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3/23b/23b01/23b0101.htm
新政改革及其失敗
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新」,並推行一連串備受爭議的新政。
王莽的新政改革,有「託古」的理想。他頒佈「王田制」,把全國土地收歸國有,把奴婢稱為「私屬」,均不准私人買賣;設五均司市官,管理首都及全國五大都市(洛陽、臨淄、邯鄲、成都、南陽)市場物價;把煮鹽、冶鐵、釀酒、鑄幣、山澤資源、五均賒貸等六種事業收歸國營;廢除五銖錢,改行各種新幣等等。王莽推行改制是為了緩和西漢末的社會危機,以鞏固新朝的統治。新政有些措施雖然有利於解決貧富不均,但當時要廢除土地私有,嚴重影響到豪強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加上吏治敗壞、操之過急、朝令夕改、金融紊亂、天災頻仍等等原因,改革很快就徹底失敗了。
歷史上一般「正統論」的學者,往往將王莽篡漢視作大逆不道,並對其改革一概否定。然而,歷史上不論是甚麼朝代或是多麼有才幹的人,在推行改革時,往往會遇到令人無法想像的困難.。尤其在歷代中央集權的王朝之下,中期改革幾無成功者,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吏治敗壞,病入膏肓」。看完王莽的新政後,相信大家對於「改革」二字,會有一番新的體會。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3/23b/23b25/23b2501.htm
對王莽改革的重新評議
王莽新政失敗之原因,需重新加以推敲。觀諸中國歷史,自秦代奠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制度以來,王朝內部之改革鮮有成功者。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改革人物,有戰國秦的商鞅,新朝的王莽,北魏的孝文帝,北宋的王安石,以至清末康有為、梁啟超。其中商鞅及孝文帝的改革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乃因與敵國對峙、競爭所致,如戰國時列國均在改革,改革成敗直接牽涉到本國之存亡。儘管如此,由於舊勢力盤根錯節,改革所遇之阻力仍極大,是故六國改革均敗,而商鞅變法也險些夭折,最後秦因變法有成而終能先後亡六國。王莽、王安石及近代之康、梁則在統一的中央王朝內部實施變革,由於中國大地上沒有對立國之挑戰、競爭,而頑固勢力又極端強大,吏治敗壞已到難以挽救之田地,故實無法奏效。只不過王安石及康、梁之變法、維新不是發生在王朝末年,故改革雖敗而王朝尚可苟延殘喘一段時日。而王莽雖然代漢,卻繼承了西漢病入膏肓的全部爛攤子,他企圖通過和平轉移政權、修補原有漏洞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危機,結果自然成了氣勢已盡的西漢王朝之替罪羊。錢穆先生有云,「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種書生政治。……這不是王莽的失敗,是中國史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大失敗」(《國史大綱》)。看來一個大王朝轉向中衰之後,是很難用變法改革新政使其起死回生的,通常須得通過一場大的民變將它打得落花流水,使人口減少、土地轉手,社會矛盾方可得到緩和,然後新的王朝才立足。數千年來,中國歷史幾乎都是沿著這一公式行進的,說它是中國古代歷史演進的一個悲劇確不為過。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2/23/23z/23z18/23z1801.htm
改革不一定是靈丹妙藥
王莽的改革是失敗的改革。對於王莽的失敗,歷來有許多人進行探討。王莽的改革,是在西漢王朝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下進行的,他的改革並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因此其失敗是必然的。當一個社會到了非革命不足以繼續發展時,任何改革都是蒼白無力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並不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的萬能的靈丹妙藥。尤其在中國,凡中央集權中衰的條件下,改革幾無成功的,其因全在「吏治敗壞,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