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班級不只是學習的場所,更是生活的單位
雖然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學校實行常態編班,但18年來,肩負教育重責的學校一貫的陽奉陰
違,實在為「徒法不足以自行」做了十分沉痛的註腳。
讓我們暫時拋開政令不談,從教育的立場來檢視,能力分班為何不可?常態編班對孩子又有
什麼好?
Q1:能力分班是為了因材施教?
孔老夫子如果還活著,發現他的因材施教被這樣詮釋,不知作何感想?他的七十二位弟子資
質各不相同,孔老師似乎也沒有把他們分成前段後段的,我們看到的是他對不同的弟子講同
樣一件事(例如何謂孝、何謂仁愛…),根據他對學生的瞭解而用了不同的方法,他稱之為
「因材施教」,在孔子的班上,學生是常態的。
所以說為了因材施教而做能力分班,聽起來真讓人有「備受要脅」之感,彷彿 沒有能力分班
就有了理由不因材施教,當然,實際情況應該也不至於都如此, 不過,「因材施教」絕不是
拒絕常態編班的好理由。
Q2:能力分班將使教育失去「有教無類」的精神。
能力分班根本違背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試想,讓功課好的繼續加強功課,功課不好
的就去練體育或技藝,其實比較像「有類不教」,現代社會誰不需要強健的體魄?誰不需要
一技之長?誰又不需要具備基礎知識?如果一定要把人集中起來加強些什麼,為什麼不是針
對那些相對來說比較差的能力去加強?當然,依我國實況,並不存在這種「補強,以求均衡
發展」的分班方式。
更何況,我國是一個連實施多元入學都沒有人相信公正性的社會,有誰相信被分到程度較差
者集中的班級,會在教育資源上得到公平的對待?
Q3:能力分班讓前段學生對知識倒胃,後段學生放棄學習。
我國的實況就是依主要學科的成績來分班,無論班級名稱是什麼,沒被分進好班的學生,自
然會有自卑心態,無論依學者研究或者實務經驗,這種自卑心態無法因為學校有什麼「配套
」而可消除,他們基本上會覺得自己的資質是不適合學習因而會放棄學習,而前段班的孩子
每天考很多試、讀很多課本,參加很多輔導課跟補習,為了學校的升學率,從早填鴨到晚,
待有幸考上大學不再有讀書壓力時,就一本書也不讀了,這就是整個社會讀書風氣很差、出
版業經濟 產值也高不起來的緣故。
人類大腦記憶機制有短期記憶跟長期記憶,考完試就忘光的知識就是只存在短期記憶的,「
填鴨」基本上是強化短期記憶,而能力分班所帶來的學習痛苦、被分類的不平、對自我的膨
脹或貶抑,雖然不是教育者要教給學生的,但一樣會影響他們,這在學習理論上稱為「潛在
學習」,不幸的是,潛在學習經常是最有效的學習,它進入的是大腦的長期記憶,影響一輩
子!
Q4:讓程度不同的孩子勉強在同一班,會讓跟不上的有挫折,而程度好的覺
得無 趣、失去深化學習的機會?
分成前後段班仍會有前後段生的問題,而讓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進行學習,正好就是教學專
業要解決的問題, 不管是能力分班或常態編班都一樣。
我們常常用課業學習來考量分班,而忽略了「班級」不只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的場所,更是他
們共同生活的「單位」,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喜惡不同、
想法不同、優點弱點也都不同,跟我們所生存的社會正好一樣,所以,在這樣一個正常的班
級裡,孩子可以學習到跟不同的人相處、跟不同的人交流,從他的小班級去認識天地的廣闊
,因為瞭解自己與他人間的「差異」,也就更進一步的認識自己,而這種尊重差異的能力,
對課業學習其實也很重要,它是合作學習的起點,就跟老師們做協同教學一樣,截長補短共
同成長。
程度不同的孩子在同一班會不會讓跟不上的有挫折?那就要看我們鼓勵的是合作還是競爭!
畢竟,這是教學專業的問題,而不是孩子們的問題。
說起來,大家都會同意生活教育很重要,但一遇到升學考試的現實,又好像什麼都能拋棄,
「反正要後悔也是以後的事,先把小孩擠上高中大學再說。」「雖然這樣逼也不保證一定上
,但不逼就不放心」,這是很多父母老師的心情。然而,這樣炒短線,小孩的損失真的大了
!
Q5:能力分班比較好教,但也將老師分類。
比較好教的其實是程度好的班,從來沒人說程度差的班好教,而所謂的好教是怎麼教呢?大
家也都知道,跟「很好逼」是差不多的!一位老師透露,「教前段班,只要拼命考試加打人
,成績自然就很好,又不用費心管 秩序,當然好教。」
另一位國中明星老師直白的說:「能力分班也把老師分類了,所謂的明星老師教前段班,其
他的老師教後段班。」而後段班的老師更直接抱怨:「我們是污水處理廠!」看來,前段班
人人想教、後段班避之唯恐不及,而 老師們,也無奈的被能力分類著呢!
結果,學校就變成一群人整天搞升學,過著非人的生活,師生皆同;另一群人,被貼著另類
標籤,或者自暴自棄,或者自相殘殺,也是師生皆同!
這樣的學校,是我們想要給孩子們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