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文明太后與北魏孝文帝

2012-05-02 5:56 am
請問均田制是北魏孝文帝發明還是北魏文明太后
他們兩個是什麼關係? 歷史課本上寫均田制 兩個人都有提到 搞不清楚
我需要詳細一點的答案

回答 (3)

2012-05-02 6:56 am
✔ 最佳答案
孝文帝乃馮太后的孫。均田制是孝文帝採納漢人李安世之議而演變出來的,而於太和九年(485年)馮太后攝政期間推行的,馮太各死後由孝文帝繼續推行。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4/33z0419.htm
馮太后
馮太后(442─490),北魏文成帝皇后。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獻文帝時,殺專權大臣乙渾,臨朝聽政二十五年,死後謚文明太皇太后。孝文帝時繼續執政。太和年間曾推行改革,革新吏治,頒行俸祿制度;又推行三長制,發佈均田令,以鞏固統治,增加國家收入。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3/33/33z/33z06/33z0626.htm
均田制
北魏初年,在宗主督護制下,官府對轄區內的戶籍、田數都無從掌握,徭役、賦稅也無從徵調。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實行均田制,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到唐建中元年(780年)始廢弛。均田制是由代北實行的計口授田演變而來的,主要內容有如下四點:一‧男子十五歲以上,受露田四十畝,桑田二十畝;婦人受露田二十畝,分露田時會加倍或加兩倍授給,以備休耕;身死或年滿七十歲,須還露田於官,桑田則為世業田,不須還官;按照規定,桑田內要種植一定數量的桑、榆、棗樹等,至於不宜蠶桑的地區,則改受麻田,當中男子十畝,婦人五畝。二‧露田、桑田均不得買賣,但「盈者得賣其盈,不足者得買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數量和辦法與農民相同。他們可得壯牛一頭,田三十畝,但不再給桑田。四‧地方官吏各隨在職地區給予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新舊任相交接,不許出賣。
均田制實施初意為按口授田,平均地權,但由於地主擁有大量私屬奴婢,加上他們又多隱瞞土地,以致所分的田土超過了法令所限,令到農民所得的土地達不到應受的額。但均田制在當時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如規定每戶佔有土地的數量,規定不准買賣,這些規定在一定的時間內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強大族兼併土地。國家公開授田,可以招徠流民和豪強大族控制下的依附農民,有助於開墾荒地,發展生產。自耕農增多,戶口滋殖,有利於國家徵收賦稅和調發徭役。
2012-05-02 10:47 am
北方因為直接受戰亂的原因受害最深,人民飢困流浪所以地曠人稀,在<<北魏孝文帝>>的時候,為了防止豪強的兼併,所以按李安世的建議實行「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本姓「拓跋」,是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後改姓「元」,在位28年,享年33歲,他去世後,廟號高祖,諡號孝文皇帝。其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和戶調製,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有利於緩解民族隔閡和階級矛盾,為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C%97%E9%AD%8F%E5%AD%9D%E6%96%87%E5%B8%9D
文成文明皇后(441年-490年),或稱文明太后,馮氏, 長樂信都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她的姑姑是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北魏文成帝登極後,時年十四歲的馮氏,因姿色端莊秀麗,而被選入宮中,受到姑姑馮昭儀的細心呵護,後來馮氏成為貴人。之後馮貴人升為皇后。文成帝的妃子李貴人生下了皇子拓跋弘(獻文帝),因北魏母死子貴制度,李貴人被賜死。李貴人死後,皇子拓跋弘由馮皇后代為撫養,而在拓跋弘登極為帝後,馮皇后被尊為皇太后。之後馮太后孫 元宏出生,也是由馮太后撫養。元宏登基為孝文帝之後,她在承明年間被尊為太皇太后。馮太后在文成帝死後於466年發動政變除掉了矯詔擅權、多行不法的丞相太原王乙弗渾,並兩度攝政,將北魏的漢化推向巔峰。她對北魏的影響,在其孫北魏孝文帝朝更加發揚光大史稱孝文帝改革。其在任攝政期間推行三長法、均田法、班祿法建立了農業大國的雛型,革除了相當多朝政亂象和貴族圈地行為,政策影響力陸續擴及後續所有朝代,甚至直到今日。孝文帝太和14年(490年),馮太皇太后崩逝,諡號文明皇后,或是加上文成帝的諡號—「文成」二字,稱文成文明皇后,以和另一位諡號同樣是文明皇后的晉文帝皇后王元姬有所區別。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9%AD%8F#.E6.AF.8D.E6.AD.BB.E5.AD.90.E8.B2.B4.E5.88.B6.E5.BA.A6


