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3.blog.xuite.net/3/b/7/2/11862274/blog_124124/txt/23698543/42.gif
圖片參考:
http://bits.wikimedia.org/static-1.20wmf11/skins/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鄭和艦隊下西洋的路線
公元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太監鄭和率領擁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大明帝國和南海(今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史稱鄭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蘇州瀏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世。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部,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洲。
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奉詔出使西洋。同年冬,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一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第二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太監鄭和、王景弘、候顯等統率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寶舟四十八號出使西洋[28]。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第四次下西洋永樂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地,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29]。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第五次下西洋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僧人慧信[30],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第六次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因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開始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遺體埋葬於古里[31],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希望
圖片參考:
http://isyeah.com/z/2011Feb/fb47543cefe4285ac733904a9d89eacd.gif?286645
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2012-09-24 06:47:25 補充:
鄭和率船隊南下,不可能會經過台灣~..........
2012-09-24 18:06:09 補充:
所以正解應該是~
鄭和船隊經過台灣海峽~
但未登入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