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與幸福?
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去表述你的生活狀況,你會用:「興旺」、「掙扎」、還是「痛苦」呢?
有全球調查發現,香港人的「痛苦指數」是百分之十三點九,除高於全球平均數的百分之十二外,還是兩岸三地中最高。每七個香港人中就有一個感到「痛苦」,有六成六人表示活在「掙扎」之中,只有兩成人感到「興旺」。
最近才有調查指香港是最佳經商地,較荷蘭、美國、英國和澳洲為高。經濟表現出眾的背後,為何大部份香港人都不感到「幸福」,反而覺得「痛苦」呢?
《全球幸福指數報告》製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杰弗里.賽克斯曾指出,國民生產總值並不能代表幸福程度,而國家財富與國民快樂亦沒有內在必然關係。以美國為例,自一九六○年開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三倍,幸福指數卻停滯不前。
有調查在金融海嘯前,訪問了全球二十五位頂級收入的對沖基金經理(其平均年薪有二億四千萬美元)的幸福感,結果是「生活令人沮喪」。原來財富或生活質素去到某個階段後,再多的財富已不能帶來更大的幸福感。
有港人覺得幸褔感未夠還可以理解,然而其痛苦從何而來呢?原來比較會讓人感到痛苦,例如社區貧富懸殊,前景不明朗,今天的生活不夠過去順意等。所以基層人士傾向支持梁振英當特首,就是想掙扎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