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是在清朝前期,清朝中葉開始衰落。而「改土歸流」等民族政策,當然有助朝廷的管理。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d/62d01/62d0101.htm
清朝統一及康熙、雍正、乾隆盛世
滿清入關後,經過約四十年的時間,次第削平南明政權、三藩及台灣鄭氏的反抗,統一了全國,並開創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多年的盛世,通常稱為「康雍乾時代」。其間諸帝之文治武功均盛。
聖祖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留意懲治貪污,節約開支,聖祖更曾六次南巡察訪民情。他又廢止圈地、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並且獎勵墾荒,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學術方面,康熙擴充科舉,提倡儒術,下令修編了《明史》、《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等鉅著。聖祖除了完成國家統一外,又三次出兵漠北,安定外蒙古,並派員協助西藏地區之管理(後稱駐藏大臣)。外交上,則曾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安定了北方。
世宗雍正年間(1723年-1735年),逐步抑制宗室,加強君權,並設立軍機處,使之成為在皇帝裁決下處理全國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雍正帝在西南邊地區,廢除明朝以來的土司制度,改以流官治理,以消除土司割據狀態,史稱「改土歸流」。經濟方面,先後採取「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等法,改善財政狀況。另外亦整飭吏治,嚴懲貪官污吏。至於武功方面,世宗曾派兵平定青海地方之反抗,設置西寧辦事大臣。
高宗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曾多次減免賦稅,繁榮經濟。又大力發展學術,編纂大型圖書,《四庫全書》即為此一時期之代表作。武功方面,高宗更以其「十全武功」,稱譽於世。
總之,康雍乾時代,清朝的文治武功,皆盛極一時,特別在版圖擴張方面,由於清初諸帝的經略,中國在清代前期成為一個幅員廣大之帝國。其版圖遠超漢、唐,僅次於元。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g/62g01/62g0101.htm
清朝的中衰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雖號稱盛世,然自乾隆中葉起,便步入中衰。
清代至乾隆時,皇室奢華之風極盛,使國庫日竭。乾隆帝六次南巡,耗盡民脂民膏;擴建圓明園,更是勞民傷財。他又連年用兵,致令財政拮据、庫用衰竭。清初府庫存銀,康熙時五千餘萬兩,雍正時六千餘萬兩,乾隆時原有八千萬兩,但乾隆末年以至嘉慶年間,幾乎耗費淨盡。
清的中衰亦表現在政治方面。自乾隆中葉起,官吏貪污受賄成風,吏治極端腐敗。乾隆帝寵信之軍機大臣和珅當政二十餘年,由貪污受賄而積家私約八億兩銀子,相當朝廷十來年之總收入。
軍事方面,入關之後,滿洲旗兵漸習於奢侈。歷康、雍、乾承平之世,久不操練,昔日勇武之風盡失。乾隆四十九年杭州閱兵,八旗兵箭箭虛發,甚至有墮落馬下者。倘遇民變,腐化之旗兵一戰即潰散四逃。
民生日困、民變四起是歷朝皆有的現象,清朝亦不例外。乾隆末年,土地兼併的現象極為嚴重,如和珅一人已佔田八千餘頃。加以全國人口膨脹,從順治至嘉慶,由二千萬人發展至三、四億,激增近二十倍,而耕地面積增長有限,以致民生日困,社會凋敝。此外,漢族人民反清排滿之情緒一直未息。因此,乾、嘉年間民變迭起,如天地會、白蓮教、天理會的起事,回民、苗民的反清鬥爭等,大大削弱了清廷的統治。
清朝自步入中衰以後,國勢日走下坡,加上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對外界瞭解極少,終於成為西方列強覬覦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