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big5.am765.com/mnradio/mnwh/200708/t20070810_278531.htm
中原士民不斷進入閩南後,在這一地區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具有特定基質的村落家族,構成社區基層組織的基本形態。村落家族的基質主要在於:一是血緣性。家族成員以相同的血緣關係為聯結,並從這一血緣關係出發聯結其他親屬關係。家族成員憑著血緣相同的身份相互認同,組成一個緊密的整體。二是聚居性。家族一般生活在相對集中的地域之上,這既是他們的生活基地,也是他們的生産基地,血緣與地緣在這裡渾然一體。三是農耕性。由於社會的主要資源基本上來自土地,村落家族是這樣一種類型的群體,即它以全體族員耕種一定範圍的土地獲得生存資源。四是自給性。農耕性的經濟決定了這种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因為生産力水平不高,生産的目的主要是為生産者提供生存資源,而不是用於交換。五是封閉性。由農耕性和自給性出發,必然導致村落家族的封閉性,表現為與外部缺乏常規性的聯絡,沒有經濟的、文化的、人際的廣泛交往。六是穩定性。家族呈現出某種「超穩定性」,包括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心態的穩定性等等。閩南文化的最基本特徵,正是借助於村落家族的基質,以村落家族為載體而形成的。首先是共同方言。使用閩南方言是閩南文化的基本表徵之一,也是閩南文化的首要標誌。閩南方言的形成,基本依託正是村落家族的聚族而居及穩定性等基質。最初進入閩南的中原士民,在閩南地區定居後,隨之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狀態。聚族而居的家族在彼此的交往之中,以所帶來的中原母語為基礎,吸收了閩南土著居民語言的一些要素,形成了一種新的共同語言即閩南語,並且隨著家族的裂變又借助家族的基質得以不斷擴張,成為一種使用區域愈來愈大與使用人數愈來愈多的方言。其次是共同地域。閩南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顯著的區域特徵實質上也是建立在閩南村落家族的地緣性基質之上,即由眾多的使用共同方言且具有相對固定地域的家族所建構起來的。大體説來,閩南文化的地域範疇是在以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為核心的閩南地區,然而並非整個地理意義上的閩南地區都屬於閩南文化範疇,而確切地説,閩南文化也不僅僅局限于閩南地區,實際上也延伸到地理意義上的閩南地區之外。例如,在閩南的雲霄、南靖、詔安等地的部分地方,歷史上曾有一批客家人遷入,他們同樣聚族而居,但仍然保持著家族源頭的語言與習俗,因而從文化範疇看仍然屬於客家文化。同樣,在閩中的大田、三明等地,也有一些聚族而居的閩南人,他們雖然從地理範疇看並不屬閩南地區,而且這些地區客家文化居主導地位,但他們卻屬閩南文化的範疇。可見,僅僅共同地域還不能決定其文化屬性,關健在於家族的文化屬性。正是一個個血緣與地緣相結合的具有某種相同文化背景的家族散佈于閩南大地,由此構成了基本的閩南文化圈。再次是共同的風俗習慣。共同具有的種種的風俗習慣,是閩南文化構成的基本要素,也是閩南文化區別於其它區域文化的重要標誌。閩南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的發生與形成,同樣以閩南村落家族為基本依託,因為這些習俗大多首先發端于村落家族。閩南的村落家族在其長期的生活與生産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大量習俗,成為村落家族的傳統,並泛化為社會習俗。沒有村落家族這個基本載體,閩南文化中的祭祀文化、婚育文化、建築文化等各種民俗文化,也就成為無本之木。最後是共同的社會心理。閩南文化的整個系統中,觀念形態佔有重要地位。這些觀念的發生和存在,很大程度上同樣依賴於家族這一載體。
從閩南文化形成的時間進程看,它與閩南村落家族文化的形成進程基本上處於同步,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閩南村落家族文化在唐代以前逐步成形,至唐、五代基本形成,這也正是閩南文化形成的大體進程。從秦漢開始,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原漢人不斷進入閩南,既出現幾次較為集中的遷徙,而零散的移居更是時時有之。這些移民逐漸佔據了整個閩南地區,成為閩南地區的新主人,同化融合了這一帶的閩越土著,繁衍生息而形成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漢人社會,從而完全改變了原來比較落後原始的閩越社會風貌。中原漢人不斷南遷閩南的過程,也是閩南土著文明逐漸衰亡,中原文明在閩南逐漸擴展的過程。徙居閩南的中原士民,不僅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産技術和工具,而且帶來了中原的血緣家族關係與觀念。從中原士民南遷閩南的過程可以看出,他們往往統率家族鄉里的子弟們,整族整鄉地遷徙。到了閩南地區後,基本上又是聚族而居。閩南的村落家族文化,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也是在這個基礎上,閩南文化的一些初始特徵開始形成,不僅形成了共同的語言與習俗,而且帶有地域文化特徵的共同的觀念形態亦漸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