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諸葛亮不支持劉備討伐東吳,替關羽報仇呢???

2012-07-13 2:02 am
為什麼諸葛亮不支持劉備討伐東吳,替關羽報仇呢???劉備討伐東吳之戰,一開始節節勝利,假如諸葛亮在劉備身邊為劉備出計策的話,或許就不會有夷陵之敗了,為什麼諸葛亮不支持劉備討伐東吳呢???

回答 (12)

2012-07-13 5:43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5/25z/25z18/25z1803.htm
諸葛亮可能支持劉備伐吳
赤壁之戰的勝利,是孫劉聯盟所發揮的巨大力量的顯示;而吳蜀夷陵之戰,是吳蜀聯盟破裂,雙方反目成仇的結果。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為促成孫劉聯盟所作的努力,史家曾大書特書,而夷陵之戰前夕諸葛亮的態度又如何呢?史書記載很少,小說家說他是持反對態度的。這都是一種為尊者諱的態度。有的史學工作者研究認為,諸葛亮是支持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以奪回荊州的。任何聯盟都是為政治服務的,排除政治目的,聯盟便失去了其意義,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諸葛亮支持劉備奪回荊州的態度。赤壁之戰初步定下三國鼎立的格局,而夷陵之戰使這個格局最後定型。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5/25z/25z03/25z0319.htm
猇亭之戰(夷陵之戰)
孫權佔領荊州,殺了關羽,對劉備的打擊實在太大,他稱帝僅三個月,就在蜀漢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親率大軍東征孫權,並調巴西太守張飛自閬中(今四川閬中)領兵到江州(今重慶)會合,不意張飛出兵時被部下殺死。孫權方面當然也有準備:一是派人向曹丕祝賀他稱帝,接受曹丕給他吳王的封號,希望魏國中立,預防兩面受敵;二是派使者去蜀漢,要求重歸於好;三是拜陸遜為鎮西將軍,率軍進駐秭歸、巫縣(今四川巫山)加強防務,還把都城建業遷到武昌,以便扼守荊州。
東吳要求重修舊好,劉備自然聽不進去,繼續領兵東進。蜀軍先頭部隊佔了巫縣,攻下秭歸,於次年二月進至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在此設立大本營,先頭部隊到達夷道(今湖北宜都)包圍了孫權侄兒孫桓統率的吳軍。吳軍不少將領要求迎擊,陸遜考慮到蜀軍東下,銳氣正盛,又居高臨下,很難攻破,所以拒絕,反而令吳軍退出崇山峻嶺,使蜀軍的戰線拉得很長,而將自己部隊集中在猇亭地區。孫桓屢次派人要求支援,陸遜只是回答說:「孫桓很得軍心,夷道城池堅固,糧食充足,不必擔心。」就是按兵不動。
劉備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東西一線安下許多營塞,又分散了兵力。蜀軍不斷挑戰,陸遜置之不理,只管堅守。雙方在猇亭地區對峙了半年多。蜀軍的糧道要經過崇山峻嶺地區,運輸十分困難,加上天氣暑熱,令蜀軍士氣逐漸低落。這時劉備又放棄「水陸俱進」的原計劃而將所有軍隊在山林中安營紮寨。陸遜找到了蜀軍的弱點,於是決定發起反攻。他命令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在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連破四十餘營。劉備率領殘兵敗將登上馬鞍山據守,陸遜立即集中軍力四面圍攻,殺了蜀軍一萬多人,只有劉備帶領少數人馬,乘夜突出重圍,逃到白帝城,不久病死。猇亭之敗,令蜀漢元氣大傷。
2012-07-26 8:57 am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明確表明聯合孫權對抗曹操,因此他不可能同意,加上當時關羽新敗,失荊州,國內空虛,此時絕不是東征的好時機。在諸葛亮看來,私仇是不能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
參考: 自己
2012-07-21 7:09 pm
諸葛亮應該是要劉備先忍耐等時機到再報仇
所以要先和東吳合~抵曹操~再消滅東吳呀~
如果當初劉備忍了下來~
等過幾年~魏和東吳不是都出現昏君了嗎~
再去報仇~漢室或許就恢復了~
不然晉朝也不是有很好的君主呀~
諸葛亮是志在幫劉備奪帝位的~不是幫他報私人感情的~


原本大臣或許要劉備不要因為兄弟之情而忘國家~
但是因為張飛的話所以劉備又想起來以前的感情~才親征呀~
但是如果這樣~劉備
不幫關二爺報仇的話~我想歷史又要多一段話了~~為了帝位早就忘記了兄弟之情了~也就沒有現在成都的武候祠~
裡面的三義廟了~因為不義了嘛~


