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成就

2012-05-05 7:23 am
孔子的成就?????

回答 (1)

2012-05-05 7:29 pm
✔ 最佳答案
孔子的成就和對後世的影響?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6122700902
圖片參考:http://a.blog.xuite.net/a/8/9/7/24113033/blog_2091458/txt/39452212/0.jpg


2012-05-05 11:51:10 補充:
孔子的成就,功績,貢獻?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9101800741

2012-05-05 12:02:04 補充:
至聖先師 孔子的生平與成就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03013003

2012-05-05 12:07:09 補充: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其父叔梁紇,母顏氏。孔子三歲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

  

2012-05-05 12:08:05 補充:
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倦,並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按《論語》、《史記》、《春秋左傳》等文獻的記載,孔子明確拜學過的人有郯子、蘧伯玉、師襄子、老子、萇弘等,學習的內容涉及禮、史、官制、琴術等等。孔子不僅向當時聲望顯赫的社會賢達虛心請教,即使是田野山林之隱士,孔子皆能慧眼識人且不恥下問。這樣,孔子逐漸成為了一位多才多藝、博學多能的大學者,在當時被看作是幾乎無所不知的「聖人」。

2012-05-05 12:08:58 補充:
孔子30餘歲時開始授徒講學,廣收門生,開創了私人辦學的世風,並主張「有教無類」(即教育是平等的)。在教學授業方面,孔子以「文、行、忠、信」和「詩、書、禮、樂」為教育內容,因材施教,用舉一反三、循循善誘的方法教育學生,啟發誘導學生步步深入並不斷地鑽研。他認為,學習要有實事求是的謙遜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讀書必須常常溫習,才能更好地學習新的知識。他還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以致用,學思結合。但是,孔子鄙視生產勞動,學生向他請教怎樣耕田種菜,他認為問這些事情是沒有出息的人。

2012-05-05 12:09:30 補充:
孔子收的學生不論貧富貴賤,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的賢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推行其儒家學說和主張。在這十四年間,他受到過歡迎,也受過一些國君和貴族的冷待,被隱者奚落,甚至被人圍困,但孔子從未放棄其學說和主張。

2012-05-05 12:09:58 補充: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後,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編修《春秋》,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古代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孔子的學生將孔子的思想言行記載編纂而成《論語》。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享年73歲。

2012-05-05 12:10:54 補充: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其思想體系的核心是「德治」,他積極地倡導德化社會與德化人生。德化社會的最高標準是「禮」,德化人生的最高價值是「仁」。孔子教導人們積極奉行「己慾立而立人,己慾達而達人」、「己所不慾,勿施放人」、「克已復禮為仁」,闡發了忠恕之道、孝悌之本和禮樂之用。

    

2012-05-05 12:11:31 補充:
孔子終其一生倡導和發展的儒家學說,對中國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同時,儒家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甚至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由於孔子的卓越貢獻和思想影響深遠,他被中國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2012-05-05 12:11:59 補充:
參考資料 http://www.epochtimes.com/b5/4/8/2/n614407.htm


收錄日期: 2021-04-26 15:43: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504000051KK007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