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這可分為以下幾點說法!
一主要還是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先站穩荊州,再取益州,等待中原有變,委一上將由荊州取洛陽,劉備由漢中取長安,兩京一定,中原傳檄可定!
二再看蜀國的地理環境,以當時的交通運輸能力,東出長江三峽易進難退,北上又有漢中群山阻隔,蜀道難,運輸不易!如果放棄了荊州,那還爭什麼天下?所以劉備當然不會還!(或許有人會問:當年劉邦就是靠在漢中起家的,為何劉備不行?劉邦入漢中時,他的主力主要是來自東邊的,並不是當地人,大家都想要打出去!而劉備他的主力乃是當地四川與漢中,根本是雜牌軍,且與北方軍隊的素質也有差!所以求勝的意志與士氣當然當然有所不同!)
三劉備與孫權皆梟雄也,表面上和平共存,相互聯盟共抗北方,實際是暗潮洶湧,訛虞我詐!劉備採拖延政策,一方面與孫權虛與委蛇,一方面忙著處理新佔領的益州與北方漢中的內政和國防事務,根本無暇東顧!而孫權當然了解這點,不趁現在這時機討回荊州,難道要等劉備強大起來,自己反受其害不成!
四當時蜀國軍防部署是張飛魏顏在漢中,馬超在川西,趙雲在川東,黃忠在成都,龐統已死,原川中諸將新附未久,忠誠還有待考驗!最主要還是關羽的個性(傲上不忍下)所造成的最後結果!(對士兵極好,但對同僚經常傲氣凌人,因而伏下了隱患!對外:強橫趕走孫權來接收荊州的官員,孫權與他結親,不但不同意,還出言污辱!北伐時,未經照會私開孫權的糧倉,終於把孫權惹毛!)
五為何吳國不會興兵來犯?為什麼不會?當時是一強兩弱,(赤壁之戰後,尤其是孫權的領地,人口開始大量北移,原因是新移民都是北方來此避亂的,還有就是曹操的屯田政策已有成果,戰事已緩和,當然陸續回鄉去了!造成孫權土廣人稀,極需想在外擴充人員充實領地!)再來就是孫權呂蒙採欺敵政策,舉陸遜以自代,造成了以後的發展!
六還有網路上另外一種說法,一方面是蜀國力有未殆,另一方面是諸葛亮想要奪取更多權力以自保!試想關羽是劉備的義弟,關係非比尋常,且有勇有謀,他如果不死,諸葛亮哪能大權一把抓!而導致後來劉備臨死托孤,甚至要他自立為王,而演出一齣戲了!(人性的黑暗面)
2012-07-07 12:05:50 補充:
這三國演義還真是害人不淺!
這問題在網路上已有不少人發言
基本上劉備借荊州,這件事本身可以說是政治妥協的產物,字面上是劉備"借"荊州,但是實質上或可說是劉備借孫吳的“勢”,孫吳借劉備的“名”,且主戰的周瑜(主要是海軍主帥周瑜新亡需穩軍心)已不在,在互有所需的情況下,用一個"借"的名義,讓兩家人可以維持盟約關係,對抗曹操
講難聽,從古至今國家信用的維持是看實力與利益的狀況而定,大義這東西可以說在秦始皇滅周朝自稱始皇帝以後就變調了,中國不再像日本的天皇一樣,因為天皇萬系ㄧ世,在人民心中有其地位,就算這天皇再爛,或再如何脅持他,也不敢隨便殺天皇,來承擔大逆罪人的名分;但中國因為秦始皇的關係再加上劉邦後來稱帝,這等於告訴所有人,有實力就能當皇帝,但很多人不自量力,所以常常有許多內戰
荊州本是隆中對的戰略要地,看過三國的人可說都知,所以不想還也就在情理之中
問題是關羽北伐這點,漢中益州新得本是求穩定之時,但關羽卻開始進行北伐,雖然大家基本上得認知多是呂蒙裝病,陸遜裝孬,讓關羽輕敵,所以進行北伐,但時機還是很怪,多少應再派一大將鎮守荊州,以防不測
這點很多人以關羽輕視士大夫,像封五虎上將時,關羽也不齒與馬超黃忠為伍為由,認為關羽會反對其他大將跑來荊州插手他的事,甚至有厚黑說法說劉備或孔明不滿關羽的行為,想以荊州做餌來誘使曹操孫權殺關羽,但就常理與後來的行動來說,以荊州做餌殺關羽是非常蠢的事,不只無法達成隆中對的策略,像劉備為關羽報仇失敗,與司馬用計在劉備死後不穩時找蜀國四面的敵人一同攻擊蜀國,還有孔明北伐這些事,與這論點可說皆是矛盾的
所以目前的瞭解只有是漢中益州新得無法有多餘戰力助關羽防守,且關羽輕視吳國才有失荊州的事
2012-07-02 00:51:16 補充:
另以地理角度,打荊州對東吳固守上下游是方便而重要的,南方人少騎兵但善水戰,打下荊州才能鞏固東吳,而向北打徐州,之前東吳已嘗試,所以才有張遼以700人大破吳軍於逍遙津的故事,且徐州多平原丘陵,無法靠地形防守,只有城池可固守,吳國本來國力就比魏弱而人口較少,往北打需要大量人力固守與補給,除非是魏國衰弱可長驅直入,不然就算打下來也不容易佔領長時間
參考: 網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