他們一個兒子,一個是母親,所以都有推行均田制

母死子貴制度 北魏的宮廷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實施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即後宮女性只要生下皇子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生。
幼子還是需要人照顧,因此就有所謂的保太后,即以太子的保母在太子繼位後成為皇太后。北魏有三種皇太后,一種是皇帝的生母,另一種是皇帝的保姆,還有一種是未曾替前任皇帝生皇子因而存活的皇后。如北魏孝文帝乃由漢人女子李夫人所生,然李夫人在生下孝文帝以後即被賜死,由身為太后的馮氏所養大。




2012-05-02 02:48:35 補充:
我打錯一個了

文明太后是孝文帝的祖母才對

2012-05-02 02:51:36 補充:
文明太后也就是馮太后(西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 馮氏的祖父馮弘、伯父馮跋是北燕國王,其父馮朗在北燕滅亡後降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左昭儀。後來其父因罪被殺,她隨姑母入宮。 西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後,封十四歲的馮氏為貴人,十八歲立為皇后。同年,立兩歲的兒子拓跋弘為皇太子。

2012-05-02 02:51:53 補充:
按照"立子殺母"的規矩,拓跋弘生母李貴人被賜死。馮皇后撫養拓跋弘,待太子如同親生。 文成帝死後,獻文帝拓跋弘即位時,年僅十二歲,尊馮皇后為皇太后,由丞相乙渾總攬朝政。乙渾圖謀篡位,馮太后用計把他逮捕殺死。從此,朝政由馮太后一人裁決。 隨著獻文帝慢慢長大,母子間的矛盾越來越深。西元471年,十八歲的獻文帝被迫禪位於五歲兒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

2012-05-02 02:52:05 補充:
但他仍統兵南征北伐,這本身就使馮太后感到威脅,而且他還殺了太后的男寵李奕,於是馮太后於西元476年,將年僅二十三歲的獻文帝毒死。獻文帝死,馮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臨朝聽政。殺了一批政敵,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進行一系列改革:頒行班祿制,整頓吏治,統一度量衡,推行"三長制",實行均田制。

2012-05-02 02:52:10 補充:
改變了鮮卑族的落後局面,為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的繁榮打下基礎。馮太后的生活也比較儉樸,不好華飾,但她卻好男寵,並把這當成是籠絡權臣的手段。就連南朝齊國派來的使者劉纘也被馮太后留宿宮中,在床幃間解決邊境問題。不論如何,馮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西元490年九月,馮太后病逝,終年四十九歲。謚為文明太皇太后,葬於永固陵。文明皇后即大名鼎鼎的文明太后馮氏。
參考: 自己+網路, 網路, 網路, 網路, 網路, 網路
2012-05-02 7:01 am
文明太后是孝文帝的阿嬤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D%87%E7%94%B0%E5%88%B6


產生原因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北魏孝文帝依照漢人李安世之議,頒布均田令是在北魏已實行的「計口授田制度」演變而來,由於戰爭造成北魏境內的大片無人區,土地荒蕪,富豪兼併土地的所有權和占有權十分混亂這一特殊情況下,為了維持處於風雨飄之中的北魏王朝而產生的。隋唐之府兵制其實就是均田制下的寓兵於農,農民受田為國家當兵成為府兵,府兵要自備糧資,便減少了國家的養兵費用。均田制更為隋唐稅制之根本,人民由政府處受田便有納稅的義務,唐代租庸調制乃在均田制之基本上施行,使唐能在隋末大亂之後農業受到嚴重的破壞,到貞觀年間卻十分富足,可以說均田制還建立了軍事和經濟基礎。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39:2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501000016KK0768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