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大王廟同二帝廟既歷史><>< 急急急

2012-05-24 12:09 am
元朗大王廟同二帝廟既歷史><><
愈多愈好!!!!thx><

回答 (3)

2012-05-24 4:40 am
✔ 最佳答案
元朗大王古廟:  建於康熙八年。  大王廟是當年元朗舊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奉祀洪聖大王。鄧文蔚「由大橋墩遷墟元朗,併建大王古廟。」康熙時實施「遷海」政策,元朗墟遷到茅洲去,及後復墟,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民間稱南海神為廣利洪聖大王,每年農曆2月13日為南海神誕。廟內有五塊碑刻,記載元朗墟的建立和演變過程。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定於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大王廟是當年元朗舊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奉祀洪聖大王。康熙8年鄧文蔚「由大橋墩遷墟元朗,併建大王古廟。」康熙時實施「遷海」政策,元朗墟遷到茅洲去,及後復墟,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民間稱南海神為廣利洪聖大王,每年農曆2月13日為南海神誕。廟內有五塊碑刻,記載元朗墟的建立和演變過程。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定於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此廟由南邊圍管理。大埔文武二帝廟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太和市中心(即現今的大埔富善街),是中式的廟宇。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由大埔七約鄉民集資興建,於光緒十八年(1891年)落成,文武廟標誌大埔市集的形成。
結構大埔文武廟是典型的古式建築,四周建有圍牆以保持環境清靜,廟宇的入口以青磚和磨光花崗石塊築成,兩道側牆及屋脊均有灰泥懸飾,屋頂邊緣的簷板更是典型新界建築物的特色。中庭兩側共有八個廂房,入口兩側的廂房,曾是鄉紳旅客途經大埔時度宿的地方。廟宇最初是大埔七約鄉公所的辦事處,是太和市的行政中心,內裡亦設有公秤房,是太和市買賣公正的仲裁中心。至1954年新鄉公所落成後,該廟改為奉祀文昌帝及關武帝,成為一個宗教信仰中心。大埔文武廟採用對稱布局,門額:「文武二帝廟」,木聯:「文昭日月;武鎮山河。」內有光緒廿八年(1902年)鑄造香爐。中軸兩旁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正門入口,走進廟的正門後,可看見廟內還有一對門,稱為「中門」,這對門在普通日子是關閉的,只會在關帝及文昌帝的壽誕,以及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才會「中門大開」,在古時,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由中門進入,而其他人只能由側面經過的;第二部分為露天庭園和偏廂;第三部分則是大殿,而兩位道教帝君就是供奉在大殿內。殿內的文昌帝手執毛筆、身穿長袍在右;而關武帝則紅臉長鬚、手執關刀、身披凱甲在左。文武廟內供奉神像原為木牌,1984年5月11日香港政府將文武廟列作法定歷史建築,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這是新界首座受保護的建築物。由於文武廟年代久遠,殘破不堪,七約鄉歷屆的委員都希望古廟重修,適逢政府當局發展大埔,政府遂在1985年撥款與七約合資七十餘萬將古廟重修,工程將廟內屋頂拆除,更換了腐爛的木樑桁,鞏固牆壁上的青磚及堵封了牆上的附加窗戶,廟內手工精細的雕花木刻和灰膠均以傳統方式重新髹油及修補,並安放文武二帝聖像供後人敬崇,修葺後的文武廟不僅煥然一新,更使其傳統中國式建築物的形象更為突出。[編輯]

2012-05-23 20:41:11 補充:
文武二帝
文昌帝:文昌帝姓張,名亞子,晉朝人。因居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又號「梓潼」。元朝時受封為「文昌帝君」,歷代均受朝廷加號封贈,是君民同祀之掌管人間祿籍之神。農曆二月初三誕期,為地方之文人學士所虔拜。
關武帝:武帝姓關名羽,字雲長,漢末三國人。宋朝始受朝廷封號,明朝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尊名「關聖帝君」。關帝又稱「協天大帝」,俗稱「武聖」,民間商人尊其為「武財神」,誕期為農曆五月十三日及六月二十四日。
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由當時的七約鄉民集資興建,作為七約鄉公所辦事處;至1954年新鄉公所落成後,該廟改為供奉文武二帝。

  文武廟內供奉神像原木牌,1985年改為文武二帝聖塑像。

2012-05-23 20:42:06 補充:
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由當時的七約鄉民集資興建,作為七約鄉公所辦事處;至1954年新鄉公所落成後,該廟改為供奉文武二帝。

