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客家人是戰國七雄的哪一國人?

2012-09-29 10:32 am
請問客家人是戰國七雄的哪一國人?
請問客家人是戰國七雄的哪一國人?
請問客家人是戰國七雄的哪一國人?
請問客家人是戰國七雄的哪一國人?

回答 (9)

2012-10-06 2:52 am
✔ 最佳答案
一般而言,客家人原來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後來因為五胡亂華、黃巢之亂、北宋滅亡南宋成立等因素相繼南遷,當地的居民稱後來的人為客,於是就有了客家的出現。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志云:『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一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製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一詞於此誕生。  客家並不是中國南方的土著,他們原本是北方的漢人,歷史上漢民族為逃避戰亂、飢荒和政治不安而發生了幾次的大遷徙,這些通常是以有豐富糧產的中國南部為目的地。  所謂客家人其原始的居住地已很難正確指出。可是從他們的許多傳承可以推測出奇祖先應是黃河流域一帶的居民。回溯歷史上漢民族五次的遷徙情形。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期。秦代為防止異族入侵,乃派遣大軍到廣東北部駐守,秦始皇死後他們也無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後代子孫即被稱為北江客家。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永嘉年間,因五胡亂華,山西、河北、河南一帶的人紛紛渡過黃河向南逃亡。  第三次是再唐代時,因藩鎮割據,黃巢作亂而受到迫害的人遷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與南部及廣東東部與北部。  第四次是在南宋末期,為了統一分裂成兩個王朝的中國,蒙古人大舉南進。  第五次則是從明末到清初的混亂期.

所以跟戰國七雄似乎沒關係.
參考: 客家網
2012-10-07 10:55 pm
起源客家爲漢族的一個民系或「族群」。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始於秦朝末至宋朝初的南遷漢族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融合了百越諸族,例如畲族、瑤族、南越族、閩越族等形成的民系。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徵繼承了正統的漢族文化,也混合了百越族文化,進而形成嶺南文化中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爲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也是作爲一種文化的概念。

[编辑] 名稱的由來普通話的「客人」在客家話中被稱爲「人客」,翻成普通話會與來訪之客混淆,故稱爲「客家」。

「客家」之稱出於明末清初的一次大規模族群在廣東土客械鬥,是由當時在廣東西部(粵西)的江門地區(時稱四邑)以「四邑人」自居的四邑民系等冠予客家的,是一個他稱。「客家」這個他稱名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所知,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來源請求]。但部分人並不喜歡這個名詞,因爲在廣東的惠州、河源、興梅等地有很多世代居住這片土地的便是被稱之先客的客家先民,這些客家先民並不比廣東其他兩個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台灣的部分,清朝和日治時代以廣東祖先和福建祖先來區分,福建客家人被列入「閩籍」。

[编辑] 六次遷徙說綜合海內外(含馬來西亞、美國等地)的漢人(包括客家)從各家各族的族譜統計[1],總計有六次主要的遷徙時期:(其他說法,參見註解二)

第一次在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期:秦始皇為了鞏固新取得的南方國土(即嶺南地區),派遣了大批軍民到嶺南。期後秦朝滅亡,由南海郡郡尉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稱王,獨立建立南粵國(南越國),這些軍民在南粵國的北部(粵北)定居。後代子孫被稱為北江客家。
第二次在東晉永嘉年間:因為五胡亂華,使山西、河北及河南一帶的漢人紛紛渡過黃河,由皖渡長江經贛北;
第三次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因為黃巢之亂,使江西北部的居民再遷往江西西部、福建西部(閩西)及南部(閩南)和廣東東部(粵東)及北部(粵北);
第四次在南宋末年:這是客家民系南遷到廣東的關鍵時期。隨著蒙古軍的南進,贛、閩客家先民隨敗退的宋皇室進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
第五次是明末清初:粵、閩地區部分客家人由於湖廣填四川的政策遷徙到四川,非純客住縣主要有龍泉驛、新都、青白江、儀隴、富順、仁壽、榮昌、西昌、隆昌、瀘縣等。
第六次是鄭成功攻取臺灣後:派出大量軍民(其中不少客家軍民)對抗清兵失敗後,不少粵、閩客家在臺灣桃竹苗、高雄屏東六堆、花東縱谷等土地開墾。
到了清朝中期未:鴉片戰爭後,國力持續衰退,廣東裡客家地區田寡人稠情況日趨嚴重,大量廣東人人口眾多(包括客家人)移民至南洋等地。
參考: 維基
2012-10-02 12:19 am
繼承堂號與編祖譜的不止客家人,客家人只是大宗,南遷的也不只客家人,
堂號的取立方式雖不一,但仍以地名為多,也仍是祖源的重要參考之一。

