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最後全家被殺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D%94%E8%9E%8D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舉,東漢末文學家,魯國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代孫,孔宙之子。由於曾任北海相,亦稱孔北海,後因得罪相國曹操,遭處決,夷滅全家。
生平 天生奇才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帝都洛陽。當時,著名的士大夫李膺也在京師,如果不是名士或他的親戚,守門的人一般是不通報的。孔融只有十歲,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守門人說:「我是李膺的親戚。」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後來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門第,賓客把這件事情告訴他,他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可不一定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駁道:「從您講的話可以看出,想必您小時候一定是很聰明吧?」(想君小時,必當了了。)[1]。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這麼聰明的孩子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收留張儉東漢末期,發生「黨錮之禍」。在這次事件中,張儉遭到通緝。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張儉的好友,於是張儉便投奔孔褒。不巧孔褒不在家,應門的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神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卻被逮捕下獄。孔融說張儉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他該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後來皇帝決定由孔褒負責,將孔褒處決,孔融因此事名聲大噪。 京中為官辟舉司徒楊賜府,彈劾貪污官僚。楊賜派孔融祝賀何進升為大將軍,不能通過,即時留下彈劾狀辭職。何進忌憚其名聲,闢舉為侍御史,與中丞趙捨不和,辭官。何進再闢舉為司空掾,北軍中侯。在職三日,升遷為虎賁中郎將。後董卓廢漢少帝,孔融與之對答,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懷恨在心,派孔融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為北海相。 管理北海孔融到北海後起兵講武,討伐黃巾軍張饒,戰敗,轉移保朱虛縣。後置城邑,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後被管亥所圍,遣太史慈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劉備受寵若驚,立即發兵解圍。建安元年(196年),為袁譚攻擊,城被攻陷後逃往東山,妻兒為袁譚所虜獲。 殺身之禍漢獻帝遷都許昌後,孔融任將作大匠、遷少府,曾被封為太中大夫。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並多次反對曹操的決定,如反對回復肉刑、反對曹丕私納袁紹兒媳婦甄氏[2]、嘲征烏桓[3]、反對曹操禁酒[4]。再加上他忠於漢室,上奏主張「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來增強漢室實權,此舉更是嚴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公元208年,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殺之,株連全家。魏文帝曹丕深愛孔融文辭,把孔融與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相提並論,列為「建安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