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不算霸主的原因

2012-06-19 8:19 pm
有些地方寫的春秋五霸沒有楚莊王。原因是什麼??
應該有個明確的事件或理由

(有一點急)

回答 (7)

2012-06-21 6:44 am
✔ 最佳答案
楚國最初被視為蠻夷,本身亦拒絕加入華夏。楚人的霸道中原諸國看不慣,好像秦末反抗軍以楚人主導,項羽被譏諷" 沐猴而冠"。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5/15z0507.htm
楚國
古國名,姓。始祖鬻熊。西周時立國於荊山一帶,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境內)。常與周人發生戰爭,周人稱之為荊蠻。熊渠做國君時,國力強大起來,後建都於郢。春秋時期,楚不斷擴張,成為領土最大的諸侯國,也是與晉爭霸的主要對手。戰國時,楚領土依然不斷擴大。但由於楚國政策的失誤,在對秦的戰爭,屢遭失敗,國力日衰。公元前278年,秦人攻破郢都,楚被迫遷都陳,又遷至壽春。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滅。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6/15z0605.htm
五霸
先秦時期五個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亦作五伯。其具體所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左傳》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杜預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主張五霸分指夏、商、周三代的五個諸侯國。此說沿用《白虎通.號》和《風俗通.皇霸》的說法,乃依據《國語.鄭語》和《論語.憲問》的材料拼湊而成。但夏、商兩代史事渺茫難考,有關昆吾、大彭、豕韋的情況也缺少記載,是否出現了諸侯爭霸活動更無以證明。(2)《孟子.告子下》稱:「五霸,桓公為盛。」顯然是指春秋時代的五個國君而言。故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不過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3)《荀子.王霸》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從春秋的歷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大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因諸侯割據,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核心,所以司馬遷說:「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孔子也講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諸侯中相繼興起的強國,有的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如齊桓公、晉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認可,如越王勾踐;有的則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莊王。他們都為爭奪僕從國而展開政治和軍事的角逐,以謀求霸主地位。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這種地位的君主不止五位,齊桓公等不過是最著名的幾個代表。由於論者取捨標準不同,故而出現了分歧的說法。從歷史上看,五霸並非實指,應是春秋時代的政治特徵,不必拘於是哪五伯。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4/15z0409.htm
楚莊王
楚穆王之子,名侶,春秋時楚國的國君,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他曾整頓內政,興修水利,任用平民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發展經濟,使農工商賈各守其業。政治上遵循「楚國之令典」,注意選用舊貴族,「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加強了貴族的力量。軍事上重新提倡楚武王制定的陣法,使兵士之間團結一致。這些有力措施,為楚莊王的霸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國勢大盛,繼而又進攻陸渾之戎,陳兵周疆,派人詢問象徵天子權威的九鼎之輕重。後在邲(今河南滎陽北)之戰大敗晉軍,陸續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當上了中原的霸主。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1/15/15z/15z03/15z0319.htm
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時,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誅平百蠻,國力增強,便不斷向中原用兵,與晉爭奪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閱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軍,楚莊王趁機向王孫滿問九鼎之輕重。九鼎是王權的象徵,這說明楚莊王志在窺視中原。
2014-07-26 8:44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2-06-21 10:05 am
懷疑也,齊桓公能叫霸主嗎?

真正的大國,論面積,論生產,唯楚、秦、晉。齊國是個面積不大的國家。

要稱霸,得讓楚、秦、晉三家低頭,才夠格稱霸吧。齊桓公只在其東方小國群中稱霸而已。吳國、越國不認識齊桓公。

齊國雖然發動八國聯軍,不敢動楚國一根寒毛。晉國不理齊國,秦國根本不認識齊國。這樣齊桓公夠資格稱霸嗎?


齊桓公出兵,不過三萬,動不了大國。
2012-06-20 12:49 am
楚莊王只是因為他是楚國

不然以他大敗宋國並會盟中原諸侯 跟霸主的標準無異

反而是宋襄公 並無真正稱霸過

所以只是因為楚非中國原傳統諸侯 才被很多史家不列入霸主之列
2012-06-19 9:26 pm
香秋五霸至少有七種說法
其中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等是史家共同推認的霸主
霸主通常是以軍事政治主宰國際局勢,其作法是尊王、攘夷,兼併或制裁篡併。
尊王就是尊重與扶持周王室
攘夷就是排除或抵禦夷、狄野蠻部族的侵略
像秦穆公是夷族人但打敗犬戎,開闢隴西千里土地
反觀楚莊王生活糜爛,後振作但覬覦周鼎,史家自不認同其對中國有實質的益處。楚莊王在史上留名大概就是一鳴驚人以及楚莊絕纓成語了
2012-06-19 8:40 pm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吳王夫差。《漢書注·諸侯王表》
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鮚崎亭集外編》

齊桓公、晉文公是無可質疑的霸主
晉國稱霸最久

秦穆公、楚莊王一個是西戎一個是南蠻
非中原正統

2012-06-21 18:19:32 補充:
因楚莊王是王

其他四個是公
2012-06-19 8:39 pm
因為楚國並非中原正統諸侯,就算國強,君主德高群雄,不被認同還是白搭,再加上楚莊王問鼎的行為,造成尚以周禮為正統的文化人嗤之以鼻

2012-06-20 17:23:25 補充:
楚莊王對歷史文化沒有貢獻?我對樓上大大的論點很難認同,楚國非主流諸侯文化國,但依莊王的行為標準,他確實已經超越了當時霸主的資格,當時能有幾個諸侯公卿能夠像楚莊王這樣時時的在自我反思,甚至連做了正確的事之後都能反覆思量不足之處,說到問鼎,當時幾乎是只要有一點成就的又有能力上周朝見天子的,有幾個不問鼎?秦國有個王甚至親手去扛鼎,扛不動還讓鼎掉下來壓斷趾骨,問鼎怎麼會是大逆不道的事呢?當初周文王分封諸國,鑄了九個大鼎,分別代表九個州,這些大鼎象徵著九個州的文化與神氏,它們是各州的精神核心,各州執事朝拜代表自己州的鼎,為何是倒行逆施?

2012-06-20 17:32:06 補充:
只是當時政治情況使然,諸侯各自獨立,對周朝的忠誠度幾乎降至冰點,周天子必須猜度各諸侯的心意,九鼎是周朝名義上持有這些州的最後證明,當然被當成國寶看待,周王室所以拒絕讓楚莊王問鼎,是因為害怕承認楚莊王確實領有荊州行政權,而且這時期的楚國,已經稱王了,所以周朝忌憚楚莊王,因為一個周國不能有兩個王。

2012-06-21 07:51:10 補充:
當時那些載入史冊的名人世族,不僅受到當世人的認識,其行為與德行還必須受到司馬遷的認可,司馬遷的史記,以現代的觀點來看,是非常主觀的

2013-02-17 09:50:29 補充:
春秋不是戰國,春秋時代稱霸的標準並不是以領土面積、軍事、經濟....等這些整體國力來評的,而是以君王德行、國際聲望及影響力(就是鄉民評分,按"讚"數字),要不然為什麼屢戰屢敗國力又委靡的宋襄公也可以當霸

2013-02-17 09:56:37 補充:
另外齊桓公稱霸時代晉國的唐重耳(就是晉文公)才剛出社會,參與三家分晉的各大家族連胚胎都還沒產生,秦國當時還只是秦穆公時代的偏遠地區偶爾進貢點糢模的偏鄉小國

2013-02-17 09:57:01 補充:
拜託下次發文請對準一點時間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54:4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619000010KK028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