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活動及習俗特出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甚麼特點?

2012-05-23 3:36 am
清明節的活動及習俗特出了中國傳統節日的甚麼特點?

回答 (1)

2012-05-23 8:26 am
✔ 最佳答案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節與除、盂、九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慶。由於清明節是根據節氣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數與西曆大致吻合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為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地唯一根據節氣而定的休假日,在澳門則還有冬至。 一‧ 物候到了清明,中國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平均溫度在10°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 二‧ 演變在古代,清明還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寒食節主要節俗為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名。 由於日期接近,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漸移到清明之中。清明節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提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但寒食的習俗卻有若干以變形的方式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南台灣部分地方、韓國仍舉行寒食節。 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倣傚,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由於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郊遊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後106天,寒食節的後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後可延續十天至半個月左右。 三‧ 各地習俗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不盡相同。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此習俗也流行於白族、苗族、蒙古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在越南、韓國、琉球等地,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節日。(三‧一) 中國大陸(三‧一‧一) 河北在冀北的掃墓,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寒衣節)」。上墳燒紙錢,在清明前一個禮拜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三‧一‧二) 北京燕京大覺寺中的玉蘭花會於每年的清明前後綻放,持續到穀雨,因此 大覺寺玉蘭是北京春天踏青的勝景。(三‧一‧三) 上海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因此前往上述區域的人次達到一百餘萬之多,從而在清明前後數天往往會造成出省交通的擁擠。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製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食用時保留了寒食的習慣。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三‧一‧四) 福建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 掃墓也不執著於哪一個特定的日子,因須宗族親戚共赴祭掃,所以在清明或上巳前後半個月內,都是正常情況。方式是,先徒手禮拜,告知守墳的土地神與先人要開始掃墓了,清理墳墓環境,翦除雜草亂木,甚或修補墓園,如樑柱、墓碑裂縫,完成後,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祖。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喫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閩南習俗,通常掃墓除了線香、蠟燭、紙錢、燒酒之外,是不設供品的。如果設置了牲禮、粿餅等供品,則稱為「培墓」。「培墓」一次,必須要一連三年都「培墓」,通常是新墳、新葬、撿骨或家族成員榮登金榜(考取知名大學、公務員等)或結婚生子,才會「培墓」。少數閩南人會準備水果、白煮蛋、茶與香菸等供品祭拜,祭拜時口吟「果子不是禮,有掃無祭」,以表明此並非「培墓」,也可規避一培三年的規定。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8%85%E6%98%8E (維基百科)自己[hope I can help you(希望幫到你),其他回答者請勿抄襲,其他回答者請勿參考或「抄考」,發問者請勿移除問題,其他網友請勿檢舉本答案]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1: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522000051KK0049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