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青年 問題

2012-05-11 3:24 am
1. 什麼是隱蔽青年??

2. 隱蔽青年成因??

3. 解決隱蔽青年問題??

4. 隱蔽青年的影響??

唔該緊急快快快

感激不盡~

回答 (2)

2012-05-11 4:14 am
✔ 最佳答案
1.隱蔽一般是指拒絕社交、參與社會的心理狀態。日本國立精神神經中心定義為「由於各種因素,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減少,長期未就學或工作接觸自家以外的生活空間之狀態。」澳洲精神疾病患者親朋協會的定義亦相近,指這種人明顯不願參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際互動,躲避至個人的安逸空間。

2.在高度都市化的地區,社會經常給予青少年一些壓力,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失敗、無用的。這些壓力有很多的來源,例如學習成績等。在填鴨式教育下,加上升學主義,他們覺得家長和社會施予不少壓力。有一些極端例子指出這種壓力自幼兒園時期便開始產生。畢業後,他們旋即遇上就業困難,多數只能找兼職工作,入息不高,不敷支出。其他壓力來源還包括受同儕排擠,如過胖、學業或體能表現、財富以及種族。3.對於治療方式,日本學者一般建議靜候他們重回社會;西方學者建議主動要求他們加入社區,必要時應強逼他們。第一種是以提供心理治療予有關隱青,這是由於大部分隱青家屬對這個問題認識不深,從而過份緊張。另一種見解是把隱青問題視為社會問題而非心理疾病(例如教育與就職脫節、校園暴力現象嚴重、全球化造成中低階工作外移)。除了正規醫療外,有關隱青會被送往到跟其他治療中的隱青共住,以便自日常生活中離開熟悉的家庭環境學習及恢復與人共處的技巧。同時這個方法可使他們明白不只自己是隱青,事實證明亦較成功。對於實際行動的治療辦法,目前世界多數社會團體最為鼓勵的就是讓隱蔽青年參加志工服務等慈善活動,無論人與人的相處環境或心理取向上對於隱蔽青年,相較於職場或學校等節奏緊繃的社會,具有較正面的影響及改善。4.無良香港人僱主少了一些廉價勞工。

2012-05-10 20:15:43 補充: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網絡
參考: , 維基百科、網絡
2012-05-11 8:01 pm
愛沉迷 青年愈趨隱蔽
圖片參考:http://ls.hket.com/UserFiles/Image/060/pic_01.jpg
早陣子,我們都愛進行集體回憶,由石硤尾公屋到天星碼頭,每件舊事舊物都總會對正了某些人的口味。深想一層,數十載後,甚麼東西會成為這一代青少年的集體回憶?是PSP還是PS3?甚至是MSN和Blog?不過,大家記得的又會否只是這些電子科技產物引申而來的晦暗歷史? 遊戲機、互聯網的出現為我們帶來便利,可以調劑我們的生活。可是,在這些電子科技產物愈趨普及的同時,似乎已經觸發警號,令我們意識到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現在,有人稱這類科技產物為「現代鴉片」,它使不少青少年沉迷、依賴、成癮,最終由個人層面跳升至社會問題。最近,一則我們見慣不驚的新聞又再次敲了一下警鐘︰ 少年通宵打機昏厥一名15歲的天水圍少年在區內一間網吧通宵打機,懷疑因時間過長,體力不支,以致打機期間突然全身抽搐,導致昏迷。友人即時報警求助,幸而少年經送院搶救後恢復清醒,檢驗後並無大礙。

沉迷變得隱蔽事實上,這類報道不時出現,我們對那個「因被拒打機而斬母的10歲小孩」和那個「患感冒而通宵打機的昏迷少年」仍然記憶猶新(詳見新聞剪輯)。然而,事件出現後,社會大眾卻經常着眼於事件的本身,而忽略了它所帶給我們的啟示。 「10歲小孩」與「昏迷少年」兩者都被遊戲機所牽引,而且他們都稍欠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致成為報道中的主角。若我們將事件推演下去—他們繼續這種生活習慣繼續這樣沉迷的話,或許,他們最終會成為大眾口中的「隱蔽青年」(詳見前設知識)。 打機不一定隱蔽畢竟打機是個人活動,而隱蔽青年又欠缺社交能力,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打機與隱蔽青年兩者的關係。但值得留意的是,隱蔽青年大多數沉迷打機,可是沉迷打機的,卻不一定會成為隱蔽青年。這是由於促成青年「隱蔽」的成因很多,它可說是個人、家庭環境與社會問題交織的結果,因此我們斷不能單憑沉迷打機一點,而將身邊的人定義為隱蔽青年。


前設知識︰隱蔽青年 基本定義︰隱蔽青年指一些自我封閉的青少年,他們認為自己難以在社會上擁有地位,以及不擅社交,害怕與人交往。 出處︰隱蔽青年一詞可說是源於日本,由日本心理學家齊藤環所發明,而據研究後,他發現日本的隱蔽青年人數高達100萬,約佔全國青少年人口的10%。 特徵︰由於世界各地的客觀環境不同,故隱蔽青年的特徵亦各有不同。在日本,隱蔽青年多為中產家庭中的長子;在香港,隱蔽青年則多為低收入家庭中的獨生子。 如何界定?
在香港的社會服務團體多會使用以下的特徵來界定某一個人是否「隱蔽」(Socially Withdraw)︰ 與社會上各項系統缺乏連繋及沒有從事或參與其活動,包括工作、學校、朋輩及社區,甚至與家庭缺乏連繫。 人際網絡薄弱、害怕或拒絕與人接觸或交談。 對社會身份地位缺乏認同感。 無法適應社會主流生活,以致逃避及抽離社會現實,生活日夜顛倒。 若果青少年持續一個月出現上述情況的話,便可界定為「隱蔽青年」。 (資料來源︰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收錄日期: 2021-04-13 18:40: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510000051KK006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