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三毛在書中的序言裡頭,特別寫出了對父母一路上的提攜陪伴、永不放棄
的感激。其中也特別提到了她自己寫作的起因:盡其在我,只求心安。她
說寫稿除了是「娛樂父母」之外,也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將個人生活作個
記錄。三毛每次去一個新的地方之前,一定將屬於此處的書籍資料細心唸
過,先充分瞭解當地的情況,以使自己在身歷其境的同時,順便是否可以
與其自身經歷相互驗證。
每每提起三毛,人們總會聯想到撒哈拉沙漠;似乎三毛便是撒哈拉,撒哈
拉便是三毛,二者已不可分了。撒哈拉是一大片沙漠,而三毛卻是一位端
麗的女性。二者似乎很難產生聯繫。也許三毛心裡的撒哈拉不是一片沙漠
,而是一個她所神往、得以依靠的雄性吧?反之,撒哈拉心中的三毛也不
是一位端麗的女性,而是一片很神秘的沙漠吧?三毛眼裡的撒哈拉不再是
無靈性的沙漠,撒哈拉眼裡的三毛也不再是單純的人類,三毛與撒哈拉以
一種特殊的生命形態相知了彼此。
三毛騎著駱駝行走在不毛的沙漠上,給荒涼如禿頭的沙漠至少插上了三根
綠色的頭髮。人們之所以喜歡三毛的作品,大約就是因為心中也有個需要
填補的窟窿吧?三毛不像平常人那樣,用再普通也不過的方式排遣心中的
寂寞。反倒默默地在那傷口與沙漠上植三株小草,以娓娓的絮語細細密密
地修補破損,用淡淡的潤澤的情愫去粘合蠢動的沙粒和怨艾的塵暴。
三毛就像一個魔術師一般,用筆帶著我們進入經由書寫還原的旅途實況;
三毛說,她初來沙漠的時候,立下最大的雄心壯志便在於:試著努力拍下
那些在極荒僻漠間的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態。在她的文章書寫中,很少能看
到艱澀的文字敘述,大多總是以樸實近人的筆法,平鋪直述出其旅途間所
見的人、景物與風俗。無論是其奮鬥的心路歷程,亦或待人接物,盡是那
麼自然,一切由衷而發、毫無造作。文章所說的實事,雖說是生活上的叨
絮紀錄,但總尚在平凡中刻縷著些許不同他人的偉大。
三毛常在文章中描寫關於民族的差異,她自己對其自身這樣對異族文化的
熱愛,做了這樣的一番分析:就是因為跟這些不同的民族之間有著極大的
差異,以致於能在心靈上產生巨大的美麗與感動。三毛把這些感想,幻化
成了文字,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並且用盡一切可能的交通工具,只為深入
大漠瞭解它的各種神秘面目,以及這片寸草不生的沙漠中,人們為何同樣
能有對生命的喜悅跟愛憎。三毛盡可能地把觀察的角度,放在跟那些大漠
民族同樣的位置,依舊發揮著其急公好義、熱心助人的特點精神,關心著
撒哈拉裡的人民。
在〈哭泣的駱駝〉中,我們能看到不一樣的三毛。雖然聽到小孩子說「游
擊隊殺荷西,殺三毛」,感覺受了委屈,但是卻沒有失去愛那片沙漠的心
。正是因為她是帶著全身心的愛來生活的緣故,因此她不僅愛荷西,也愛
上那一望無際的沙漠,愛沙漠中的人和一草一木。就是因這樣刻骨銘心的
愛戀,三毛才會對這世間尚且存在的不平才會有無法釋懷的鬱悒。三毛說
:「每一粒沙地裡的石子,我尚且知道珍愛它,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我都
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活生生的臉孔,我又如何能在回憶中抹去?」
她是那麼深愛著這片土地,然而殖民主義、民族自決的鬥爭,沙伊達、魯
阿、巴西里等遊擊隊員的艱難反抗,種種一切都不免使她淌淚心痛;駱駝
雖然是堅強的,但是當這些在心中有著極大意義的東西,赤裸裸地毀滅在
你面前,即使是最堅強的便也哭泣了。三毛用細膩的手法、緊湊的情節,
鋪陳了有如〈哭泣的駱駝〉這樣富有戲劇張力的短篇故事,讓人擰著心被
迫接受文中現實帶來的無奈。在她筆下的撒哈拉世界裡,從來沒有刻意彰
顯出世俗的殘酷跟人們的愚昧,一切悲劇似乎都是彷彿那麼被視為理所當
然。從她的文章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雖然面對的是一些未開化的民族
,但她從不特意使用所謂的文化眼鏡,去放大屬於那些民族的愚昧與無知
。反倒以不露痕跡地的方式,用她的智慧跟笑容,無私地奉上一片愛心,
替不相識的人排憂解惑。亦不當名說教者,不試圖教化他人,只從自己的
感覺和理解的角度述說一些事情,從潛移默化當中佔據了人們的心靈,說
盡人間最瑣碎的體己話,可謂是是荒涼人生一朵綺麗多姿的解言花,不僅
為其沙漠生活留了一段紀錄,也替她自己原本對大漠生活的所帶來的神秘
與不安覓了個理解。