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印尼華人既不親中(大陸)也不親台,中共向南洋輸出革命引致南洋排華,印尼跟台灣關係亦曾跌至低點,現在跟兩岸關係已經改善,大陸派出教師向印尼華人教華文(簡體字),不過基本上都只是經濟活動為主,南洋華人對中國大陸仍然有戒心。
http://www.nanchens.com/xqxx/xqxx18/xqxx18012.htm
印尼的閩籍華僑華人
印尼是福建省華僑華人主要居住國之一。閩籍華僑華人旅居印尼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上溯到隋唐時期。一千多年來,閩籍華僑華人在印尼繁衍生息,篳路藍縷,艱辛發展。與印尼人民一道,共同為爭取印尼的民族獨立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貢獻。
由於受歷史、社會、經濟及複雜的國際環境影響,印尼歷史上曾發生多次反華排華事件,華僑華人生命財產遭到嚴重損失,許多人被迫返回祖國。1959年至1967年,印尼當局多次發動大規模排華,先後有20多萬華僑被迫回國,其中約有四萬多名難僑安置在我省各地華僑農場、工廠。
從20世紀50年代初起,印尼政府嚴格限制中國移民入境,從此,很少有中國人移居印尼。中國改革開放後,印尼政府也放寬了對中國移民的入境限制,但進入印尼的新華僑華人仍然很少。印尼華僑華人的人口增長,主要靠自然增殖。至2005年,印尼的華僑華人約有1000余萬人,其中福建籍華僑華人有276.08萬人。
閩籍華僑華人多分佈在爪哇地區,早期的經濟活動以商業零售、手工業及原材料生產為主。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華僑華人經濟地位有所改善,少數華僑華人成為擁有一定產業的資產者。
印尼獨立後,蘇加諾政府前期(1945~1949),對華僑華人經濟採取了團結、利用和保護政策,華僑華人經濟有所發展。蘇加諾政府的中後期(1950~1965),對華僑華人經濟採取排斥、限制、清除政策,華僑華人經濟發展十分艱難。在一浪高於一浪的反華、排華浪潮中,不少閩籍華僑華人企業遭到劫難,一些閩籍華僑華人經營的銀行被政府沒收,遭受巨大損失。
[略]
印尼閩籍華僑華人企業集團主要是福州籍、莆田籍、泉州籍人士創辦的,福州籍人士中又以福清籍人士為多:林紹喜、林紹良、林紹根三兄弟共同經營的三林集團。該集團是目前印尼最大的華人多元化企業集團,涉及金融、保險、證券、石化、水泥、食品、汽車、航運、紡織、鋼鐵、酒店、房地產、工業園區等幾十個行業、產業;林紹良、林文鏡為主組成的林氏投資集團。該集團的核心企業印多食品集團和印多水泥集團,均是印尼最大的食品和水泥生產企業,1997年資產分別是 17.71億美元和37.5億美元;林學善創辦的專門生產各種鋁板、鋁箔及鋁絲等原材料的瑪斯比安集團(又稱金鐸集團);蔡道行經營的生產“丁香煙”的鹽倉集團;陳子興創建的以摩托車裝配為主的多元企業集團哈拉班集團。
福州籍人士中還有閩清人黃雙安創立的材源帝集團。該集團在印尼擁有山林面積 500萬公頃,從事伐木業的公司有40多個。集團還擁有漁業、旅遊業等八大行業。
莆田籍人士創辦的企業集團主要有:陳江和的金鷹國際集團和李文正的力寶集團。前者是目前亞太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工業集團之一,擁有造紙、人造板、棕油提煉、工程建築等多家上市公司;後者主要經營銀行和金融財務業,並涉及房地產、投資、製造業和採礦業,為印尼十大財團之一。
泉州籍人士創辦的企業集團主要有:洛江區籍黃奕聰創辦的金光集團,該集團主要經營項目有銀行、保險、地產及大型養殖場,為印尼四大華人財團之一;永春籍許世經創辦的經泰集團,該集團擁有金融、證券、電子、船務等十幾家公司;安溪籍李尚大創辦的和聲集團,該集團擁有40多家公司、工廠和7架直升飛機,還在萬隆開發一個占地1萬公頃的科學城。
[略]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發展,華文熱在世界各地興起。印尼政府為發展經貿和技術合作,發展旅遊業,允許學習和使用中文,多年的禁區被突破。1993年,雅加達吉祥山基金會開辦幼稚園暨六年制國民小學,率先恢復中斷了33年的華文教育。1998年,萬隆福華基金會(萬隆玉融公會)也開辦華文學習班。2001年10月,三寶瓏福清同鄉會也創辦國民學校,招收會員子弟,開展華文教育。
印尼華僑華人創辦華文報刊的歷史可上溯到1885年在三寶瓏出版的《馬來鼓聲》。20世紀初,印尼華文報紙大量湧現,其中,由閩籍人士洪淵源任社長的《新報》影響最廣。
1959年,受排華浪潮影響,印尼華文報刊一度停刊,後又陸續出現了10種華文報刊。“9·30” 事件後,當局下令關閉了所有華文報刊。
2000年01月,印尼當局開放華文報禁,在短期內全國出現10多種華文報刊,其中,由閩籍華僑華人創辦的華文報有《國際日報》、《千島日報》、《誠報》、《和平日報》等。由於印尼政府對華文教育、華文報刊的禁錮長達30多年,華僑華人能閱讀華文報刊的只有幾萬人。由於讀者少,華文報刊生存困難,《世界日報》、《和平日報》、《新生日報》等,創辦不久就停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