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衰亡主因在慈禧干政?

2012-04-22 2:15 am
如題

請分析。

THX~

回答 (1)

2012-04-22 6:28 am
✔ 最佳答案
慈禧太后對清朝滅亡有一定的關係,不過並非全部,清朝實行閉關自守政策,經康熙、雍正、乾隆盛世之後國勢日走下坡,是做成後來清朝滅亡的主因,是長久性所形成的。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g/62g01/62g0101.htm
清朝的中衰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雖號稱盛世,然自乾隆中葉起,便步入中衰。
清代至乾隆時,皇室奢華之風極盛,使國庫日竭。乾隆帝六次南巡,耗盡民脂民膏;擴建圓明園,更是勞民傷財。他又連年用兵,致令財政拮据、庫用衰竭。清初府庫存銀,康熙時五千餘萬兩,雍正時六千餘萬兩,乾隆時原有八千萬兩,但乾隆末年以至嘉慶年間,幾乎耗費淨盡。
清的中衰亦表現在政治方面。自乾隆中葉起,官吏貪污受賄成風,吏治極端腐敗。乾隆帝寵信之軍機大臣和珅當政二十餘年,由貪污受賄而積家私約八億兩銀子,相當朝廷十來年之總收入。
軍事方面,入關之後,滿洲旗兵漸習於奢侈。歷康、雍、乾承平之世,久不操練,昔日勇武之風盡失。乾隆四十九年杭州閱兵,八旗兵箭箭虛發,甚至有墮落馬下者。倘遇民變,腐化之旗兵一戰即潰散四逃。
民生日困、民變四起是歷朝皆有的現象,清朝亦不例外。乾隆末年,土地兼併的現象極為嚴重,如和珅一人已佔田八千餘頃。加以全國人口膨脹,從順治至嘉慶,由二千萬人發展至三、四億,激增近二十倍,而耕地面積增長有限,以致民生日困,社會凋敝。此外,漢族人民反清排滿之情緒一直未息。因此,乾、嘉年間民變迭起,如天地會、白蓮教、天理會的起事,回民、苗民的反清鬥爭等,大大削弱了清廷的統治。
清朝自步入中衰以後,國勢日走下坡,加上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對外界瞭解極少,終於成為西方列強覬覦的對象。

http://www.china10k.com/trad/history/6/62/62g/62g25/62g2501.htm
為統治而閉關,因閉關而落後
清廷實施閉關政策之原因,首先是基於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所決定的保守性與孤立性,以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它造成歷代皇帝之固步自封、狂妄自大,如乾隆帝(1735-1795)敕諭云,「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指英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恩體卹」,嘉慶帝(1796-1820)也是一樣的口吻,其上諭謂「天朝富有四海,豈需爾小國些微貨物哉?」。自給自足經濟造成的自大自守正是歷代許多皇帝屢屢推行「海禁」之基礎,也是中國社會千百年來停滯不前、進步甚微之原因。
清廷推行「閉關自守」還有一個重大的政治原因,即害怕人民同外國接觸。清初,因東南沿海抗清活動頻繁,遂厲行海禁,不許百姓下海。此種情況歷史上一些朝代建立之初也曾出現過,不過一俟統治鞏固就往往對外實行「開放」,可是清朝與前不同,雖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之三個盛世,大致仍實行閉關之政策,此乃清朝本身內外條件所決定。一方面,清朝本身係滿族所建,其統治者深知本族之文化同漢族文明相去甚遠,故刻意加以防範。另方面,清朝取代明朝恰值近代歐洲國家勃興之際,西方文化正逐漸超過東方漢族之文明,清朝統治者更擔心漢族人民接受西方之民主自由思想,起而推翻其統治。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38: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20421000051KK0060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