堂號之所以不該被說成祖籍,原因是:
以客家人為例,近代客家族群大多居於閩、浙與兩廣,以兩廣與閩尤多,
但其堂號卻罕有兩廣與閩地之稱,而多為中原地方古郡名。
堂號的保留雖屬客家人最完整,常見他們有代代編載族譜的習慣,
但亦有可溯源卻查無堂號者,例如繆姓、鄺姓(曠姓),
這兩姓也是以客家人為大宗的姓氏,其祖源可靠卻查無堂號,可見得也有例外。
像陳、林、李、劉、黃等這類眾滿天下的大姓,雖多客家人,但佔不上大宗,
茲舉幾個客家人為大宗的姓氏與堂號,諸君將不難認知,例:

2012-10-01 16:25:14 補充:
鍾姓、鄔姓、賴姓潁川堂,
葉姓、鄧姓南陽堂,
藍姓、梅姓、商姓、廖姓汝南堂,
利姓、褚姓、邱姓河南堂,
以上堂號皆位今河南省境。

詹姓河間堂,甘姓渤海堂,邵姓博陵堂,
房姓、傅姓清河堂,
鄒姓、簡姓范陽堂,
湯姓中山堂、游姓廣平堂,
以上堂號皆位今河北省境。

巫姓、管姓、歐姓、饒姓平陽堂,
柏姓魏郡堂,馬姓扶風堂,
羅姓、涂姓豫章堂,
以上堂號皆位今江西省境。

彭姓隴西堂,伍姓安定堂,池姓西平堂,皆位今甘肅省境。
溫姓太原堂,宋姓京兆堂、殷禮堂,皆位今陜西省境。

有些堂號其實地跨今河南與安徽省,
光是以上要推到戰國,恐怕也是跨了很多國。

2012-10-04 16:09:37 補充:
如果客家人真出於畬族,
不但很難說明文獻為何多記載其為南渡族群,
也很難說明客家話中為何保留許多古字、詞,
更難說明客家人所蓋的多層圓形土樓或圍堡,
現存者集中在閩、粵,它地的遺跡卻只在河、洛、陜、晉發現過。

2012-10-08 15:05:07 補充:
Ha Ha 專家所言令人不解,若針對文獻,排除各家族譜不論,
也不大可能得「粵人及閩南人的更加精彩」之說,
因為我們閩南人在文獻上的記載誠屬稀少,
再者,論客家族群也不大可能與粵人相較,
因為在文獻中,客家人常被歸類於粵人,
直到清時,客家移民還被稱為粵民,
客家人與福建人的械鬥仍被稱為閩粵械鬥。

其實「客」這個用字可能始於唐玄宗時以〝正田為羨,編戶為客〞,
在此之前,魏晉乃至於隋朝,這些人被稱為流人或流民,
其實這些離鄉避亂的族群並非筆直南下,也不乏西遷與入川者,
但可以確定的,這些「客」造成了長久的社會問題,因此文獻不難查得。

2012-10-08 15:12:14 補充:
我們都知道政府有課租、納稅、調役等特權,
但這個特權來自於戶籍的確立,
而這些客卻長期處於見籍不見人,人在卻籍不在的狀態,
於是造成避稅、逃役等問題,不僅人口龐大,且歷時長久,
直至唐、宋時才因為有太平時期可專致於戶政,故受到較良好的控制。
以下茲舉部份正史記載:

例一:
唐玄宗時,天下仍多逃戶,朝廷為了收編逃戶入官(稱客戶)而以免其六年賦調的輕稅為誘。後諸道括得客戶,凡八十餘萬(戶),歲終徵得客戶錢數百萬緡,成效可謂顯著。《舊唐書.宇文融傳》

開元二十五年五月癸未,令中書門下與諸道節度使量軍鎮閒劇利害,審計兵防定額,
於諸色征人及客戶中召募丁壯,長充邊軍,增給田宅,務加優恤。

2012-10-08 15:30:43 補充:
開元二十六年,以客戶析棗陽地置。《新唐書.地理志》

唐明宗時,階州刺史王弘贄上言:「一州主客戶纔及千數,並無縣局,
臣今檢括已及三千二百,欲依舊額立將利、福津二縣,請置令佐。」
PS:階州地跨金山西與甘肅,而將利、福津二縣屬隴右道,位今甘肅省境。

