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紗帽係哪朝代先出現?

2012-08-16 4:49 am
烏紗帽係哪朝代先出現?隋朝之後?
那漢朝官員係戴甚麼冠的?

回答 (2)

2012-08-18 2:38 am
✔ 最佳答案
唐代

漢朝官員係戴長冠
參考: wiki
2012-08-20 6:22 am
1. 漢朝是戴冠的,即用布摺成縫製的帽子,演變自春秋戰國時期儒生的高冠。
http://big5.hwjyw.com/zhwh/content/2010/03/26/5009.shtml
  漢代冠和古制不同之處,是古時男子直接把冠罩在發髻上,秦及西漢在冠下加一帶狀的頍與冠纓相連,結于頜下,至東漢則先以巾幘包頭,而後加冠,這在秦代是地位較高的人才能如此裝束的。巾本是古時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標志,男人到20歲,有身份的士加冠,沒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勞動者戴帽。巾是『謹』的意思。戰國時韓國人以青巾裹頭,故稱蒼頭。秦國以黑巾裹頭,稱為黔首。東漢末如袁紹、孔融等都以幅巾裹頭。幘是戰國時由秦國興起的,用絳帕(赤缽頭)頒賜武將,陝西咸陽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缽頭的。幘類似帕首的樣子,開始只把鬢發包裹,不使下垂,漢代在額前加立一個帽圈,名為『顏題』,與後腦三角狀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長,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頂上,使原來的空頂變成『屋』,後來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頂狀的稱為『介幘』,跨于介幘之上的冠體稱為展筒,展筒前面裝表示等級地位的梁。呈平頂狀的稱『平上幘』,身份高貴的可在幘上加冠。進賢冠與長耳的介幘相配,惠文冠與短耳的平上幘相配。平上幘也有無耳的。幘的兩旁下垂于兩耳的繒帛名為『收』。蔡邕在《獨斷》中講:幘是古代卑賤執事不能戴冠者所用,孝武帝到館陶公主家見到董偃穿著無袖青襟單衣,戴著綠幘,乃賜之衣冠,漢元帝額上有壯發,以幘遮掩,群臣仿效,然而無巾。王莽無發,把幘加上巾屋,將頭蓋住,有『王莽禿,幘施屋』的說法。漢代未成年的幘是空頂的,即未冠童子,幘無屋者。文官在進賢冠下襯介幘,武官在武冠下襯平上幘。東漢後期出現前低後高,即顏題低,耳高的式樣,稱為平巾幘。
  漢代的冠是區分等級地位的基本標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術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等16種以上,這些冠的形式,只能從漢代美術遺作中去探尋。

2. 烏紗帽實際始於明朝
http://hk.chiculture.net/1303/html/d07/1303d07.html
至於官帽,以明代官吏為例,最常戴的一種冠帽是烏紗帽,這是由唐代襆頭演變而來的一種圓頂冠帽。後人逐漸把烏紗帽引申為官職的代稱,如被革職罷官,說成「丟了烏紗帽」,「保住烏紗帽」意為保住了官職。因此「烏紗帽」已成為官職的代名詞了。
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了恢復漢族的禮儀,便制定了以周漢、唐宋為準則的新服飾制度。以袍衫為主要服飾,而官員則以「補服」為常服,頭戴烏紗帽,身穿圓領衫。
圖片參考:http://hk.chiculture.net/1303/picture/1303pic11383.jpg
明朝烏紗摺上巾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09: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815000051KK008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