..因為不管怎麼做都有缺點~有國沒有兄弟
有兄弟沒國家呀~
只能說最當初有機在赤壁之戰時打敗曹操卻沒有打敗~
再來就很難了~

不然就是要派關羽守荊州
應該派文將守~或許事情就會不一樣了~

只能說當一位君主要顧兄弟情也要顧國家~是不可能的~
所以歷史上的成功的君主~都是無情的均多~不然太多個人感情
就不行了~
2012-07-18 12:40 am
三國演義第81回:

'' 急兄讎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這章有寫到喔,關羽父子歸神的時間點,正好是曹丕篡漢後不久,而劉備要續漢室正統也跟著即位為帝

趙雲一般文武百官諫曰 :漢賊之讎,公也。兄弟之讎,私也。願陛下以天下為重。

諸葛亮認為:若要伐魏以申大義才可以御駕親征,如果只是要伐東吳只需派一上將即可。所以其實諸葛亮並不是不支持,而是不希望劉備捨大義、就小義喔!!!!

一直到張飛奔進演武廳抱著流背痛哭:''陛下早已忘了桃園之誓,臣欲捨軀披孝為兄長復讎''......,劉備才下定決心親征。

諸葛亮沒去並不是支不支持的問題,是因為要護太子保老家(東、西川),其實很多名將劉備只有帶趙雲跟他一起去而已,其他的都守老家喔!!!

有問題再問我喔 :))
參考: 三國演義+我是歷史迷+純手打
2012-07-16 10:40 pm
諸君言諸葛亮不贊成或不支持劉備伐吳,何以見得?
史上未載其是否贊成或支持,諸君何得此論?

隆中對是諸葛亮既定的戰略,對中言「跨有荊、益」、
「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換言之,伐吳對劉備來說,無疑能報關羽之愁,
豈不見也是執行隆中對的過程之一?
諸葛亮有何動機反對?
有人覺得隆中對亦主張〝結好孫權〞,
但這時的孫權已是佔盡荊、揚的孫權啊!

我個人反倒覺得諸葛亮有動機支持,卻缺乏反對的理由。

2012-07-16 14:52:09 補充:
諸葛亮官拜丞相,豈有輪不到他出謀劃策之理?
當時尚書令法正已亡,有誰大過諸葛亮?
言其〝是行政院長,不是參謀總長〞,此話彷彿兵事不歸他管似的,
況且今日參謀總長隸屬於國防部參謀本部,而整個國防部都隸屬於行政院,
哪有行政院長管不上參謀總長事權之理呢嗎?

2012-07-17 09:40:16 補充:
行政院長不會管軍事?此話怎說?

當過行政院長的譚延闓、蔣中正、陳銘樞、何應欽、陳誠、閻錫山、蔣經國,
以上諸前院長都長年掌管軍事,
就連汪兆銘也想管軍事,只不過國軍不從罷了。
其實行政院長本來就掌軍政大權,
國防部長在行政院長之下,
參謀總長又在國防部長之下,
行政院長豈有不能管之理?
行政院對直轄部會有執行表揚、懲處、停職、免職、復職的權柄,
囊括行政機關、公立學校、軍事機關、公營事業員工,
以上人等所有的酬勞、獎金、津貼、保險、退休所需,全由行政院包辦,
行政院對其轄下單位,沒啥不會管或不能管。

說「不會管」,其實也不算錯,畢竟正副院長的出身有別,
但請別誤以為〝輪不到他來出謀劃策〞。

2012-07-17 10:09:04 補充:
所提意見並非問夷陵之戰由誰獻策,也沒問及夷陵之戰該誰說了算,
問的是史上未載諸葛亮是否贊成或支持劉備伐吳,諸君究竟何以見得?
只因為法正傳載:
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君見〝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九字便論〝很明顯 諸葛是不贊成伐吳的〞?
若依此邏輯,下句〝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九字怎不見諸君言〝很明顯 諸葛是贊成伐吳的〞呢?
此話明顯就是「不東行與東行」的假設,
我觀諸君彷彿是選擇性深信,無條件捨去其他。

由於史中並無提及諸葛亮是否贊成或支持,因此置疑,
至於行政院長與參謀總長的題外話,則是由於樓上的專家的比喻有誤,故而提及。

2012-07-18 08:40:58 補充:
致:張大頭(專家1 級)

這裡沒討論諸葛亮嘆的是法正或夷陵之敗,
事實上我對於諸葛亮支持或反對伐吳並無定論,因為「史中無記載」。
所問的便是「史中無記載」,諸君何以論斷?
那兩段明明是假設法正若在,推測東行與不東行的收場,
先假設後推測,字裡行間未說明支持或反對,閣下以何句判斷諸葛不贊成伐吳?

