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平定的是"回部",即指天山南路的維吾爾族,清朝時期沒有"回族",中土的回民稱"回子"或"回回",雖然部份回民的祖先可能就是回鶻人,即跟維吾爾人同祖。
民國時期提倡五族共和的回族只是指新彊的維吾爾人,並不包括中土的回民,因為國民黨指他們只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漢人,並非少數民族。現在的回族是共產黨得政權之後才識別出來的。
今天新彊的回族人,是左宗棠平回彊之亂之後,被清廷號召,跟漢人一併到回彊殖民實邊的中土回民。
現在東突號召"滅漢殺回",雖然回民跟新彊的突厥人一同信奉伊斯蘭教,甚至部份回民跟維吾爾人等同宗,不過回民因為漢化日深,並不把其視為同類。
http://big5.ce.cn/gate/big5/cathay.ce.cn/person/200905/05/t20090505_18990239.shtml
乾隆的"十全"背後非十美
如史家孟森肯定的定回疆之戰,雖說平定了叛亂,統一了疆土,但所費之巨、所損之將都是十分驚人的。《東華錄》載有很多奏報,頗言當日之艱辛。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一月,在回疆前線廝殺的將軍兆惠上奏:“我兵殺賊雖多,陣亡亦百餘,總兵高天喜、原任前鋒統領侍衛鄂實、原任副都統三格、侍衛特通額,俱歿于陣。”參贊大臣愛隆阿也奏報:“靖逆將軍納穆扎爾、參贊大臣三泰于十月十三日,帶巴魯圖侍衛奎瑪岱並兵二百餘前赴兆惠大營。夜四鼓時,遇回兵三千余,倉卒衝拒,三人均已陣亡。”通過邊疆大臣們奏聞的只言片語,我們看到的只是當日戰爭的殘酷,絲毫未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高妙,這又怎能輕易地冠以“十全武功”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