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我認為,三歲定八十,是有道理的。 說三歲定八十,定的並不是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本事,而是一個人的性格、脾氣。也就是說,一個人三歲時(幼年)表現出來的性格、脾氣,和他在八十歲時(成年)表現出來的性格、脾氣是差不多的,或者說差別不大。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人後天受到的教育和經歷對他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會改變他原來的某些性格、脾氣。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這種改變通常是部分的,而不是整體的;是量變,而不是質變。 如果說確實有人幼年時的性格、脾氣與成年時的性格、脾氣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變化,那麼我認為,相對於全人類來說,這也只是事物發展的特殊性,而絕不是普遍性。 三歲,用漢語用詞來講,非實指,而指一個年齡階段。其中的“三歲”,按現代心理學研究來說,可定為三歲至七歲。 在諸多心理學研究資料中顯示,人的性格定型,就在兒童的三歲至七歲間,也有俗語稱“七歲看老”,就是指這個意思。人的成就,在這個年齡段打下了基礎。有研究甚至指出,三至七歲兒童腦部的成長可達成年人的百分之一百,剛邁進入學年齡的孩子,學習能力會全面提升,而智力、心理和生理發展也達到了高峰期。而三至七歲的小孩對新奇的事物充滿求知欲,正是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注意力急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正在開始建立自己的個性。所以小孩三歲開始學習時所學到的知識,往往影響小孩成長發展。 例如: 如果孩子活在批評中,他學會責怪他人。 如果孩子活在敵意中,他學會戰爭。 如果孩子活在嘲笑中,他學會差怯。 如果孩子活在恐懼中,他學會擔憂。 如果孩子活在羞辱中,他學會感受罪疚。 如果孩子活在容忍中,他學會忍耐。 如果孩子活在鼓勵中,他學會有信心。 如果孩子活在接納中,他學會去愛。 如果孩子活在贊同中,他學會喜歡自己。 如果孩子活在認同中,他學會立定目標。 如果孩子活在誠實中,他學得知道何謂真理。 如果孩子活在公平中,他學習正義。 如果孩子活在安全中,他學習對自己有信心。 如果孩子活在友誼中,他得知世界是個好地方,他可以生活,愛與被愛。 可我們很多父母卻無視這個問題或者不知這個問題,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拙劣的言行舉止,正帶壞了一顆單純的心靈。卻不知,問題孩子的出現,家庭的因素占了多大的影響,還有目前的學校教育,責任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