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鄭經對康熙帝投降的要求條件交換有哪些?

2012-06-18 7:36 am
請問鄭經對康熙帝投降的要求條件交換有哪些? 登岸不去髮甚麼的?? 謝謝^^

回答 (5)

2012-06-19 2:52 am
✔ 最佳答案
依朝鮮例,陳臣納貢”是鄭氏集團在曆歡和談中提出的首要條件,也是其和談的其本立場。朝鮮是中國的鄰邦,由于種種原因,尤其是出于國防上的考慮,朝鮮要求中國政府給予保護,並向中國政府納貢,成爲中國的藩屬國。鄭氏集團堅持“依朝鮮例”,就是要清政府承認臺灣爲中國藩屬國的地位,其目的在于將臺灣從祖國大家庭中分裂出去。這當然是清政府所不能答應的。康熙皇帝針對鄭氏分裂立場明確指出:“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P272)表明了堅決反對臺灣獨立的鮮明態度,也代表了清政府和談的基本立場。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康熙皇帝爲實現和平統一,也對臺灣方面作出了重大讓步,同意鄭氏集團“不登岸”的條件,允許其世代留守臺灣,不觸動其在臺灣的統治地位。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4785741

2012-06-18 18:56:04 補充:
依朝鮮例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不剃髮.這點也是清朝難以接受的
2014-08-10 6:40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2-06-18 8:14 pm
http://www.tmps.hc.edu.tw/school/culture/95-96culture-1/history/smenu_photomenu_smenuid_1403.html
鄭經執政至鄭克塽降清前,鄭清雙方亦不斷進行和談,自1663年至1683年間,先後舉行十次和議。雖然和議過程並未達成共識,然而過程互有得失,大體而言,鄭氏方面常藉和談息兵的機會穩固實力;而清帝國則達到分化鄭氏陣營,招降文武官員的目的。此外,鄭經歷次向清帝國提出的條件,亦可之鄭經本身政策的不確定性,如1662年鄭經在鄭氏政權轉移不穩定之時,處劣勢下仍提出稱王、仿朝鮮例,不削髮為條件,至1677年三藩之亂時,清廷已許以照朝鮮例稱臣納貢,要求鄭經退兵,但鄭經卻更進一步要求清廷給予閩、粵沿海島嶼,並資以漳、泉、潮、惠四府糧餉,致使清方難以接受。1679年鄭經軍隊又處於劣勢,然鄭經除了重申前議外,更要求清廷每年繳納東、西洋餉銀6萬兩。
2012-06-18 6:55 pm
除了品毅專家所述的稱臣、貢如朝鮮外,
清廷尚有薙髮、登岸之議,
鄭經起初不從,勢衰後不得不從。

例如清康熙八年、鄭氏永曆二十三年之議:

代表清廷的知府慕天顏曾云:
『朝廷頻頻招撫,亦憐貴藩忠誠,不忘舊君。若能翻然削髮歸命,自當藩封,永為柱石。』
鄭經則曰:
『先王在日,前後招撫,祗差「薙髮」兩字。本藩豈肯墜先王之志哉』?

當年之議,由尚書明珠主持,許報議照朝鮮事例,但強制薙髮一令,鄭經寧戰不從。

2012-06-18 11:45:55 補充:
鄭經方面的意思是想據東寧﹝台、澎﹞獨立於外,如朝鮮般地稱臣入貢,
清廷的意思則是不強求東寧﹝台、澎﹞入版圖或入貢,
但稱臣的形式必須薙髮,這一點為鄭經所拒絕。

結果又導致了多年爭戰,雙方靠殺戮以爭取更有利的談判,
隨著大陸的反清勢力漸滅,鄭軍亦越見孤立,
雖然鄭軍堪稱兵強、擅戰,終難以持續這種消耗戰,
因為消耗戰總是有利於地大物博的一方。

無論是對付南明、三藩、鄭氏,清廷都顯現力有不逮,
甚至於在屢遭兵敗之際,兩度廷議劃江構和,如南北朝再現,
但總是在對峙與消耗戰中等到敵變之機,
南明及其以後幾次出現恢復、中興之勢,卻總被內閧、相攻所破壞,
大清的掘起與大明的覆亡,其過程頗引人吃驚與扼腕。
2012-06-18 10:28 am
成功子十,錦其長也,一名經。......錦請稱臣入貢如朝鮮,上未之許。......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56: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617000016KK085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