唐德宗時,有主戶三百八十萬,客戶三十萬。《新唐書.食貨志》





上述可見,雖然客字之用始於晉,晉有「給客」,因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
晉廷為此世道還特別制定了「給客」故門閥世家多養衣食客、佃客等,
諷刺的是,不久之後這些門閥世家自己也多成了客(流人)。
到了唐朝,正式編為客戶,此為近代使用客家一詞最早的淵源。

2012-10-08 15:34:09 補充:
例二:
從宋史所載的保甲制度中,也能看出宋在戶籍編管上也循唐制區分主、客戶,
宋高宗時君臣反對王安石所施行過的保甲制度,曾因為保甲囊括了主、客戶,
又仰賴百姓自辦之處甚多,故否決之,否決的理由中曾留下這麼一句話:
「當青黃不接之際,貧下客丁安能出辦?」

宋.食貨志
諸州歲歉,必發常平、惠民諸倉粟,
或平價以糶,或貸以種食,或直以振給之,無分於主客戶。《振恤篇》

民田未闢,官為種植,公田未墾,募民墾之,歲登所取,並如民間主、客之例。《屯田篇》

寧熙三年,故自製下以來,上下惶惑,皆謂若不抑散,
則上戶必不願請;近下等第與無業客戶雖或願請,必難催納。

2012-10-08 15:38:11 補充:
真宗時,依職田例招主、客戶多方種蒔,以沃瘠分三等輸課。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頒幕職州縣官招徠戶口旌賞條制。
舊制,縣吏能招增戶口者,縣即升等,乃加其奉;
至有析客戶為主戶者,雖登於籍,而賦稅無所增。

神宗時,載「汝州四縣客戶,不一二年便為舊戶糾抉,與之同役,
因此即又逃竄,田土荒萊。欲乞置墾田務,差官專領,籍四縣荒田,召人請射。」
神宗這段記載在史學上頗受矚目,因為講四縣話的客家的後裔尚存,
又因為記載於宋史,故此段被視為四縣客家族群淵源的文獻證據之一。

寧宗時,因施、黔等州荒遠,綿亙山谷,地曠人稀,其占田多者須人耕墾,
富豪之家誘客戶舉室遷去。

2012-10-08 15:39:24 補充:
寧宗時,校定客戶逃移之法:凡為客戶者,許役其身,毋及其家屬;
凡典賣田宅,聽其離業,毋就租以充客戶;凡貸錢,止憑文約交還,毋抑勒以為地客;
凡客戶身故、其妻改嫁者,聽其自便,女聽其自嫁。庶使深山窮穀之民,得安生理。

宋史地理志記載:
大觀四年,天下主客戶:自至道末四百一十三萬二千五百七十六。
天禧五年,主戶六百三萬九千三百三十一,客戶不預焉。
治平三年,天下主客戶一千四百一十八萬一千四百八十六,口二千五十萬六千九百八十。

紹聖四年,戶部主戶一千三百六萬八千七百四十一,丁三千三十四萬四千二百七十四;
客戶六百三十六萬六千八百二十九,丁三百六萬七千三百三十二。《哲宗.本紀》

2012-10-08 15:45:24 補充:
至和三年冬十月,除河北坊郭客戶乾食鹽錢。事見《仁宗.本紀》

景德三年二月乙亥,詔京東西、淮南、河北賑乏食客戶。事見《真宗.本紀》


例二茲舉幾例宋史記載,至宋時,官府治術已多,客戶也已受治許久,漸漸滋養。

2012-10-08 15:49:33 補充:
例三:
同樣地,在金入主中原後也存續主、客戶之名,如:「己卯,遣官閱河南帥府見兵,
籍閑官豪右親丁及遼東、河北客戶為軍。」事見《金史.宣帝紀》

百姓亡命及避役軍中者,閱實其人,使還本貫。
或編近縣以為客戶,或留為佃戶者,亦籍其姓名。事見《金史.曹望傳》

《遼.地理志.咸州》記載地多山險,寇盜以為淵藪,
乃招平、營等州客戶數百,建城居之。

至此,有一點需說明,由於宋、金、遼三史皆由元朝宰相脫脫邀集學者所編,
故上述意謂著在元朝當時的視角中,
不將客戶分成南遷族群與原籍在北者,而通稱為客戶,
常見在北客戶被收編為軍,在南客戶則常見因無地滋養而移無定所。

2012-10-08 16:24:40 補充:
元、明二代未承此制,但明史卻仍見此詞,想為清修紀實所致,
明史弘治(明孝宗)初年,張鼐條上定馬制、核屯糧、清隱占、稽客戶、
減軍伴數事,悉允行。

