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中華民國歷史:
全文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
立國之初 袁世凱(左)與孫中山(右)以及兩面代表早期中華民國之國旗(五色旗與青天白日滿地紅)。 中國主題首頁主條目: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甲午戰爭後,身為中國第二個非漢族王朝的清朝面臨許多政治和外交危機,民間革新與革命思潮湧現。惟清廷的改革進程遠不若知識份子所期待,許多志士逐漸對清廷不再抱存寄望,轉而同情或投入革命。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號召推翻清朝與帝制,建立共和國家;爾後,因士紳和知識份子逐漸認同革命思想,同華興會、愛國學社、青年會合組同盟會。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成功發起武昌起義,數月內各省響應,紛紛獨立,史稱辛亥革命。到陽曆12月29日時,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的17省已經宣布獨立。在當時的情勢下,岌岌可危的清廷起用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雖然袁世凱發兵擊潰湖北的革命軍,但他希望議和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之後雙方斷斷續續停戰,並正式派代表於上海南北議和。武昌起義成功後因有黎元洪與黃興之爭,直至孫中山自海外返國,方被獨立各省代表選為臨時大總統[參 33]。辛亥革命隔年(西元1912年)陽曆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改用民國紀年,中華民國正式建國。同年1月至3月,臨時政府將去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定為臨時憲法。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代宣統帝溥儀發佈《退位詔書》,大清帝國至此滅亡,標誌着中國數千年君主制的終結[參 34]。
北洋時期主條目:北洋政府和北伐 五色旗——北洋時期的國旗袁世凱利用軍事優勢與政治手腕,在南北議和中取得絕對優勢。臨時政府方面為了使全國情勢恢復穩定,同意由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並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後遷都北京,史稱北洋政府。於此時期,中華民國遭遇兩次危機,第一次是袁世凱稱帝的洪憲帝制,肇因在國民黨於國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次,爾後多數黨領袖宋教仁返北前於上海遭刺殞命,政局丕變,袁乘亂推動帝制,惟終因蔡鍔、唐繼堯與李烈鈞等人發起護國戰爭(又稱雲南起義)推翻袁世凱政府。第二次為張勳發動復辟,期間被段祺瑞所驅逐於外,爾後段廢除《臨時約法》,孫中山隨即發起護法運動,於廣州建立軍政府,軍政時期開始。此時期,由西方引進民主及科學思想,發起許多社會運動。以北京學者為首的新青年派等知識份子發起新文化運動,而以南京學者為首的學衡派等知識份子倡議復興中華文化。中華民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為戰勝國,由於巴黎和會的青島歸屬問題使知識份子憤而發起五四運動,最後政府拒簽凡爾賽條約。北洋政府因為府院之爭、貪污腐敗(例如曹錕利用賄選當選總統)與民國軍閥割據而動盪不安。最後分裂成數個軍閥,主要勢力有:據有東北、河北及山東的奉系張作霖(含魯系)、河南湖廣的直系吳佩孚及江南的新直系孫傳芳。至於廣州護法政府在孫中山主導下進行第一次北伐,但因實力不足,與陳炯明等軍事將領意見不和而失敗。孫中山尋求美、英、法等國支援未果後,改與蘇聯合作,成立中國國民黨,在共產國際協助下重建政府,並在蘇聯協助下成立黃埔軍校,稱為聯俄容共政策,然而這也使共產黨勢力進入至中國國民黨之中[參 35]。1925年,護法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並建立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或「革命軍」)。1925年底,國軍東征陳炯明,李宗仁平定滇、桂叛軍,締造北伐契機。最後以蔣中正為總司令於1926年宣布北伐。北伐期間,國軍主力北上攻下長沙與武漢,擊敗直系後東征攻下南昌。東路軍經由閩浙,最後與主力軍會合於南京,新直系潰敗。之後因為容共問題,經過清黨(四•一二事件),蔣中正於1927年4月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隨後武漢國民政府同意「分共」,與南京方面合併,史稱寧漢合流。隨後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8月1日發動南昌暴動,建立自己的軍隊。1928年西北軍馮玉祥與晉系閻錫山加入國軍,兵分三路攻向北京。期間日本為阻礙北伐於濟南引發五三慘案,國軍避免衝突而繞道。最後國軍攻克北京;奉系張作霖於瀋陽皇姑屯車站遭日本人炸死。年底,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北京被改名為北平,至此北伐完成,北洋政府解體,中國在形式上完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