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633年起,德川幕府開始頒布鎖國令,禁止與西方國家的貿易(荷蘭除外)。直到1854年被迫開放國門、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後徹底廢止為止,日本歷經了200餘年的孤立狀態。這項政策一方面免於日本受到外部世界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日本的落後。最終,明治維新使日本徹底擺脫了這項國策,並通過全速從西方引進先進技術與文化實現了日本的近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實行相應的鎖國政策,對外交流多與社會主義國家交流,極少與非社會主義國家交流,且其交流多處於官方形式而非民間。中蘇交惡以後,中國鎖國政策達到高峰,將自己孤立於世界,期間還爆發了文化大革命。197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的外交政策改變與改革開放,中國逐步拋棄鎖國政策,中國人開始接觸麥當勞、肯德基等外來飲食,穿上NIKE等外國品牌,中國人可以相對自由移動,而外國人也可以相對自由的前往中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自建國以來,一直奉行嚴格的鎖國政策,對該國國民的行動嚴格限制,他們幾乎沒有機會離開朝鮮,對外國人進入朝鮮,則嚴格監視行動,並給予許多限制。在通訊上,手機及網路的通訊被禁止或嚴格管制,網路是不與全球網際網路聯繫的,而自己建立了「光明網」。朝鮮的鎖國政策為了是控制其本國國民的思想與交流(朝鮮被美國全面封鎖是核試驗之後)。鄭和下西洋與海禁明成祖即位後,在永樂年間,派遣著名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遠洋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又派遣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陳子魯出使撒馬兒罕、吐魯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國,加強明王朝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上的往來,為中國走向世界做出貢獻,體現永樂王朝的鼎盛和開放。明成祖之後,其子朱高熾繼位,也就是明仁宗。他聽從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見,認為下西洋過於浪費,收效不大,宣佈停止下西洋的活動。不到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年號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閏十二月初六日,派鄭和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明憲宗年間,曾有太監向憲宗提議再次下西洋,於是皇帝下詔到兵部索要鄭和出使的海圖等資料。但由於劉大夏等官員認為下西洋為一大弊政,有害無益,因此將當年鄭和出海地圖等資料藏匿起來(一說將其銷毀),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搜索無果,再次下西洋一事於是作罷。後來倭寇橫行,明朝加大海禁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慶元年(西元1567年)之後,倭寇逐漸平息,朝廷有鑒於對外貿易對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間的走私貿易正當化,活絡的國際貿易也使中國進入逐漸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6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8%8E%E6%9C%9D
美國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了巨大傷亡,美國在1920年代開始奉行孤立主義,決心不再參與任何在歐洲發生的軍事衝突。當時的孤立主義趨勢還導致了嚴格的關稅制度的引入,這被認為是後來大蕭條的一個重要誘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逐漸傾向於同盟國,並在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完全放棄了這項國策。
其他來源的網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