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

2012-06-13 8:42 pm
分析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

回答 (1)

2012-06-20 1:39 am
✔ 最佳答案
20世紀上半期,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人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危害,人們的心靈遭受到空前的震撼與傷害。戰爭把人的尊嚴與價值、人的理性、人類的命運等都變成它隨意踐踏的物件。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和戰敗國承受著更為深重的苦果。整個社會愁雲滿布,人們感到前途渺茫,苦悶彷徨,消極悲觀。戰後,技術越來越發達,異化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人們由於無法擺脫這種不可捉摸的盲目力量而陷入憂慮、煩惱、恐懼和絕望之中。這就成為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產生的肥沃土壤。海德格爾對“存在”和“存在者”進行了區分。他認為天地萬事萬物都是存在者,存在者就是已經具備了規定性的東西。而存在則意味著一種可能性,一種潛在的東西,是人的存在或自我存在。一切存在者都是以人的存在為前提的,周圍的事物一旦脫離與人的關係,它們就談不上任何意義了。只有通過人的不斷關心、牽掛和利用,這些事物才有自己的確定性,才具有存在的意義。總之,世界上一切東西不能離開人而存在,世界存在的真正性就在於自我存在。海德格爾指出,自我存在的最基本特徵是它的“時間性”,它在時間上是有限的。它有自己的開始,有自己的終結,死亡則是自我存在的時間限制。時間正是個人存在的方式,自我存在就處於時間之中。但海德格爾所講的時間並不是客觀的東西,而是主觀的東西,是未來先於過去的時間。每個人總是不停地超越自身而趨向未來,總是在不停的謀劃著,不斷地提出新的目標和計畫,趨向於新的可能性。這就是說,存在不斷地超出自身,從而走在它自己的前面,存在只能當做可能性或未來來理解。海德格爾進一步說明,由於自我存在的時間限制,人的存在就是向死存在,向死奔跑,死是“自我或存在的最高可能性”。雖然人們不會否認人終有一死這一真理,但由於人們沉湎於世俗生活,因此意識不到真實的自我是向死而在的。人們通常想當然地認為死亡離自己還很遠,儘管現實中每天都有人死去,但那只是別人死而與自己無關。但在海德格爾眼中,死就是人如影隨形的東西,就是一個深淵,在人生旅途的腳下,隨時可能跌下去。只有當人經受苦難和折磨,特別是面臨死亡時,人們才會從世俗生活中擺脫出來,回到真正的自我。由於海德格爾把死亡看作存在的最高可能性,因此他說:“自我存在就是意味著沉入虛無。”虛無就是人的真實存在,當人瞭解到這一真相,不但不會恐懼死亡,反而會獲得不受死亡約束的自由。這樣,死亡就不再可怕,它使人們從普通人中解放出來,使人們從虛無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在海德格爾看來,人的異化、沉淪是由普通人的統治造成的。但人之所以陷入普通人中,還是由於自己的軟弱造成的。要回到自我的本真狀態,從普通人的主宰中掙扎出來,就必須意識到人的存在是“向死而存在”。人只有真正領會和懂得了死,才能領會和懂得生,才會從死亡中反跳出來,獲得生的動力。死的不可替代性,可以使人感到自己的獨一無二性;死的不確定性作為一種經常的威脅,使得普通人的威脅無足輕重,從而使人擺脫“他人”的枷鎖,保持人格的獨立;死的不可超越的最高可能性,使人體會到萬事皆空,從而認識到不應該太看重和固守現存的一切,而應該無所顧忌地去展開他的各種可能性。所以,死並不在生存之外,而是在生存之中的。海德格爾堅決主張“先行到死”。海德格爾後來對古代東方思想很是推崇,熱衷於禪宗佛學和老莊哲學,積極宣導人類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回到自己的本真。確實,海德格爾的一生都在苦苦探尋著什麼是存在,人是怎樣存在的,又該如何存在的問題。他對人的關懷,生命的尊重都充滿了由衷的熱情與真誠.1927年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正式出版,標誌著存在主義哲學呱呱問世。在國內,由於它滿足了時代精神的需要,緩解了人們的心理壓力與苦痛,一時之間,成為德國境內最引人注目的“顯學”。尤其在廣大知識份子中產生了強烈共鳴,名聲鵲起。 在國際上,海德格爾的學說也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掀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存在主義思想風暴。它席捲西歐,波及東歐,以至在美國、日本和拉美等地,也流行起來,成為了國際性的、引起社會各階層反響的思想運動。 在20世紀中後期,這場思想界的大風暴漸漸平息下去,但它的影響並沒消失,而是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原則。可以說,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至今仍是西方一種有影響的思想在流傳著。 探討死亡就是探討人生,海德格爾的人生哲學正是建立在死亡本體論基礎上的。他立足於個體展開討論,把社會因素看成是壓迫個體的異己的東西,這是他唯心主義世界觀的一種大暴露。 海德格爾還堅持人的存在是向死而在,讓人在死亡的等待中去獲得解脫和自由,對世俗社會採取出世的人生態度。他的世界本體論思想彌漫著濃重的悲觀的虛無主義。為此他的哲學又被人稱為“死亡的哲學”或者“死亡本體論”。但對人生意義的探尋必然離不開對死亡的關注,這一點是不能抹煞的。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03: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613000051KK001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