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http://hk.chiculture.net/1102/html/1102a05.html
選拔人才
科舉考試制度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十分重要的選拔官員制度,它不問家世,不須舉薦,主要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體現了公開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比世卿世祿制、察舉制更具有進步意義和積極作用。這一點在唐宋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通過科舉制度,擴大了選拔官員的範圍,改變了整體官員的結構,提高了官員的素質,選拔了大批出身寒微而才能傑出的統治人才。
影響深遠
科舉制度有助於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的穩定;同時,促成了社會各階層之間流動,從而激發了社會活力,促進社會進步。科舉還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文化的普及。
另外,正因為科舉制度體現了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所以東傳到了日本、朝鮮和越南,並對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起了很大的作用。科舉考試的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和某些方法,對於今日的考試也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科舉取士的目的之一,就是籠絡天下士人。傳說唐太宗曾經私自登上宮殿正門,看見進士們魚貫而出,高興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創新制籠絡士人
為了籠絡士人,宋代科舉還創立了「特奏名」制度:凡解試合格而省試或殿試落第的舉人,積累到一定的舉數和年齡之後,不經解試、省試,仍可以由禮部特予奏名,直接參加殿試,分別等第,都賜予出身或文學、助教等官銜。
士人終老科場
科舉制度的施行,也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籠絡士人、鞏固王朝統治的作用。明代中期以後的八股文,禁錮士人的思想,消磨士人的聰明才智。清初執政大臣鄂爾泰,在討論科舉改革時曾明確指出:「非不知八股為無用,而牢籠志士,驅策英才,其術莫善於此。」可見統治者明知八股文無用卻依然實行,乃是因為沒有什麼比八股文更能牢籠志士了。而廣大士人為了官職俸祿,將一生精力都消耗在科場之中,雖齒脫髮白,仍孜孜以求,如唐人就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宋人有《登科解嘲》詩云:「 讀盡詩書五六擔,老來方得一青衫(指官服)。家人問我年多少,五十年前二十三。」此詩雖不是作者夫子自道,但肯定是有所指的,作者代為解嘲的這位舉人,已經73歲才剛剛登科,未曾出官已該退休了。實際上,老死科場並不稀奇,尤其在明清時期更是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