宋史蠻夷列傳中也有熟夷「投充客戶,謂之納身,稅賦皆里胥代償」的記載,
多居山城的客戶,顯然在宋時已因地近而被迫與勢大的熟夷融合,
足見客戶與其他族群一樣都經長久的在地化,與土著融合之說也非捏造,
只不過難以說明客家人在語言上、文化上、建築上存有北方特色的特質。

揭露這些,並非篤定客家人的淵源專一或混淆,
而是指這樣的文獻縱跨數代,杜撰的難度很高,且看不出有什麼杜撰的動機存在。
故haha專家所言「很多都是後來杜撰出來的」,又是另一樁令人不解之處。

2012-10-11 16:20:23 補充:
我們認同自己是什麼人,所憑者多為主觀意識,與古文獻並不相干,
但我看不出來無端地否定文獻,能樹立或推翻些什麼呢?

我同時也好奇客家人出於畬族之說,
見此之後也對畬族的敘述稍加了解,
卻發現此說立據之一為客家服飾類似畬族服飾,
事實上客家傳統服飾的上衣與其他漢族服飾上衣相仿,
與畬族服飾有相似之處,是指傳統上客家人也穿著大檔褲。
其實這一點,我個人也是不解的,更說不出個所以然,
但同時又覺得生活在山區的人穿類似的褲子,為何能得客家人出於畬族之說呢?

2012-10-11 16:28:43 補充:
其他的立據,則來自一個文獻,即清代楊瀾所作的《臨汀匯考》,
我不知道《臨汀匯考》這部文獻為何獲得Ha Ha 專家的青睞,
若照Ha Ha 專家先言文獻「很多都是後來杜撰出來的」,
《臨汀匯考》可謂為非常後來的文獻了,但Ha Ha 專家可能不以為杜撰。
其實我在意見14中所寫都是真的,只不明白專家為何突然針對文獻一詞發難,
我裁貼了一些文獻,卻也只見Ha Ha 專家言「越詳盡的記載,杜撰的成份也越高」,
事實上都是截取,只附上出處,談不上詳盡,
專家一連寫了三篇意見,卻沒一篇針對何以為杜撰作出說明,
倘若Ha Ha 專家所評有所憑據,我想也不至於如此。

2012-10-12 21:36:43 補充:
以「很多都是後來杜撰出來的」、
「越詳盡的"記載",杜撰的成份也越高」、
「客家人的所謂族譜或記載,不值一哂」等語否定文獻者,
是haha專家自己,亦不見專家對此有所舉證,
卻見專家又造「粵入的古文獻就是假的?」一問,
實不知何來此問?
事實上多番否定文獻者,此處只有haha專家。

融合是有程度之別的,
所謂的喪失本身的族群特性,應為完全融合至無以區別,
但這個程度並不適用於畬族與客家人,
因為他們之間的文化區別尚多,
以融合來說,客家與閩南的融合程度尤其高,
但也不至於特性喪失。

2012-10-12 21:37:29 補充:
另外,「他們根本不帶任中原文化到南方」,
此話使用「文化」一詞便是個錯誤,
語言便是文化的一份子,
haha專家須認知到客語是漢語,遠不同於畬語。

以語言為例,客語所使用的字詞,
常可見溯及書經、詩經、爾雅等先秦文獻,
歷代正史的撰寫也使用此字,以漢、晉最常出現,
我個人印象最深刻者是客語仍使用「拊」這個字,
拊字在客語中仍在使用的意思指拍打,
此字在閩南語中已不見使用。

2012-10-12 21:39:55 補充:
在詞彙方面,我個人印象最深刻者是客語中保留了郎、妹稱謂,
如大、小郎,客語中小郎除了可稱么子外,亦可稱女婿,
這種用法在閩南語中亦已不見。
在語言變革中,由於稱謂往往是孩子學語首波詞彙,故最少變化,
也因為最少變化,所以各漢語的稱謂皆有所差異,
而郎、妹這種稱謂是標準的中原特色,
於唐、宋時特別流行,北方人多見,南方人則罕見。
關於聲韻的意見,暫時至此,如想討論可再談。

之所以寫閩南語已不見,非指客語是哪門子正宗,
只是相對於閩南語,客語保留了許多中原漢語,
也因為我修聲韻時只針對台灣流行的閩南話、四縣話,和一些海陸豐,
故我只能憑記憶進行一些客語和閩南話的對比。

