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takungpao.com.hk/100years/body.asp?id=453387
陳誠(1898年1月4日~1965年3月5日),字辭修,浙江青田人。國民黨軍高級將領,一級上將,曾任參謀總長等要職,到台灣後任「副總統」等職。
1922年6月從保定軍官學校笫八期畢業後,在浙軍中謀職,後投奔鄧演達,並隨鄧到廣東,在粵軍中擔任上尉副官、連長,並擔負孫中山大元帥府的警衛工作。1924年9月到黃埔軍校,歷任特別官佐、炮兵營連長、營長等職。先後參加兩次東征陳炯明和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在黃埔期間,傳其每日黎明即起,跑步健身,並誦讀孫中山著作,受到巡視學校的校長蔣介石的重視。
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第21師團長。1927年4月任第21師師長。1928年7月任第11 師副師長,後幾年先後率部參加蔣桂(桂系李宗仁等)、蔣唐(生智)和中原大戰(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等新軍閥混戰,竭力為蔣介石效命。他嚴於治軍,強調「精神教育」,有實幹家與戰術家之稱,深受蔣介石寵信。在內戰中,逐步升任第11師師長、第18軍軍長,並開始形成自己在國民黨軍隊中的體系——土木系(土、木兩字拆開分別為十一、十八,意指11師、18軍)。
新軍閥混戰結束後,陳誠率部參加了對中共領導的江西中央根據地的「圍剿」,其中1933年9月第五次「圍剿」時任北路軍前敵總指揮兼第3路軍總指揮,採用步步為營、逐段推進戰法,佔領根據地內的廣昌、石城、瑞金等重鎮。西安事變後,任第4集團軍總司令,屯兵渭南,改編了張學良、楊虎城的部隊。
抗日戰爭期間,主張抗日,先後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武漢衛戍總司令和第九、第六戰區司令長官等職。參加淞滬戰役、武漢會戰以及長沙會戰、鄂西會戰等重大戰役。除擔任軍職外,他還擔任軍委會總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為周恩來)、湖北省主席、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書記長、中央訓練團教育長等要職,被視為蔣介石的「替身」,權勢顯赫。
抗戰勝利後國共重開內戰,陳誠於1946年5月任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力主內戰,妄稱在3至6個月內消滅人民解放軍主力,協助蔣介石指揮國民黨軍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被挫敗。特別是他主政東北,致使國民黨軍遭到林彪部隊的沉重打擊,喪師失地,引起國民黨內外的一片譴責聲。在蔣的掩護下,他1948年10月去台灣,年底被任命為台灣省主席兼警備總司令,為蔣經營內戰失敗後的退身之地,後兼任東南軍政長官。
國民黨政權撤退台灣後,先後任台灣行政院院長、副總統、國民黨副總裁等職。他主政台灣期間,整編赴台部隊、改革幣制、穩定金融、推行土地改革、規畫地方自治,在民生、軍事、經濟各方面皆有政績,對穩定國民黨在台統治作用甚大,對台灣社會與經濟具有深遠的影響。
1965年3月5日,陳誠因肝癌去世,台北縣泰山鄉曾有陳誠墓園。1995年8月,陳誠骨灰遷移到高雄縣大樹鄉的佛光山。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16/n1191648.htm
「我生國亡,我死國存!」
背景:武漢會戰前夕,陳誠視察湖口要塞炮台,發表了戰前宣言,稱「湖口要塞,是武漢門戶,官兵必須樹立與炮台共存亡的決心」 ,全體官兵高呼「誓與日軍決一死戰,誓死守衛湖口要塞。」後炮台陣地均被日機和日軍大炮摧毀,將士絕大部分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