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形容練太極拳的是老詐包.
十年前開始常在武術板吹牛,那時因自己練的是腰向內縮的方式,
常常取笑太極的立身中正.
-------石碑一塊要如何用勁?--------光用手腳難怪被許多人恥笑.
直至五年前參加一次聚會,
灰頭土臉才看到立身中正之秘密.
結果讓我開眼界的居然是一位空手道家.
因為穿著運動衣-------故意的?-----所以可看到用勁方式是
左腰向左跨---塌---下右腰向右跨----塌----下
這不是立身中正是什麼?
而且完全符合零距離沒預備動作等特點.
若這就是太極拳的用勁,那就難怪許多太極拳的第一式是懶扎衣.
不在故作書生或氣定神閒,而是在不讓人知道其用勁方式.
所以太極拳要練幾十年才有內勁?
第一式練對了就有了.
懶紮衣--------
果然有夠詐包.
補充一下 清朝及民初文人仕紳常 穿長袍馬褂, 不同市井小民穿著短衣,要動手時拉開架勢就打. 以電影上;文人仕紳長袍一撩,將長襬塞在後腰帶然後擺開架勢. xxxxxx ---------順道一問;黃飛鴻式到底是什麼拳的什麼式? xxxxxx 這叫紮衣,我看懶扎衣就是指不必有這動作.隨時隨地打拳可也. 以往大都以為是擺架子, 故作書生或氣定神閒狀. 而如同上文我現在看根本是藏住用勁動作.
不許你污辱陳氏太極拳 xxxxx 如果沒弄錯,以我文的意思. 是指練對的話,以起式練好就有勁了.誰污辱陳氏太極拳了 ? 真要打幾十年才能有勁乎? xxxxx 我家的吞吐是以腰部向內縮,帶動手臂,所以動作不大,但力矩蠻長的. 外觀也很明顯易懂. 而有人打太極常常頭與軀幹不動,只有四肢在動.所以我常常取笑太極的立身中正. -------石碑一塊要如何用勁?-------- 但以我看到的這空手道家的方式;就真的可以石碑一塊而可以用勁. 不是大陸的新太極喲,是的話我也不會提及了.也沒有腰際扭一下、肩膀甩一下.
外觀真的是石碑一塊.頭不動,肩不動,只有若穿長袍或空手道服就完全看不出來的左腰向左跨---塌---下右腰向右跨----塌----下. 動作細微,我看的出來,是因為我家的功法是縮腰. 看到這-----什麼跨----是不會, 也從沒看過. 但馬上知道這腰胯一???力矩可帶動至四肢. 所以並沒有------只有手腳在做動作的問題---- 我也不習太極,所以也不是照鐵拳兄的完整懶扎衣之式子. 只是以雙手平緩舉起的樣子,加上看到 原來有這樣的運勁方式, 那就難怪前輩太極高手可打人,而人亦不解只有揮揮手而勁從何來.
這位就是 K5D 應是空手道五段的意思,現在不知是幾段了. 這功法我是從他身上看到沒錯,但沒細問他是從哪裡習得. 是中國功法還是日本功法 而以前在討論版上是有人說這是中國功法沒錯,有其師長演示過. 那次聚會我被一年輕人摔了三十幾個跟斗, 若是 實戰早被抬去種了. 但是至今我仍相信是我功夫輸人不是功法輸人. 年輕人務必小心大鬆大柔之功法
謝謝無武兄. 也證明有 身體中正的發勁方式 原也沒說 K6D ?是練陳式太極. 只是看到一種我沒見過的發勁方式,它又符合身體中正,所謂的立身中正.. 就算這不是陳式太極的發勁方式,將它代進任何武術都是大麻煩. 因為就算是 一攤手 眼看只有小臂幅度不大的一動,其實都是腰跨之勁. 左腰跨一攤,右腰跨就可貼近一擊 .左右循環不斷沒啥蓄勁不蓄勁. 而且因為是腰勁,所以活.不至陷於---力發於地---- 既發於地又要運轉靈活,-----這算不算雙重? 再者力發於腰就表示躺著也可用. 所以被拖入地面戰基本上沒差.這是只會力由地起的朋友要注意的.
這段最重要的是告訴練陳式太極拳的朋友: 就真有立身中正的發勁方式. 而這跟拳招拳套還真沒啥關係. 找到這方式然後每一招每一式均用上此勁, 光用想的就頭大.
K5D 教官好: xxxxxx 那也只是 空手道的打擊方式而已 xxxxxx 原來如此,這點大家可注意一下. 日後看到空手道的演示可特別注意其腰際的變化,看來這也是屬於 大隱 的拳法. 我家的拳法在開拳前先單操吞吐.就是腹部收縮放開的方法,熟悉後才開拳. 這樣才能每拳每腳均由腹部帶動,這也應是大部分功法的順序吧. 不然拳腳習慣了招式,要加入功法只怕是招式帶不動功法. 陳式太極的學子,若有不傳的功法就算了. 若是發現並沒有我文中所說的功法,寧先習功法再習招式. 找誰學?找我就不是立身中正啦.
xxxxx 兩樣我都有練過 發力方式大不同 一手一太極 渾身是手 挨到何處何處擊 xxxxxx 不找無武兄要找誰?
xxxxxxx 立身中正,或者說四點金,墓碑身,牌位先生,並不是身體不動光動雙手,這是練肩與胯合的整勁功夫,太極拳講究一動無有不動,光動手不動腰襠丹田,那是什麼太極? xxxxxxxx 嗯嗯 再加一位秋葉(?)兄
有高手或曰是有練到的人講話了, 這還是給陳太的年輕人看的. 你練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