2012-10-12 22:00:10 補充:
之所以寫這些,只是告知haha專家,您使用文化一詞是不對的,
雖說並非人人都修過漢語聲韻,但就算不提聲韻,
光是客家人的夯土築樓工法,就很可能源繫中原,
試問,建築工法算不算文化之一呢?
更甭提他們仍有元宵春祭的習俗,
元宵春祭、清明祝文,是清代以前可是皇家祭禮,
我不知道客家人為何存有這種傳統,
但其源繫者,只有中原文化,且屬官方文化。
基於以上認知,我個人不茍同他們根本不帶任中原文化到南方這類評價。

2012-10-12 22:18:36 補充:
其實意見中並無趨向討論中原正宗與否,
所好奇者是以haha專家對文獻的語出否定。
事實上任何族群的祖源追溯,都會涉及文獻,
無文獻支持的論述,常流於口述無憑,難聚共識。
以客家人為例,一直存在著遷徙說與原居說,
若不考慮正史與野史之別,可說是各有各的文獻佐證,
對我個人來說,遷徙說與原居說皆屬有可能性的兩造。

但haha專家顯然能一面否定文獻,
同時又肯定其中一造而納其文獻,豈不怪哉?
我不想參測專家以個人信仰或偏好而否定其中一造,
但又不明白其箇中原因,故而請教,
可惜亦不見專家出具絲毫說明。
卻見專家〝就算所謂的古文獻是真的....〞
至此更加令人匪夷所思。

2012-10-12 22:27:48 補充:
意見035第2段更正為:

以語言為例,客語所使用的字詞,
常可見溯及書經、詩經、爾雅等先秦文獻,
我個人印象最深刻者是客語仍使用「拊」這個字,
拊字在客語中仍在使用的意思指拍打,
歷代正史的撰寫也使用此字,以漢、晉最常出現,
但此字在閩南語中已不見使用。
同樣地,閩南語中也有些特別的字詞可溯及先秦文獻,
先秦文獻的措詞與用字,當然屬於中原文化之一。

2012-10-18 18:30:23 補充:
回HaHa專家,
傳統可以說明甚麼?
我不大明白專家想要傳統能說明什麼?
我只知道傳統常是歷史所遺留下來,咱們還看得到的表徵。
在發生學的考究上,最困難的就是這個表徵是它自有的?還是外來的?
這當然是重點,但此處重點不在這裡,
也不在〝其他的就沒有中原因素乎〞,
重點在於HaHa專家為何否定文獻?
至今我仍看不見任何說明。

2012-10-18 18:34:47 補充:
杭州話確實被認定為汴京語跟當地吳語融合而成,
這種認定主要是來自於杭州話中用字與措詞上的混用。
但這種情形也同樣存在客語、閩語等方言,
不知為何會成了找不到中原特色?
該不會只有取自汴粱語才算是有中原特色吧!?

譬如客語與閩語中的著名例子,即「放」與「板」同聲韻,
這是個老洛陽話的特徵,老洛陽話說「板」在這裡,指的便是「放」在這裡,
閩語如今雖已不這麼使用,但是「放」與「板」二字仍然維持著同聲同韻,
而客語不僅同聲同韻,至今仍是維持著如老洛陽話的使用方式,
但HaHa專家卻說客家語找不到中原特色?

至此可見HaHa專對漢語聲韻並不了解,或是只了解粵語,對其他缺乏認識。

2012-10-18 18:47:00 補充:
HaHa專家又言客家語只是靠所謂的文獻或憶測去推斷?
彷彿指杭州話不是嗎?
其實,無論哪種漢語都是這麼彙整的…………
就算是憶測也須有憑有據,不然何得推斷二字?

聲韻學的確是依賴文獻,也靠推斷,
就算是憶測也須有憑有據,不然何以推斷?
若無文獻,在比對彙整上,將更加困擾,
而推斷也依賴著科學的方式比對與歸納,
例如轉聲與省韻,便是靠大量的比對與歸納而得的推斷,
有誰能為轉聲與省韻舉過什麼樣的佐證嗎?
有賴於電腦軟體的發達,我們才得以大量地比對與歸納,
不必像清末民初時,幾位學者窮耗一生都難以比對一類漢語竟功。

2012-10-18 18:50:11 補充:
換言之,在聲韻學中,文獻與推斷本是缺一不可的兩造,
比對文獻屬於實證主義,歸納推斷屬於假設邏輯,都是學術研究時科學方式。
但在HaHa專家的認知裡卻不以為然,且不知HaHa專家以為的漢語聲韻是怎麼來的?

不過,這也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HaHa專家為何多次否定文獻?