  文武廟內供奉神像原木牌,1985年改為文武二帝聖塑像。

  門額:「文武二帝廟」,木聯:「文昭日月;武鎮山河。」

  內有光緒廿八年(1902)鑄造香爐。

  殿前橫樑懸掛光緒三十一年(1905)之「一心千古」木匾。

  殿前柱上為光緒十九年(1893)木聯:「德耀中天,翰墨流香昭日月;功崇外域,英風義勇富乾坤。」


大埔文武廟


  殿內神龕中奉「九天開化文昌帝君」,「敕封忠義關聖帝君」。

  龕聯:「六府高居,萬古文章留翰墨;三分平定,千秋武烈
2012-05-24 5:15 am
http://www.fushantang.com/1005d/e4019.html



元朗大王古廟:

  建於康熙八年。

  大王廟是當年元朗舊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奉祀洪聖大王。鄧文蔚「由大橋墩遷墟元朗,併建大王古廟。」康熙時實施「遷海」政策,元朗墟遷到茅洲去,及後復墟,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民間稱南海神為廣利洪聖大王,每年農曆2月13日為南海神誕。廟內有五塊碑刻,記載元朗墟的建立和演變過程。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定於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

大王廟是當年元朗舊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奉祀洪聖大王。康熙8年鄧文蔚「由大橋墩遷墟元朗,併建大王古廟。」康熙時實施「遷海」政策,元朗墟遷到茅洲去,及後復墟,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民間稱南海神為廣利洪聖大王,每年農曆2月13日為南海神誕。廟內有五塊碑刻,記載元朗墟的建立和演變過程。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定於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此廟由南邊圍管理。
  
圖片參考:http://www.fushantang.com/1005d/ettd1/ett4019a.gif
 




http://www.fotop.net/kittyb/oldmarket
玄關二帝廟
位於元朗舊墟長盛街的盡頭,建成年份已不可考,估計建於18世紀,廟內供奉玄天上帝及關帝,屬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二帝廟為二合院式設計,一般廟宇門口的牌扁都是橫放的,而「二帝廟」那豎直的形式,只有皇帝御賜的才可有。此外,供壇與跪墊中間,放置一個小石鼎供善信敬酒之用。二帝廟內有很多有價值文物,包括由佛山隆盛爐鑄造,上刻「康熙甲午年」(1714年)的銅鐘及重二百八十斤,上刻「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聚寶爐,可見該廟至少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從銘文可見只有蔡、王等姓捐獻,錦田鄧氏並無捐獻,可見西邊圍是由鄧氏以外雜姓開拓及居住,現時則林姓居多,二帝廟由西邊圍管理。

2012-05-24 12:25 am
大王廟又稱大王古廟,位於香港新界元朗舊墟內的長盛街,康熙八年鄧文蔚「由大橋墩遷墟元朗,併建大王古廟。」,後於道光十七年(1838年)進行重大修葺。大王廟供奉洪聖王和楊侯公。康熙時實施「遷海」政策,元朗墟遷到茅洲去,及後復墟,墟民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民間稱南海神為廣利洪聖大王,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南海神誕。廟內有五塊碑刻,記載元朗墟的建立和演變過程。大王廟是一進兩合式傳統建築,廟內有個鼓,鼓皮被弄破以減輕鼓聲,以免嚇壞小孩。大王廟由南邊圍管理。大王廟是當年元朗舊墟的政治及宗教信仰中心,至今元朗建醮(十年一次的打醮),仍定於該廟內舉行祭神儀式。


玄關二帝廟或稱關帝廟,位於香港新界元朗舊墟長盛街的盡頭,建成年份已不可考,估計建於18世紀,廟內供奉玄天上帝及關帝,屬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二帝廟為二合院式設計,一般廟宇門口的牌扁都是橫放的,而「二帝廟」那豎直的形式,只有皇帝御賜的才可有。此外,供壇與跪墊中間,放置一個小石鼎供善信敬酒之用。二帝廟內有很多有價值文物,包括由佛山隆盛爐鑄造,上刻「康熙甲午年」(1714年)的銅鐘及重二百八十斤,上刻「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聚寶爐,從銘文可見只有蔡、王等姓捐獻,錦田鄧氏並無捐獻,可見西邊圍是由鄧氏以外雜姓開拓及居住,現時則林姓居多,二帝廟由西邊圍管理。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2: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523000051KK002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