴化』或『野化』。
總結以上,大部分猴子無法成為寵物的原因,
是在於馴化的時間不夠久、世代不夠多,
所以野性很強、個性不穩定,
雖然還是有極少數猴子因為具有工作能力,
所以被馴化得早,例如摘椰子、拍電影、表演的猴子等等,
他們與人的互動就非常好,野性也不高,
但是需求很低,所以這畢竟是極少數,
無法像貓狗牛羊這樣被廣泛飼養、有計畫的馴養
變成寵物的個體自然也就罕見了,
因此不是不能馴化,
而是被馴化的個體太少、時間也不夠久。
以寵物─豹貓為例子,
做為寵物的豹貓品種稱為孟加拉貓
是一般家貓與野生豹貓的後代,
但是有嚴格規定,具有豹貓血統的前三代是不能做為寵物的,
一定要在馴養繁殖到第四代以上的孟加拉貓,
野性才會較低、個性趨於穩定,這才能做為寵物用途;
而在美國部分的洲是允許養大型貓科動物當寵物的,
可以在家裡養老虎、美洲獅、花豹等猛獸,
但也是有嚴格規定,繁殖場所繁殖的大型貓科動物,
要有一定數量的世代,是馴化育種過的才能當寵物,
如同孟加拉貓一般。
因此只要有計畫性的馴化,育種繁殖的世代也夠多,
猴子也能當寵物,
但這種需求低、也沒有什麼市場,
所以去繁殖寵物猴子的人當然就不多。
~~系統工程師的居酒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