2012-10-18 19:14:32 補充:
HaHa專家言:
只是靠所謂的文獻,根本完全不科學,而所謂文獻的流傳,也沒有證據去支持。

此話甚怪,
因為沒有既定的學說「只是靠所謂的文獻」,
此處亦然,雖不敢說是做學問,但也沒有「只是靠所謂的文獻」的情形。

更怪的是這一句:「所謂文獻的流傳,也沒有證據去支持」...
試問HaHa專家,文獻的流傳要什麼樣的證據去支持?

2012-10-18 19:18:12 補充:
各位看倌,文獻是記述過往,在任何學術中都如此,
在史學中,文獻更有如證據,文獻可說是史學的主架構。
要推翻或否定文獻,須經過舉證為偽,這是史學既定的遊戲規則。
文獻最常見的用法其實是充當「依據」,
也就是你說的話是來自什麼樣的文獻作為依據。
換言之,文獻有舉證效力存在,尤其在史學或論說時,
但效力又不及決定真、偽,其最大的效力,在於取信普世認知的最大化。

這些題外話都不是重點,重點仍在於HaHa專家為何多次否定文獻?

如果「沒有證據去支持」是HaHa專家否定文獻的主因,
那麼應可見歷史在HaHa專家的認知中應如無物,
但HaHa卻又是歷史板上擅長世界史&中國史的專家,何其怪哉?

2012-10-18 19:51:21 補充:
HaHa專家提到了一個重要依據-「唐詩」,
我還滿感謝HaHa提到詩韻,
因為若不是HaHa提及,我也沒想到。

但HaHa專家說「用粵語去唸唐詩,絕對壓韻,這個連客家話都做不到」...

這話是錯的,例如:
王維的雜詩,客語讀來押﹝i﹞韻,
但其他的漢語讀起來大多不押韻。

因為此詩是客語近唐韻的重要舉證之一,且廣為人知的一首詩,所以我還記得,
而且也只記得這個例子,因為學聲韻的年代距今已久,就快忘個精光了。

2012-10-18 20:12:03 補充:
另外一個例子是關於詩作韻目的歸類,
其中「灰韻」類有首詩叫「遣悲懷三首之二」,
宋時將此詩歸灰韻目,
用現存的漢語讀起來,來、開、財、哀四字並不同於灰韻,
但以客語讀起來,卻都發雙韻母﹝oi﹞音,均屬灰韻。

換言之,「用粵語去唸唐詩,絕對壓韻」此論從不存在,今日第一次見到;
雖不確定客語能否做到「絕對押韻」,但能確定客語能辦到的不亞於其他漢語。
2012-10-01 12:52 am
2012-09-30 10:48 pm
每個客家人三合院上匾額上不都有祖籍的地名?

我看過很多山西的地名

你要看是哪地方移居來的 去對應該地方戰國是是哪一國的範圍

2012-10-01 02:07:40 補充:
天啊 堂號不就是祖先的發源地 說成祖籍有何不妥?_?
2012-09-30 3:49 pm
[客家]是族群...至於[客家人]的[人]是日本統治時期加上的...只為區分使用
建議往後使用[客家]取代日治時期所採的[客家人]較合宜


客家這族群是中原而往南遷移的族群
因為所到之地本非故土...像是作客...故稱客家...



客家的遷移最早上推至...秦帝國派往南越作戰的五十萬軍隊....

2012-09-30 07:53:14 補充:
客家語言保留漢古音
所以古詩詞採用客家話唸可以分出平仄

今日的普通話[國語]是無法準確區分詩詞的平仄...因為只有4音

2012-09-30 19:50:10 補充:
每個客家人三合院上匾額上不都有祖籍的地名?

那是[堂號]而非祖籍
漢人的社會不論客家閩南都有其[堂號]
很多都是秦代的郡縣名稱或是郡國之名

曾姓的堂號有[三省堂]與[魯國堂]
這是不論客家或是其他如閩南都是共通的

----------

2012-10-01 07:38:51 補充:
意見者: 永慶小張 ( 專家 1 級 )
天啊 堂號不就是祖先的發源地 說成祖籍有何不妥?_?
--------
當然不妥....[堂號]不見得是祖籍...只是一種象徵...況糗這東西發源自戰國秦漢之後...