閣下言〝若諸葛是贊成伐吳 就不會有前面那一句了〞,
何不言〝若諸葛是贊成伐吳 就不會有後面那一句了〞?

閣下又言〝若諸葛真的表態支持,會連記錄都不記錄嗎〞?
何不言〝若諸葛真的表態反對,會連記錄都不記錄嗎〞?

此乃問題所在,即諸葛亮表態欲何,史中無載,卻常見無中生有之論。

2012-07-18 09:58:37 補充:
關於比喻的部份,我已提出異見,
行政院長和參謀總長實非等高的二職,放在一起類比本不恰當,
雖然設置五院依據的政府組織法,
所循者為憲法之前的各時期約法,
二法最大差別在於有沒有經過國大三讀,
但對於政府組織法,憲政與訓政時期沒多大差異,
閣下也不必加設什麼違憲或無憲等條件,
況且上述諸前院長,很多在制憲後任命。

行政院自初設後便掌軍政大權,乃不爭的事實,
雖曾發生過汪兆銘當院長時,國軍不從號令之窘事,
但那是國軍已門閥化的問題,並非輪不到院長出謀劃策。

2012-07-18 11:17:45 補充:
國家諸事由五院分掌,兵事則歸行政院掌管,
但行政院長在憲法中乃擁軍、政事權之第三人,
故當正副總統在位時,罕見行政院長公開言兵事,
但說〝輪不到他來出謀劃策囉〞,就過火了,
畢竟軍、政事權(立法權除外)皆隸行政院轄下,
正副院長即軍、政事權的主管,正副總統為其主官。
主官、管皆行裁決權,但惟有主官才擁有最後的裁決權,此制古今皆然。

引問:
就最簡單的漢初 若作戰時,張良、韓信、蕭何意見不同,劉邦會聽誰的?

既論兵事能否輪到丞相出謀劃策,怎生此謬問?
依史載,張良不曾拜相,至蕭何拜相時,韓信已死,
故此問題所描述的條件並不存在,更甭提有啥答案。

2012-07-18 13:11:52 補充:
丞相開府,府置司馬、軍師、長史、參軍、從事、祭酒、
諸曹掾屬、門下督、記室、令史等員。
以司馬為督軍、軍師為參謀長,參軍、從事、祭酒皆參謀職,依需求候憑差遣。
長史、曹掾屬、門下督、記室、令史等各司職事,
門下督掌相府宿衛,長史則居府統領諸曹掾、屬、記室、令史,
諸曹至少設有:
東曹主二千石以上高官與軍吏遷免、
西曹主其餘官吏與軍吏選任;
兵曹則主兵事;倉曹則主穀糧;理曹則主刑獄。

蜀漢入丞相府擔任過府員者有:
廖化、向朗、李邈、馬謖、費禕、蔣琬、魏延、楊儀、楊顒、張裔、馬忠、宗預、
王連、射援、來敏、尹默、李邵、馬勳、賴厷、楊戲、姜維、霍戈、董恢、董厥。

2012-07-19 12:41:30 補充:
群臣多諫的意思是群臣大多勸諫,可意會為大部份臣僚表示反對,
但請別把諸葛亮劃入群臣中,硬說〝很明顯就是諸葛不贊成〞,
因為史中無載,何來很明顯可言?

另外,斷句生義,生義又無所憑,且視他句如無存者,我想並不是我,
僅究史料釐清其有無而已,專家實無須反感,更不必要語帶情緒。
2012-07-15 4:00 am
基本上,劉備是把諸葛亮當治國人才,也就是蕭何的角色

