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問題~~```````````````````````急

2012-06-03 4:26 am
1.唐代文化的特色及國際性



2.說明10~14th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成就



3.說明近代中國自強運動為何沒有完成近代化

回答 (2)

2012-06-03 7:24 am
✔ 最佳答案
1. 唐朝文化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index.htm
唐朝是中國繼漢朝之後的另一鼎盛時代。在唐代前期,通過對外用兵和海陸交通,盛唐之國威遠播,使中外交通開闢了嶄新的時代,中外交流極為頻繁。
隨著西域陸路和向西航路的發達,中國的先進文明進一步西傳。絲綢、瓷器、茶葉、鐵器、金銀器等大量輸往西域諸國乃至歐洲。造紙術亦於此時傳入阿拉伯,後來再輾轉輸入歐洲。交通發達促進唐代經濟的繁榮與外貿的發展,長安、洛陽、揚州、廣州、成都、汴州等商業都市十分興盛。海、陸交通要地設有「市舶使」或「互市監」等外貿官員或機構。外國商賈及其他人士集長安、廣州等地,如長安有波斯店,廣州有蕃坊。而唐的文化亦傳至日本,其中以中國鑑真法師東渡日本,尤為千古佳話。
與此同時,西方的文化、物產亦源源輸入中國。唐時由於海、陸對外交通的發達,佛經進一步傳入,翻譯臻於鼎盛,中國成了東土佛教之中心。除佛教外,西方宗教如景教(基督教一派)、摩尼教(又稱明教)、伊斯蘭教(又稱回教)等,亦紛紛傳入。當時世界上重要的宗教,幾乎都會萃於中土。唐時音樂、舞蹈及各方面的藝術,受西域文化影響極大。而許多唐代詩文都以中外交通和往來作為題材。
在唐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一件家傳戶曉的大事,即唐僧玄奘(又稱三藏)西遊取經。公元627年春,廿八歲的釋玄奘由長安出發,西出玉門關,越嶺,向北前往呾羅私等地(在新疆西面),然後再南行經中亞各國,抵達印度北部邊境,然後進入印度佛教中心──摩揭陀(Magadha)古國。他在當時佛教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Nalanda),跟戒賢大師學法,歷時五年。玄奘一面留學,一面巡遊「五印度」(或稱「五天竺」)。中印度的戒日王慕玄奘之名,請他到曲女城,專為之舉行一次全印度的佛教辯論大會。玄奘在會上贏了一切論敵,被稱為「佛門大乘天」,從此聲名震於五天竺。
離開曲女城後,玄奘即取道北印度回國。公元645年初,經過十七年千辛萬苦後,玄奘終於帶同大量佛經歸抵長安。回國後,初被安置於京城的弘福寺,寫出其遊程的《大唐西域記》。後移往新修成的大慈恩寺,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他是中國佛教、中外交通與文化交流歷史上,一個無與倫比的人物。後來著名的小說《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故事為題材。

2. 中國海洋文化
http://www.chiculture.net/20205/html/b06/20205b06.html
  宋元時期,空前繁盛的泉州海外貿易推動了該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對外的文化交流,大量僑民的定居和外來宗教的傳入、形式多樣的宗教寺院和宗教建築物的興修,給泉州增添了色彩斑斕的異國情調。
  今天,在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宗教建築和雕刻上,仍能看到多元文化交融的景象。譬如東塔須彌座束腰部分的39幅青石浮雕佛傳圖,取材源於佛經和古代印度民間的神話故事,雕工精致生動,極其珍貴。據《開元寺記》記載,東塔的第5層及合尖工程,是由前來泉州講經的印度僧天賜主持完成的。泉州東西塔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結晶。
  又譬如開元寺大雄寶殿後廊檐下的那兩根雕刻著印度教的神話故事的十六角形印度建寺石柱,以及砌在大雄寶殿前月台束腰部分的72方印度教獅身人面像浮雕,它們都是在明代重修開元寺的時候,被「移植」到佛教寺院的建築之中,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典型表現及證明。

3. 洋務運動
http://www.chiculture.net/0121/html/b06/0121b06.html
  中國「甲午戰爭」的慘敗,也宣告了歷時30載「洋務運動」的失敗。在腐朽的封建思想桎梏下,洋務派不想觸動體制,不要作出根本性的變革,僅希望通過汲取西方的某些「長技」,藉以改善、加強舊建制,這是不可能成功的。由於沒有新政制的配合,洋務派也受困於自己的封建性,如企業衙門化、官侵商股、貪污舞弊、中飽私囊、官商勾結等,在在都使「洋務運動」難以健康發展。同時,洋務運動還不時面臨頑固派極力阻撓,面對障礙重重。這些原因都使「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
2014-10-18 3:36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51: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602000016KK065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