例如
隋朝皇室說是自己的是來東漢大儒楊震的後裔
但事實純屬偽造
但這一脈的楊氏堂號還是[弘農堂]或[四知堂]

例如
[堂號]產生於戰國秦漢之後...不能說是發源地
這是該有的歷史常識

還有[堂號]不見得是地名
楊氏[四知堂]
曾氏[三省堂]
...等等都與地名無關係

2012-10-01 07:50:14 補充:
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共有12郡望:隴西郡、趙郡、頓丘郡、中山郡、廣漢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陽郡、梁國和南陽郡)。

在唐朝,隴西李氏的聲望超過了趙郡李氏。與此同時,太宗詔令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隴西,舉國上下李氏至為尊榮,天下李姓是一家,還分什麼派和系,同為隴西籍,共奉「隴西堂」,以隴西為榮,尊隴西最親,這就是李姓的郡望和堂號均以隴西命名的原因。

......這樣的[堂號]還能當祖籍嗎?
當然不妥切
李為華人前幾大姓....人口破億
2012-09-30 8:26 am
有指客家人出於畬族,故應為楚國統治的苗蠻及山越等種族。

2012-10-01 00:06:41 補充:
所謂客家人是中原正宗之後,只是受羅香林的學說影響,清朝梁啟超指客家人非漢種,引起羅香林的反撲,後來客家人從少數民族變成最純正漢種。


中共得政權之初,最先識別的漢人以外十個少數民族,其中一個就是客家族,後來才廢除。


所謂最正宗古漢語,粵人自稱珠璣巷移民之後;閩南人自稱河洛人之後,即來自黃河洛水一帶,跟客家人一樣,都是自稱中原正宗之後,講的粵語/閩南話/客家話才是古漢語云云。


其實粵人/閩南人/客家人主體血統都是中國南方的土著,即南蠻,受中原的影響及融合而形成的漢族民系。

2012-10-01 00:21:41 補充:
秦征南越的軍隊,是從北方中原各地徵召而形成的,好像後來的南越王趙佗,來自趙國真定,之前屬白狄人建立的中山國。


軍隊之中,還有來自吳越的水兵,跟南越人一樣都屬於百越族群,秦利用吳越的水兵,以越制越。


這些軍隊都不能再回到中原而跟南越土著融合。


後來漢武軍滅南越國的大軍之中,有來自夜郎的十萬軍隊,與及來自巴蜀的四十萬軍隊,都屬於不同種族。


秦漢的南征大軍都跟南越土著融合,約於唐朝之後的南漢形成今天的粵民系。


秦漢時期龍川及今粵東及粵北等地的土著都非今客家人的祖先,客家人的祖先是於明朝朱元璋大敗陳友諒之後,才從粵贛閩交界山區遷入粵東等地的。

2012-10-01 00:21:46 補充:
學者研究贛客同系,即江西土著的贛人跟客家人同源,不過有贛人否認此說法。

2012-10-04 21:44:48 補充:
若果說文獻的話,不單止客家人,粵人及閩南人的更加精彩,文獻記載粵人祖先來自中原,因金國南侵宋境而移居嶺南,皆先經珠磯巷而進入珠江三角洲,形成各粵民系。


不過粵語在宋朝之前已經形成,而文獻又沒有解釋宋人南遷之際嶺南土著去向。


珠磯巷在今粵北南雄,已經是客家人地方。


所謂文獻,很多都是後來杜撰出來的,粵人祖先可以追溯至山西等北方地方,客家人的?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羅香林不是神,中共也講究科學,所以才曾經出現過客家族。

2012-10-04 21:46:39 補充:
曾經有指在陝西發現客家人,因此而"證明"客家人來自中原,不過後來證實是,於湖廣填四川時期,部份客家人遷至陝西而已。

2012-10-09 23:11:39 補充:
越詳盡的"記載",杜撰的成份也越高。


客家人有北方人成份不奇怪,不過並非主體,主體就是南方的土著。


贛客同系,也即指江西北部的贛語跟客家話同語系,講贛語即"講客",不過贛人中,有承認也有否認的。


為何贛北的贛人只是以本地人自稱,祖先並非來自北方呢?而來自南部至粵閩交界的客家人,卻又以中原正宗自稱呢?


梁啟超指客家人非粵種,引起羅香林的反擊。中共為何當初又劃出客家族呢?要分化漢族乎?