諸葛亮自己都感嘆法正死了,不然不會有此敗

諸葛亮只是不贊成沒有不支持

但他的角色是行政院長,不是參謀總長

當然輪不到他來出謀劃策囉

2012-07-17 01:26:04 補充:
行政院長的確不會管軍事喔 也許會決定外交或戰和與否 也許有人事權

但戰術部份甚至戰略走向 絕對不是行政院長能插手的


而劉備時代 諸葛的角色 大部份都是與第一線的戰爭無緣


從入蜀 帶的是龐統 龐統早死 所以諸葛來頂了一陣子

然後平西川到漢中 戰略及戰術規劃 明顯都是法正


而夷陵之戰 跟去的是馬良


當然這表示劉備相當信任諸葛亮 但很明顯劉備是把諸葛當蕭何而非張良

蕭何也是丞相 但作戰可是張良跟韓信說了算

因此 我認為夷陵之戰出謀獻策 的確輪不到諸葛


而諸葛亮說過 法正在世 就能阻只劉備伐吳 不然至少不會敗的那麼慘

很明顯 諸葛是不贊成伐吳的

2012-07-17 12:03:28 補充:
亮嘆曰

他不是嘆法正死,是在嘆夷陵之敗,畢竟法正死在夷陵敗前很久


其實就因為有兩段,才能判斷諸葛不贊成伐吳

若諸葛是贊成伐吳 就不會有前面那一句了

因為只是感嘆當時沒人出謀,令劉備吞敗。不需要再多講只有法正能阻止劉備


而三國志也有提到群臣反對伐吳

但沒有説誰支持劉備 若諸葛真的表態支持,會連記錄都不記錄嗎?


而比喻部份,我倒覺得大家自己去判斷

行政院長真的能干涉怎麼打仗嗎?不要用違憲或無憲法的時代來比

就最簡單的漢初 若作戰時,張良、韓信、蕭何意見不同,劉邦會聽誰的?

2012-07-18 17:57:11 補充:
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复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往白帝。亮歎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复東行,必不傾危矣。”

所以應該要請陳壽注明清楚

群臣多諫(諸葛亮除外)。不然諸葛也是群臣吧?

整段一起看很明顯就是諸葛不贊成

硬要斷章取義,咬文嚼字 學識再豐富也是枉然
2012-07-14 9:17 am
伐吳的理由是甚麼?
是替關羽報仇
拿整個國家的命運去交換個人的情感當然會失敗
整整三倍的兵力被對方滅掉一半...
2012-07-13 10:54 pm
諸葛亮認為劉備應該要先攻打曹操 因為魏國的曹丕他廢除漢獻帝讓漢朝滅亡
如果他打東吳 魏和吳會結盟 對蜀國會不利
2012-07-13 6:52 pm
我想劉備並非為關羽報仇而伐吳

諸葛亮也並非完全不支持伐吳

隆中對的計畫是占益荊兩州

與吳伐魏

荊州被奪 劉備離一統天下離更遠

於是劉備決定伐吳

諸葛亮則認為此時並非伐吳最好之時機

再說 我們也不知道諸葛亮是否有反心

不然白帝城託孤之時

劉備怎麼會叫劉禪叫諸葛亮亞父

(意思就是 他是你兒子 你不能反他)

還以反話的方式說 你可以取代他為王


若是劉備死了 諸葛亮篡位的機會就更大了

但劉備臨死前還留下那麼一筆

諸葛亮也只能 盡心盡力 的輔佐劉禪了
2012-07-13 6:44 am
在無機可趁的情況之下,率大軍東下孤注一擲,這種傻事,當年蜀國很多人都反對的說。諸葛亮一生謹慎有餘,本來就不可能支持這種意氣用事的魯莽的說。再者,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向來有限,即令有他在,可能也難逃敗北的結局的說。所以,諸葛亮才會說,如果是法正在的話,情況也許不至如此難堪的說了啊!
2012-07-13 4:44 am
我倒想提出一個不同的觀點,因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有些時後因為劉備的簡單角度,反而比諸葛亮能把問題看得更透徹。
很多人都提到孫劉連盟的重要性,但基本問題是吳國真的想光復漢室嗎?漢室一光復,劉備或許還能因為皇叔關係而操弄權位,而吳國頂多封個有名無實的王侯,在懼怕明昇暗降勢力被一點一滴消弱的心理作用下,吳國的最佳算盤,當然是─【漢室被推翻,然後師出有名消滅竄位者,取而代之】。劉備是大家公認的識人者,豈會不了解這個心思。
再來,劉備為何早不伐吳、晚不伐吳,偏偏選在曹丕登位之初,可見這個時機點他的心裡有盤算過,通常企業家、富豪的第二代都有個通病,那就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從曹丕以後的作為已經不難看出這個通病,如果真得聽子龍等建議北伐的話,恐怕只會逼得曹丕將矛頭向外,縱然蜀有山川之險,也難敵東吳的舊病復發之際。
諸葛亮的慮是抵抗曹魏【請注意我用的詞是抵抗,不是消滅】,必須輔車相倚,聯合東吳。可他忘了所謂的心理學,以致於在某些觀點上,看得沒有劉備透徹。
2012-07-13 2:49 am
因為劉備最大敵人應該是曹操而不是孫權,他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中興漢室不是嗎?而如果要打倒曹操不和東吳聯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看看赤壁之戰就是最好例子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09: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712000016KK0698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