2012-10-09 23:11:54 補充:
客家人的所謂族譜或記載,不值一哂。


客家人要跟粵人爭奪孫中山,明明孫家正室一系都承認孫中山是粵人,祖上源自山東,後經福建莆田移居東莞上沙而粵化,最後移居中山。


不過客家人只是拿著孫中山偏室的孫穗芳個人之言,硬說孫中山是客家人,孫族從紫金移居中山。


袁崇煥乃廣東東莞石碣人,不過廣西藤縣卻要跟東莞爭奪袁崇煥,指其祖籍藤縣。這個本來只是地域而非種族之爭,不過客家人又來參一腳,指袁崇煥乃客家人,不過東莞石碣是純土顉,居民都是操東莞土話的本地人,沒有客家人的;而藤縣也主要是粵人跟壯人為主的混居地,客家人也不佔多數。


中山翠亨村也是純粵人村落,村民操粵方言的廣府話。

2012-10-09 23:12:04 補充:
香港首富李嘉誠來自汕頭,操一口潮州口音,潮汕人乃閩南人的一個分支,只是他們不承認是閩南人。


李嘉誠只認同自己是潮汕人,不過大陸的客家宗親會卻指其乃客家人,並替其編修族譜,包括兩個在香港出生的兒子。

2012-10-12 14:28:47 補充:
就算所謂的古文獻是真的,祖宗來自哪裡並不重要,因為後人都在異鄉落地生根,跟土著融合,已經喪失本身的族群特性。


粵入的古文獻就是假的?我不予置評,不過拿佛山來說,古文獻記載確實是宋代中原移民把文學與及剪紙等手工藝傳入並成為嶺南特色之一,不過那些中原移民都跟土著融合,成為操廣府粵方言的粵人了。


至於客家人,他們根本不帶任中原文化到南方,即使祖先真的來自中原,都只是被同化於土著之中而已,這樣強調所謂的
中原正宗有意義乎?




2012-10-12 14:29:00 補充:
況且真正的歷史記載,中原人南遷,主要到江南等地,並把文化影響當地土著。粵地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也是如此,為何客家的祖先卻要走到粵贛閩交界的貧瘠山區呢?要把中原文化傳播?為何傳播不成反而被融合於土著之中呢?


有些所謂研究指客家人有中原基因,不過大部份客家人的外貌特徵卻是典型的南方人呢?是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乎?


廣西的桂柳人也是從中原移居的,為何他們仍然可以保存西南官話的桂柳話呢?外貌也仍然是以北方人特徵為主,因為數百年的歷史不長乎?

2012-10-12 23:12:59 補充:
所謂語言特別的字詞可溯及先秦文獻,就如嶺南粵語一樣,只是受中原文化不程度的影響,並非因此就說這就證明是來自中原。就如客家話就是中原語,根本是因自卑而變成自大的說法,就好像粵人說粵語就是古代中原語一樣,我並不見得客家人的比粵人的可以強力幾多(我本身也是粵人)。

2012-10-12 23:22:04 補充:
客家人的傳統可以說明甚麼呢?只是客家人本身而非受外間影響乎?


為何清以前南方各民系婦女都纏足,唯獨客家婦女例外呢?對於客家人強調孫中山家族是客家人,那為何孫母及姊等都纏足呢?客家人接受異地文化乎?


客家建築特色,其他的就沒有中原因素乎?佛山的建築,好像祖廟的,就是有文獻正式記載,是中原特色而建。


宋室南遷,建都於臨安,即杭州,汴京語跟當地吳語融合而形成杭州話,客家語根本找不到這些中原特色,而只是靠所謂的文獻或憶測去推斷。

2012-10-12 23:24:14 補充:
若果說唐韻,用粵語去唸唐詩,絕對壓韻,這個連客家話都做不到。


雖然如此,我仍然認為粵語是源於嶺南本身的。

2012-10-12 23:31:25 補充:
融合不同於同化,不一定是有你就沒有我的,可以是演變成另一新系,就好像南越族並沒有被同化成中原人,而是演變成粵人,說官話系統以外的語言,卻又跟壯語相似。


惠州、博羅及河源等地,當地居民本非客家人,不過客家人的遷入把他們改變,語言已經屬客家話,不過惠城人、博羅人及河源城區部份人仍然維持族群意識︿拒認是客家人。


只是靠所謂的文獻,根本完全不科學,而所謂文獻的流傳,也沒有證據去支持。

2012-10-12 23:34:41 補充:
就好像夏本紀,雖然內容詳盡,但到目前仍然不能證實夏朝曾經存在,只是部份考古的推斷。
2012-09-30 4:38 am
客家人跟戰國七雄並沒有任何關聯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A2%E5%AE%B6

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始於秦朝末至宋朝初的南遷漢族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融合了百越諸族,例如畲族、瑤族、南越族、閩越族等形成的民系。
2012-09-30 3:26 am
客家人的起源晚於秦代, 因此跟戰國七雄並無甚關連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16: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929000015KK0080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